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媽媽要幫孩子擺脫“異性交往障礙”(1 / 1)

正常而健康的異性交往對孩子的成長非常必要。但是,由於傳統觀念或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會出現“異性交往障礙”。具體表現為對異性過分敏感,特別容易感受到性別的差異,因而在與異性交往中顯得很不自然、心情緊張,並時刻擔心會給對方留下壞印象。這種強烈的性別自尊心也容易使孩子變得自我封閉、內向,難以擁有正常的人際和社會交往。

雖然媽媽對孩子與異性交往的問題頗為擔心,但也必須承認,孩子是需要異性朋友的。研究表明,異性朋友可以給孩子帶來穩定感和安全感,能讓孩子獲得與他人友好相處的經驗,並能提高理解和寬容能力,幫助孩子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等。可見,媽媽還是應該鼓勵孩子與異性正常交往的。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異性交往障礙,還要及時給予孩子指導和幫助,讓孩子擁有健康的異性友誼。

12歲的蘭靜過生日,媽媽讓她邀請幾位朋友到家中開個小party。中午時,“賓客”陸續來了,媽媽則在廚房忙活著,孩子們在客廳自由活動。

媽媽發現,女兒的好朋友都是女生,沒有一個男同學,覺得挺意外。媽媽一直認為女兒應該同性、異性的朋友都有的,不應該隻有一類朋友,否則可能會有交友障礙。

生日會散後,媽媽邊收拾東西邊假裝無意地問女兒:“怎麼沒見你請男同學來玩呀?”

“我的好朋友裏沒有男同學。”靜靜回答。

“為什麼?男同學什麼地方惹到你了?媽媽可不是頑固的家長,媽媽是讚同異性之間的友誼的!”媽媽輕鬆地笑著說。

“我不愛跟他們說話!”說完,蘭靜就到找個理由進自己的房間,避開了這個話題。

青春期的孩子出現異性交往障礙的原因很多,比如對異性具有防禦心理,或與異性交往時有自卑心理,或因嬌氣、傲氣不屑與異性交往,等等。但是,孩子不能自然地與異性交往,不僅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還可能導致他們今後不能建立正確的兩性關係。

因此,媽媽要鼓勵孩子結交一些異性朋友,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而陷入早戀。如果孩子不能很恰當地與異性交往,媽媽還要幫助孩子突破障礙,教給孩子一些與異性交往的方法與原則。

完美媽媽課堂啟示:

啟示一:教孩子正確的異性交往知識

要引導孩子與異性恰當地交往,媽媽首先要交給孩子一些與異性交往的知識,比如告訴孩子,在與人交往時,不要將性別作為是否交往的前提,無論男女都需要友好相處,成為朋友。

媽媽也可將自己少年、青年時期的經驗教訓說給孩子聽,同時要教給孩子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學知識,讓孩子一方麵大大方方地與異性交往,一方麵增加理智的意識,鼓勵他們與異性正常交往。

啟示二:多鼓勵孩子進行群體交往

在異性交往中,通常會出現一對一的個別交往,比如放學後,兩人相約一路行走、一路說笑著回家,節假日兩人相約一起去逛公園、溜冰等。對這種現象,媽媽不應簡單地加以阻止,而應引導孩子懂得,異性交往不要太集中與某一個人或一個小範圍,否則會失去與多數同學、朋友的接觸機會。引導孩子多交幾個異性朋友,多交幾個性格、興趣迥然不同的異性朋友。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純潔情誼,促進彼此間的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啟示三:教育孩子真誠待人

異性之間的交往更需要真誠坦率,有些孩子視異性之間的交往為不正當的事,交往中總是遮遮掩掩、躲躲閃閃,欲言又止,使本來並不複雜的交往關係變得複雜了,這樣反而影響了異性之間建立正常的友誼。還有些孩子認為,男女學生之間的喜歡就是愛情,一旦男女學生交往密切,就認為他們在談情說愛。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媽媽要引導孩子明白,異性同學之間完全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誼,但首先要真誠,其次得摘掉“性”的眼鏡。媽媽可建議孩子與異性同學在學習生活中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這些都有助於孩子多交朋友。

媽媽手記

孩子之間正常的異性交往有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相反,抑製、回避正常的異性交往不僅會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也會為其今後的成長和性別體驗設下障礙。所以,媽媽要引導孩子學會與異性正常交往,真誠、坦然地與異性建立友誼,彼此互相尊重、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