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小學時期,跟升入中學後,在學習和生活方麵是有些不同的。那麼,孩子在中學階段,應該遵循哪些學習模式和方法呢?
(1)以理解為主,以複習為輔
在小學的時候,學習的內容還相對比較簡單,科目也比較少,所以,要求學生學習的模式和學習的基本方法就是以記憶為主要模式的方法。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其內容都比較簡單和直接,隻要孩子把應該記憶的東西全記好了,就能夠保持比較優異的成績。但是,升入中學以後,情況就有所不同了,除了語文、數學及英語以外,還增加了許多科目,比如政治、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等,這些科目的內容各有不同,也比較複雜,所以對孩子學習的模式和學習方法的要求就有所不同。可以說,在中學階段,要想把學習成績搞好,僅僅依靠記憶和背誦已經不行了,而是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這就要求孩子必須理解科目內容的內涵,以及各種知識的內在聯係和規律。
如果孩子跟不上這種變化,進入中學以後,仍然以小學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去對待學習,那麼孩子即使再努力,再用功,學習成績也提高不了,甚至還會下滑。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講明,上中學後,不但還要像小學一樣遵守紀律,上課時更要認真聽老師講解,才能把要學習的內容理解清楚。孩子放學回家以後,也不要急於督促他去完成作業,而是首先要結合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去強調要閱讀課本,把要學的內容加以理解,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而且理解得越透徹,對知識的掌握自然也就越牢固。當孩子把知識點理解透徹之後,再讓他去完成作業,自然就輕鬆了許多。但是,這樣的一個學習步驟,有許多孩子並不懂,也不適應,因為在小學期間,每天放學之後,隻要認真地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可以了,並沒有在完成作業前還要對所學過的內容進行複習的習慣。而上中學以後,這個步驟是十分必要的,這一點家長一定要經常提醒孩子,直到孩子養成這個習慣為止。
(2)增強自製力,提高自覺性
在小學的時候,一個班的學生,隻接觸一兩位老師,老師都和學生比較熟悉,而且老師對學生的管理比較全麵、細致和具體。但進入初中以後,情況就變了。孩子在中學裏,接觸的老師就增多了,起碼是六七位,甚至於七八位,十幾位,一個老師也不僅是教這一個班,可能教四五個班,甚至於七八個班,老師所接觸孩子麵廣了,人數多了,個別孩子接觸老師的時間也短了,所以師生之間的熟悉程度,也就比小學的時候差多了。這樣,老師對學生的安排、管理,往往不能很細致,也不能很全麵和具體,所以學生上完課以後,自行安排與活動的空間也比小學時大多了。因此,在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上,就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覺性和自製力,如果孩子在自製、自覺能力這方麵比較差,那麼他的學習成績就要逐漸下滑了。而那些自製能力強、自覺性比較高的孩子,往往上中學以後,在學習上就會進步比較快,能夠比較順利地發展。
不少家長總是把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歸咎於孩子太笨,不會學習,等等。其實不然,絕頂聰明的孩子有,太笨的孩子也有,但都不多,而大多數孩子往往處於中等水平。而這些中等水平的孩子中,如果自製力和自覺性比較好,那麼他們學習起來自然就會越來越聰明;如果他沒有自製力,也沒有自覺性,學習起來當然就會越來越“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