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不要隨便幹涉孩子交朋友(1 / 1)

孩子是媽媽手心裏的寶,尤其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就更成了媽媽嗬護備至的對象。從衣食住行到上學讀書、結交朋友,媽媽方方麵麵都表現出對孩子的關愛。

尤其是在孩子交友的問題上,媽媽更是希望孩子能交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不要交到壞朋友。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卻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感激,相反還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

張惠上五年級,在學校裏人緣很好,也結交了很多朋友,媽媽對張惠的朋友基本也認可。但是媽媽卻不喜歡女兒朋友中一個叫莉莉的女孩。

莉莉經常到張惠家玩,跟張惠感情也很好。但這個女孩看起來比較中性,做事大大咧咧的,性格有點男孩子。於是媽媽就對張惠說:“惠惠,你喜歡和莉莉在一起玩嗎?我覺得她有點像男孩子。”張惠笑著說:“媽媽,你想多啦!莉莉性格挺好的,也很照顧朋友。”媽媽還是提醒張惠:“你可別學她那樣大大咧咧的。”張惠很不耐煩,拉長著臉說了句“知道”就走了。

一天,媽媽在街上看到莉莉和幾個孩子走進了網吧,還慶幸女兒這次沒跟她在一起,要不然也一定跟去網吧了。回到家後,媽媽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張惠,並說希望她以後跟莉莉交往要注意之類的話,沒想到張惠非常反感,衝媽媽喊道:“你怎麼管這麼多?你經常讓我對別人寬容點,可你現在這麼幹涉我交友,我以後還跟誰去交朋友?”

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除了生理上會出現突飛猛進的成長發育外,心理方麵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他們往往覺得自己“長大了”,很多事情“不要你管”,認為媽媽“管得太多了”。其實,這就是他們成人感、獨立感和自尊心逐步增強的體現。

之所以媽媽的建議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原因可能在於許多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以及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來得出結論,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就是說,媽媽可能忽略了特定時期孩子的特殊心理狀況。這樣,就難免在交流溝通時忽略了正確的方式方法,結果與孩子形成矛盾和衝突。

其實,交友始終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和一位壞孩子成了朋友,那他們一定是有一些共性的習慣、樂趣。所以,是否學壞與孩子自身的修養有關。如果孩子自製力強,那麼他一定會從與他人的交往中取長補短,而不在乎對方的學習好壞;如果自製力弱,那麼就需要媽媽適當幹涉了,但不能太嚴,否則會造成孩子錯誤的交友觀,認為隻有學習、學業、工作好的人才能交朋友。

完美媽媽課堂啟示:

啟示一:以朋友身份與孩子交流

媽媽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被帶壞,這也清理之中。但在與孩子溝通這個問題時,不要采取強硬的態度,不妨也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也不能放棄對孩子的引導。

注意,是引導而不是說教,要以平等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姿態與孩子交談。在交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征求孩子的意見,並鼓勵孩子評說、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一起討論是非對錯,不要強加於人。這樣,就不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是在“幹涉”他的交友了。

啟示二:不要苛刻的為孩子選朋友

媽媽在為自己的孩子選朋友時,多半會老實、聽話、學習好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和這樣的孩子玩更放心些,不必過分擔心打架、學壞等問題。

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環境中遇到了那些胳膊粗、力氣大、甚至是好欺負小孩子的大孩子時,他們該怎麼辦呢?他們會變得不知所措,不能保護自己;而且會因此對外界環境產生恐懼感,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封閉自己,不敢交朋友。

所以,要想讓孩子融入到集體中,最好還是讓孩子自己去結交夥伴。必要的情況下,媽媽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但不要完全幹涉會替孩子選朋友。

啟示三: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

孩子交朋友,媽媽對孩子的朋友也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采取熱情歡迎的態度。當孩子的朋友來家裏時,媽媽應說:“我們家來朋友啦,歡迎歡迎!”而且要讓孩子認真接待一番。一旦孩子們自己玩起來或學習起來,媽媽就可以退居“二線”了。

如果孩子們的時間觀念不強,需要適時提醒,提醒的方式也要注意,比如可以這樣說:“時間不早了,是不是約定下次來玩(或學習)的時間,你們商量一下,好嗎?”

媽媽以友好、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朋友,孩子也會感激媽媽,並會將媽媽當作自己的朋友。那麼此後媽媽提出什麼建議,孩子也能虛心接受。

媽媽手記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交友方麵也有了自己的主見,為此媽媽不要過多幹涉,隻需給孩子恰當的引導和指點即可,鼓勵孩子以誠待人,尊重朋友。同時,媽媽也要善於發現孩子朋友身上的優點,善待孩子的朋友,引導孩子與個性不同的朋友交往,並鼓勵他們互相學習、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