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當某個孩子在學習上退步很快,或者犯了什麼錯誤,老師把家長請到學校,打算與家長交換意見和商討對策。一些家長根本就不相信老師的話,或者即使相信了,也是一味地替自己的孩子辯護,甚至當場跟老師吵起來。其實,家長這樣做,不但影響了老師正常的教學工作,也對孩子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因為孩子看到家長給自己撐腰,就更有恃無恐了,根本不願意承認錯誤,更不可能改正錯誤,這樣一來,孩子怎麼會有進步呢?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千錯萬錯都是老師的錯,既然把孩子交給你了,你為什麼教不好呢?卻往往忽略了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於是便冒出了“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想法,既然孩子在這所學校老是犯錯誤,老是挨老師的批評,那麼幹脆轉到其他的學校去好了。然而,轉到其他的學校後,孩子還是仍然犯錯誤,還是學習不好,於是接著又轉,結果陷入了無奈的惡性循環中,不但害了孩子,也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3)不要越俎代庖
雖然家長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老師的做法很不對,但如果家長越過老師,直接行使老師的職責也是不對的。可以說,這是兩個極端,而我們知道,不管什麼事,隻要走向極端就不好了,物極必反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
所以,孩子在學校裏學習時,必須要樹立以老師為主的這種教育關係,不管家長的文化水平怎樣,也不管你做什麼工作,隻要你把孩子送到學校,在文化教育方麵就要以學校和老師為主,像有的家長是做文化方麵工作的,那孩子在文科上,如語文呀,曆史呀,政治呀,盡管家長在這方麵是內行,也要依靠學校,依靠老師進行這方麵的知識教育;有的家長學理工的,數學,物理,生物等方麵,知識豐富,盡管你在這方麵是內行,但是在學校裏的生物課、數學課,物理課,還是要聽從學校教師在這方麵的教育。當然,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擅長,在課後對孩子進行一些必要的輔導,但是絕不能以家長的角度,代替老師的教育,而是應該尊重老師的教學,以學校老師的教學為主,不能以家長的看法為主。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學校老師的教育是根據正規的教材來安排的,而家長的教育往往由著自己的興趣來,很多時候是想到哪就說到哪,這是很不客觀的。
我們都知道,學校的教育,是根據孩子不同的知識水平來安排教學內容的。比如,在數學上,一個數學題老師一個講法,你家長是搞數學的,你說那太複雜了,我有更簡便的算法,那不行,孩子現在還處在這個水平,還沒有學到那一步,必須要根據他現在的基礎來教學,並不是你那個比他算得更快、更精,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方法去教。而老師的教育方法,雖然也有風格上的差異,但都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一步一步,由淺到深地去進行教學的。而很多家長,由於不了解教學大綱,不了解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需要,就盲目地去教,結果往往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負麵的影響。
例如有一個學生家長,是搞文學創作的,寫作水平當然沒得說。於是,在孩子即將參加中考時,他就沒讓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準備考試作文,而是自己給孩子寫了幾篇範文,然後讓孩子去背,並告訴孩子,在考場上不管碰到什麼題目,隻要往上套就行了。他自認為這樣做是一種捷徑,能夠使孩子取得高分。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孩子按照他的方法去套之後,簡直就是驢唇不對馬嘴,老師的評分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即使你是一個作家,在教孩子寫作文的時候,你也不見得是行家,老師是從教學的角度來教孩子拿到題目後該怎樣構思、怎樣組材、怎樣寫作……作文如此,其他科目也是如此,所以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的擅長在側麵輔導學生的一些文化課的學習,但絕不能夠代替老師的教學,當發現自己的輔導內容、方法、步驟與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有矛盾的時候,應該放棄自己的看法,讓孩子聽從老師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