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對小約翰遜的評價很高,認為他的功績尤勝乃父。公司旗下的麥哲倫基金創造了高達29%的年平均收益率,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年均漲幅隻有14%。
如今,愛德華·內德·約翰遜三世已80高齡,大女兒阿比蓋爾執掌了公司大權。
阿比蓋爾本科後在哈佛大學讀MBA,畢業後被安排到富達基金,從一名基金經理做起。在2001年眾望所歸的成為基金管理公司的總裁。2005年,她又被父親調任到美國機構提供退休金和員工報酬管理的富達雇主服務公司任總裁。至此,完成了對家族企業各領域的完整認知。
除了在職業上的培養,約翰遜三世還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股權轉讓給女兒,這讓阿比蓋爾擁有了24.5%的股權,成為最大的股東。
外界傳說,約翰遜三世曾對女兒管理的共同基金的業績不甚滿意,而阿比蓋爾方麵也對父親推行的改革有所抵觸。這或許為富達的衰落埋下了一顆種子。
2012年,阿比蓋爾被任命為富達投資集團總裁,成為金融界最有權力的女性之一,並有可能在約翰遜三世退休後,成為首席執行官的接班人。
70歲基金的沉浮
雖然富達目前依然盤踞全球基金公司領袖地位,但由於內部人事變動和權力爭鬥,在過去10年間,富達投資的市場份額已經減少了近三分之一。
一家金融研究公司分析,富達投資的市場份額已經從14.4%下滑到9.9%,長期資產下降了4.9%,縮水至5210億美元。晨星公司的基金研究主管表示,富達投資大部分基金業績平平,沒有亮點,這或許是投資者遠離和市場份額縮水的主要原因。
2008年1月,關閉長達10年之久的麥哲倫基金重新放開申購,但是其業績並沒有想象中的讓人欣喜。一名業內人士指出,“富達市場份額的下降與麥哲倫基金的光圈效應失效有關,隨著光圈衰退,牽連整個基金鏈業績下滑,並發生連鎖反應。”
趁著富達陷入頹勢的間隙,來自賓夕法尼亞的美國先鋒基金集團、來自洛杉磯的美洲基金大舉搶占市場,從這隻病獅口中瓜分到不小的市場份額。先鋒集團資產累計增加了91%,而美洲基金則大增142%。在那個時期,兩個後來者的長期投資資金中,引入了超過4000億美元的新增資金,而富達的新增資金流入卻不到1000億美元。
這些與富達競爭的勝利者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與某種新的投資策略和市場策略相關聯。富達在長達70年的發展中,均以改革和創新著名,卻沒能抓住這一次的新浪潮。
雖然富達在美國本土的基金業績平平,但在海外卻出現很多明星基金。安東尼·波頓就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一位,他因獨特的“反向投資”策略和旗下的特殊狀態基金而名揚,素有歐洲“彼得·林奇”之稱。
但讓人遺憾的是,在2013年,這位經曆了三年煎熬的英國紳士,因基金業績不佳辭去了基金經理職位。曾擔任AIG首席執行官的格林伯格說過,“異常強勢的領導人離去後,公司往往很難持續過去的輝煌,因為他替代了所有人思考,人們隻需執行命令即可,等到需要每個部門獨立思考的時候,人們發現自己已經不會思考了。”
這句話是格林伯格用來形容自己的,也十分恰當的形容了約翰遜三世,他已經垂垂老矣,富達也隻得麵對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