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變化之一,這比他升入中學,考上大學都重要。因為,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課程會有些變化,但學習的規律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從沒有負擔的玩耍到要按老師的要求進行有規律的學習,上課要聽講,還要認真工整地完成作業。可以說,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環境的轉化,所以有些孩子往往會一時適應不過來。
而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盡快適應這個新的變化呢?在這方麵需要做哪些準備呢?下麵,我將結合我多年的經驗,談一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1)物質準備
相對來說,物質方麵的準備還是比較簡單,而且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理解的,比如,給孩子準備書包、鉛筆盒、鉛筆、尺子、橡皮、書本、練習本等學習用具。此外,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喝水用的杯子,平時穿戴的圍巾、帽子、雨具,等等,像這方麵的準備雖然比較瑣碎,但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家長隻要根據學校的要求,根據家庭與學校的距離,根據當地氣候的變化情況,列出一個單子,並按照這個單子去準備即可。
(2)讓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與物質方麵的準備相比,讓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難度就要相對高一些了。首先,從學習規律來說,在上小學之前,有的孩子到晚上不愛睡覺,要玩得很晚才睡,到早晨賴在床上不起來。上學後就不行了,因為不能遲到,所以必須按時起床,而要按時起床就要按時睡覺,該睡的時候不睡,不然早上就起不來。所以,開始上小學後,一定要培養孩子嚴格遵守作息時間,該睡的時候必須睡,該起的時候必須起,起來之後,也不能磨磨蹭蹭,要趕緊穿衣服、洗漱、吃早飯,並準時出門。
當然,要讓孩子從沒規律,沒有嚴格要求的作息製度,轉變成有規律的生活,嚴格遵守作息時間,這確實需要一個過程才能真正適應過來。但是,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一些情況:有的孩子不但賴床,起來後還磨磨蹭蹭,也不好好吃早餐。但如果不吃早餐就去上學,上課時肯定會餓,一旦餓了,就沒有心思聽課了;如果讓他吃完早餐再走,他動作又太慢,結果又會遲到。這實在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弄得很多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沒有辦法,但最好的辦法是,要在孩子正式入學之前,家長就要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不管是吃飯、睡覺、休息、玩耍等,都要有規律,不要一看到有好玩的東西,就任由孩子瘋玩,如果這樣的話,必然會導致“玩物喪誌”。而良好的作息習慣,則會讓孩子輕鬆愉快地度過這個轉折點,也讓家長減輕了不小的壓力。
(3)培養孩子遵守紀律的習慣
上小學跟上幼兒園最大的不同,就是幼兒園沒有正式上課的要求,但進入小學之後,從一年級起就有正式上課的要求了。例如,上課鈴聲一響,孩子就必須進入教室,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沒有下課之前不能離開位子,不能離開教室,也不能夠隨便說話,這一點可以說是與幼兒園最大的區別。在幼兒園時,不管老師在講什麼,孩子起來上廁所是允許的,起來去喝水也是允許的。但上小學後,如果還沒有下課,是不能隨便起來去喝水,或者上廁所的。在課堂上,如果沒有得到老師的允許,也是不能離開座位,不能夠和同學隨便說話的,如果有什麼問題需要問老師,必須先舉手,得到老師的允許後才能說。對於我們大人來說,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於剛剛入學的孩子來說,他是很難理解的。所以,一定要培養孩子遵守紀律的習慣,尤其是要遵守學校紀律和課堂紀律。
(4)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
讓孩子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當然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通過讓孩子遵守紀律,培養他的專注習慣。因為隻有讓孩子遵守紀律,孩子在課堂上才能不亂動;隻有不亂動,他才能認真聽講;隻有認真聽講,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有些孩子沒有上過幼兒園,一直在家裏自由活動,他就不懂得什麼叫集中精力,認真聽老師講課了。所以,如果沒有做好這方麵的準備,甚至沒有過這方麵訓練的孩子,上小學後,就很難集中注意力,當然也就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其學習成績也自然可想而知了。這樣一來,很多家長就開始埋怨自己的孩子,說自己的孩子太笨,不知道怎麼學習,這實際上真是錯怪了孩子,你事先沒有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培養和訓練,他自然就缺乏這方麵的能力和素養,根本就沒學,怎麼能夠談到學好呢?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在孩子上小學的前一年,家長就應該通過各種辦法培養孩子養成專注的習慣。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