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與孩子一起直麵“早戀”問題(1 / 1)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對異性產生一定的愛慕心理,這種行為被社會稱之為“早戀”。

調查發現,42%的少年都有過“早戀”經曆,從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二年級都會出現不同的“早戀”現象。小學時期的“早戀”,隻是對某個同學有好感。到了初中,少男和少女正值青春期前後,一旦相互吸引,就容易出現“早戀”。高中時期,早戀也會帶有一定的情感意識。

其實,孩子的“早戀”並非戀愛,所謂的“早戀”也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盲從性甚至是攀比性,隻是一種青春萌動、燥動的外在現象。但是,早戀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使孩子出現衝動、情緒不穩定、心緒不寧、自控能力下降等現象。所以,當媽媽發現孩子“早戀”時,一定要妥善對待,耐心引導。

16歲的姚瑤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地告訴媽媽,自己喜歡上班裏的一位男同學。

媽媽聽後,並沒有責備女兒,反而親切地摟住女兒說:“你長大了,媽媽為你高興。真巧,媽媽也是在像你這麼大時喜歡上同班一個男生的。但是,當時媽媽十分理智地戰勝了自我,讀大學時選擇了你的爸爸。你看,媽媽和爸爸現在的生活多幸福呀!”女兒既詫異又欣喜地對媽媽說:“我的好多同學都為這種事被家長罵呢,媽媽你真好,能理解我。我懂了,你放心吧,我會處理好的。”

不久,媽媽就發現女兒不再像以前那樣整天心神不寧的了,學習成績也開始不斷提升。

麵對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變化和心理上的困惑,媽媽在處理所謂的“早戀”問題中,應“既要熱又要冷,該熱時熱該冷時冷”。所謂“熱”,就是要理解、關心、嗬護孩子;所謂“冷”,就是冷處理,不要反應過於激烈、敏感,對孩子的行為嚴加阻止,這反而會激發孩子逆反心理,使得“早戀”現象愈演愈烈。

對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媽媽平時應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細微變化,同時自己也要調整好心態,不要整天對孩子疑神疑鬼,草木皆兵,自己嚇唬自己。然後,在信任理解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引導,切忌簡單粗暴和高壓強製,尤其不能在孩子麵前詆毀他正在交往中的異性朋友。如果媽媽能以冷靜、開明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早戀”問題,孩子也能在媽媽的幫助下順利度過青春期。

完美媽媽課堂啟示:

啟示一:營造和諧、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

媽媽應有意識地創造一種寬鬆、民主、協調、和睦的生活氛圍,增加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回避孩子對有關性生理、性心理問題之上感受和疑問,以過來人的心理曆程去解讀孩子青春期的思想和行為,以旁觀者的姿態參與討論和誘導。

同時,媽媽還應幫孩子接受自己身體的變化、接受自己的成長,鼓勵孩子與同學廣泛接觸,在群體交往中消除孩子對異性的神秘感,防止單獨來往的意外。

啟示二:做孩子的朋友,不激化矛盾

媽媽不要將“早戀”視為洪水猛獸,它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當孩子表現出早戀的跡象時,媽媽不要責罵批評孩子,不要激化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而應對孩子的言行表示理解和尊重,讓孩子明白這是青春期很正常的一種情感現象,從而贏得孩子的信賴。然後,媽媽再對孩子進行耐心細致的感化和思想工作,讓孩子理性對待“早戀”,順利走出“早戀”。

啟示三: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

媽媽應為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比如與孩子一起組織郊遊活動、帶領孩子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幫孩子建立健康正常的兩性交往關係。

同時,媽媽也要明白,孩子對異性產生一定的愛慕之情也是正常的,而豐富的課餘生活可以幫助孩子發泄充沛的精力,轉移興趣點,讓孩子的多餘情感得到正常的釋放。

媽媽手記

家庭教育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孩子的“早戀”。對此,媽媽應了解孩子青春期的特點,為孩子創設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教育,不要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早戀”行為反應過於敏感、激烈,應冷靜對待,科學引導。多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釋放孩子多餘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