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看來,父母和老師雖然都是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兩者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尤其是身份、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可以說是各有各的優勢,也各有各的劣勢。家長是孩子的父母,因為有著血緣的聯係,所以這種父母跟子女的關係是終身的;而老師與學生之間,一般的來說是一個時期的關係。而且,一個老師並不是在教一個學生,最起碼要同時教四五十個學生,甚至於更多的學生。孩子則是家長與老師共同培養和教育的對象。當孩子在家裏時,對孩子的教育以家長為主;孩子到了學校,則以老師為主。所以,孩子上學後,不管處在哪個階段,家長都應該與老師保持密切的聯係,配合老師把孩子教育好。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到底應該聽老師的話,還是應該聽家長的話,這個情況也是因時而異的。孩子也知道,和自己最親近,關係最密切的人是父母,所以在一些關鍵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家庭利益的問題上,往往會更聽信父母的話。但是,在孩子心目中的,老師不但擁有長者的風範,更是學識淵博的人,而且往往比較了解孩子的心理,所以有一些話,家長說了孩子不聽,老師說了他卻能聽進去。
由於家長和老師各有各的優勢,所以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家長和老師應該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做到互相配合,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跟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呢?在這個過程中又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1)學會適應老師的教育風格
前麵我們已經說過,一個老師,同時要麵對幾十個孩子,而且跟孩子接觸的時間,每天也就幾個小時,這就決定了老師對於每個孩子的了解,不可能是全麵和細致的。但是,老師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教育,他是內行,是專家,所以孩子在上學的階段,還是應該以學校教育為主,家長主要是配合老師把孩子教育好。一般情況下,作為一個老師,特別是一個教齡比較長的老師,他不但有一定的教育經驗,也有一定的教育理論,同時在長期的任教過程中,每一個老師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習慣和特點。而這三個方麵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是孩子本人,還是家長,都應該逐漸地去適應這個老師風格、習慣和特點,也就是使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去接受老師的教育,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有利的。相反,絕對不能要求哪個老師來適應孩子的習慣和特點。因為一個老師同時要麵對幾十個學生,而且每年要更換,他如何能夠適應過來呢?
當然,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當孩子進入一所學校,遇到一個新老師時,家長往往憑著自己原有的感覺,原有的觀點和看法,一接觸老師就給老師一個評語,這個老師可以,那個老師不行,或者這個老師哪些東西我看不慣,而不是主動去了解每個老師的風格和特點,這實際上就在無形中將自己和老師對立起來了。而一旦家長將自己和老師對立起來,當然就無法進行很好的配合,結果受到傷害的,還是無辜的孩子。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全局的利益,而不應該以自己的好惡去評判某個老師。
(2)不要把責任全部推給老師
很多家長比較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就是把孩子送到學校之後,就把孩子的全部都交給了學校,自己則不管不問了。這實際上是逃避責任的一種做法。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不好,或者犯了錯誤,他最害怕的是什麼呢?是老師的教訓和懲罰嗎?當然也害怕,但這絕對不是孩子最害怕的。孩子最害怕的是老師把自己在學校所犯的錯誤告訴父母,或者直接找到自己的父母告狀。但是,如果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了老師,自己則不管不問,即使是老師找上門來“告狀”也無動於衷,長此以往,孩子必然就會變得天不怕地不怕了。而一個孩子如果誰都不怕,誰都管不了,那他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