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主動和老師交流
對於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如果家長認為老師所說的和自己所掌握的事實有出入,或者認為老師的處理方法和和自己的認識有出入時,千萬不要埋怨老師太偏心,或者對自己的孩子有成見,而是應該相信,老師也和家長一樣,希望能夠把孩子教育好。隻要在這一點上的認識是一樣的,那麼家長就應該耐心地聽取老師的意見,如果認為老師所說的情況與事實有出入,家長可以實事求是地向老師反應情況,但是要比較客觀地衡量自己掌握的情況,跟老師掌握的情況,哪個更真實,更全麵,假如還不能解決問題,家長也應該抱著一個求同存異的態度,暫時把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擱置起來,而針對目前的情況,和老師共同商量,對孩子進行什麼樣的教育。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家長絕不能當著孩子的麵,和老師表現出對立與分歧,甚至和老師吵起來,因為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
還有的個別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跟哪個同學發生矛盾時,不是將情況反映給老師,而是越過老師,直接去找和自己孩子有矛盾的同學家長去吵鬧,這樣做也是非常不好的,而且至少有三個害處:第一,是很難弄清事實的真相,因為雙方都不夠客觀,所以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會促進雙方孩子的對立情緒,結下仇怨;第三,即使事情得到了暫時的解決,也會留下一些後患。所以,一旦孩子之間發生了矛盾,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學校老師來溝通和解決。
當然,如果家長對老師或者學校有什麼看法,也可以主動找到老師進行溝通,提出自己的建議,但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麵。
了解了以上的這幾點之後,家長可以更方便地去指導孩子,包括怎樣去適應老師的教育風格,能夠把老師所教的內容,更快更準確地接受和消化。所以,家長不管有多忙,也要抽出時間,主動去拜訪老師。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和老師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二是可以通過老師更全麵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當然,在和老師交流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把孩子在家裏的一些表現情況,向老師進行反映,聽取老師的意見。
可以說,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要使兩者配合得十分默契,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隻要家長和老師能夠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那麼老師是願意幫助家長的,畢竟很多老師本身也在扮演著家長的角色,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順利成長,所以自然也能想家長之所想,急家長之所急。因此,隻要家長能夠做到尊重老師,虛心聽取老師的意見,一般來說,老師跟家長的關係就會比較好,甚至是成為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