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媽媽的言行,對孩子形成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等都起著相當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是,如何正確引領孩子健康成長,卻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所欠缺的一種技能。
比如,一些媽媽個性太多強勢,所以事事也苛求孩子做到最好,在生活中對孩子掌控較多,孩子獨立做決定的機會不多,一切都由“能幹”的媽媽安排。結果,孩子因此放棄了自己的承擔,形成對媽媽無條件的服從和依賴,自然不利於自己心理健康的正常發育。
其實媽媽應該知道,一味地要求、打擊孩子,隻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從根本上說,是在慢慢毀掉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成長動力大部分來自心理上不斷做出的自我肯定,而“強勢”的媽媽對孩子的過多要求,會使孩子的心理壓力增大。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意識到自己再不合媽媽的意時,向上的動力也會消失。這時孩子就會變得疲遝,任何批評和指責也無法觸動他,簡直就是底氣皆無,碌碌無為。
高墨是個二十多歲的男生,然而心智成熟度和任性程度跟十多歲的孩子沒什麼區別。大學的專業是媽媽為他選的,但他總覺得讀這個專業不順心,後來調換了專業,但還是覺得沒達到自己的目標,因此也一直對媽媽有所埋怨。
大學畢業後,媽媽托關係幫他找了份不錯的工作,但他在工作中又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經常和同事、領導鬧矛盾,沒辦法就隻好辭職回家,再也不出去工作了。
高墨的媽媽是個女情人,在家也非常強勢,從小就對高墨說一不二。兒子的衣食住行、讀書工作,全都是由媽媽教育、指揮和安排。可結果,高墨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和麵對生活的能力,一遇到麻煩就變成“兒童”了,幹脆把所有的麻煩都交給媽媽處理了。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媽媽,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強硬、幹練,事業上也很成功。因此,她們也會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沒有做好,就可能會遭到媽媽的批評、責罵。可是,這種“強勢”的情緒並不能激發孩子的鬥誌和信心,反而孩子感到壓抑、自卑,甚至引發一些心理問題。而這樣的情況,也一定不是媽媽希望看到的。
所以,當“強勢”的媽媽天天責怪孩子“沒出息”時,還是應該先從自身找找原因。真的是孩子“不爭氣”嗎?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完美媽媽課堂啟示:
啟示一:媽媽不妨“弱”一點
在孩子心中,媽媽就像神一樣,簡直是無所不能、神通廣大,要什麼都能從媽媽那裏得到。但是,媽媽太強勢了,反而讓孩子變得“弱”起來。相反,如果媽媽能表現得“弱”一點,表示自己也有做不好的地方,也需要孩子的幫助。被別人需要時,孩子的內心也會產生自豪感和責任感,也會隨之變“強”。而這樣的教育,才是最能鍛煉孩子和幫助孩子成長的。
啟示二:經常鼓勵、誇獎孩子
生活中,很多媽媽對孩子都是批評多於表揚。即使孩子做得很好,也很吝嗇自己的表揚,這是不對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很在意父母的評價的。當媽媽誇讚和表示需要孩子時,孩子也會隨之產生自豪感,增加自信心。
所以,媽媽要學會經常鼓勵和誇獎孩子,尤其當孩子表現好時,更不要吝嗇。因為這是強化孩子良好行為的最佳方式。
啟示三:別給孩子太多的約束
很多媽媽會將培養孩子當成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覺得孩子的成功才是自己的成功。所以,她們也會將這種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將自己的意誌無形地強加給孩子,而孩子則在這種種的約束中變得沒有自我。
其實,媽媽應該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也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媽媽不應該將孩子當成實現自己價值的工具。所以,媽媽也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約束,而應該適度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讓孩子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媽媽手記
“強勢”、“能幹”的媽媽,對孩子苛求,事事替孩子做主,為孩子安排人生。然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卻容易懦弱、自卑。所以,媽媽在孩子麵前最好還是“弱”一點,經常鼓勵和讚賞孩子,這樣才能培養起孩子體貼別人、照顧別人的行為,孩子也會變得自信、獨立而有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