盡管僅僅通過考試,我們無法全麵地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但在目前,它依然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標準。畢竟,考試也是一種方法,一種製度,一種規則。
其實,我們的人生當中麵臨著無數次的“考試”,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考試”過程中,使我們變得越來越成熟,也使得我們的各種能力得以提高。作為孩子,他在學校裏所麵臨的考試,其實隻占了他人生當中所有“考試”的一小部分而已。現實生活中,卻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害怕考試,有很多父母關心考試。其實,考試本身並不可怕,也不值得過分關心,但考試背後的那個分數,卻不知道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分數讓孩子傷心,讓父母揪心,讓老師痛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都太把分數當回事了,在千百年來的傳統教育觀念中,人們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標準:隻要考試得到的分數高,就是優秀的人才;如果考試得到的分數低,便是庸才,甚至是蠢才。
考試固然重要,但如果唯分數是舉,就會使考試的初衷變質。因為考試隻是檢查或檢驗在一段時期內,孩子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而已。通過考試,孩子、老師和家長可以看到孩子在學習上存在哪些漏洞,然後再分析應該怎樣補上或改進學習方法,這才是考試的真正目的和本質所在。隻可惜,我們的很多父母和老師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隻把目光緊緊地盯在考試的分數上,一旦孩子的分數高,便萬事大吉;一旦孩子的分數低,便認為孩子沒有出息。在這種壓力之下,即便是再優秀、再聰明的孩子,誰又能不害怕考試呢?誰又能不害怕試卷上的那個分數呢?
因此,要想讓孩子不再害怕考試,對考試產生興趣,進而喜歡上考試,最關鍵的還是要從改變父母的觀念談起。也就是說,父母本身要對孩子的考試有個正確的認識,不能孩子考好時就高興,考壞了就翻臉,天天強調分數的重要。隻要父母的觀念改變,孩子對待學習與考試的態度也會隨之改變。
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對考試產生興趣呢?
(1)讓孩子了解考試的目的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考試的真正目的隻是對他學習情況進行檢驗,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漏洞,進而有的放矢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不是根據考試分數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肯定或否定。另外,考試的又一個目的也是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隻要狀態好,平凡的孩子也會出色;如果狀態差,天才也往往會變成庸才。應該讓孩子盡量放鬆,輕鬆上陣,隻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實事求是的目標就可以了。
(2)注重考試的過程
對於孩子的考試,父母應該盡量注重過程,注重孩子是否認真地投入,注重孩子的水平是否得到很好的發揮,注重孩子是否從考試中獲得經驗,而不是糾纏考試的分數。盡管孩子的分數有時候會讓你很失望,但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理解孩子此時的心情。況且,勝敗乃兵家常事,世上本來就沒有常勝將軍,更何況他還隻是個孩子呢?因此,不管孩子考試的成績或高或低,父母都應該盡量避免去糾纏他的成績,尤其是當孩子考得不理想時,就更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這時,父母不妨幫助孩子分析這次考試失敗的主要原因,給孩子以激勵,孩子自然就會把父母當成朋友看待,認真總結這次考試的得失,信心十足地迎接下一場戰鬥。
(3)給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信從哪裏來,既源於他的實力,更源於父母的信任。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自己做事的機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各種困難。隻有讓孩子嚐試到成功的滋味,才會讓他逐漸認識和了解自己的能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父母不斷地對孩子進行鼓勵。從父母的鼓勵中,孩子才能夠強化自己的行為,增強抵抗挫折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便暫時麵對失敗,也依然會看到未來的希望。
(4)從退步中看到進步
唐朝的布袋和尚曾經寫了一首流傳甚廣的《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詩之所以能千古流傳,主要是說了這樣一個道理:退步往往是向前的征兆,或者退步是為了更好的衝刺。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從孩子考試的退步中看到他的進步呢?這不但需要父母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把目光從分數上移開,還需要父母善於觀察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比如,孩子麵對考試的時候,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緊張了,或者在考試的過程中,比以前仔細了。要知道,孩子的這些進步,並不是用分數就能替代的。當然,父母應該為孩子的這些進步打氣,以樂觀的角度去麵對問題。如此,孩子自然會期待下一次考試的到來,期待父母能夠從他的身上找到更多進步的地方。
總之,要培養孩子對考試的興趣,父母一定要學會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放下對分數的執著,以一顆無私的愛心與孩子一起麵對,一起努力,一起溝通,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