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板塊的資本競賽
金融資本
作者:趙文佳
2014年十餘家券商上市公司通過二級市場增發來募集巨額資金。
在過去的2014年,券商股“牛氣衝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波券商增發潮,這在需要大量資金支撐融資融券、股權質押回購等業務的背景下,通過二級市場增發融得資金顯得尤為必要。
不僅如此,上市之後做強做大的券商也在通過兼並重組進一步擴充自身的版圖,如宏源證券與申銀萬國的合並。而一些沒有登陸資本市場的券商,也在加快步伐——國信證券在2014年底成功上市,中原證券等券商在排隊等著進入資本市場。安信證券則通過借殼加入上市公司的行列。
2014年120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02.84億元, 其中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446.24億元,全年實現淨利潤965.54億元,119家證券公司實現盈利。證券公司總資產為4.09萬億元,淨資產為9205.19億元,淨資本為6791.60億元,托管證券市值24.86萬億元,受托管理資金本金總額7.97萬億元。
雖然行業整體數據顯示一片向好,但各家發展卻參差不齊,多位業內人士對《英才》記者表示,上市券商和未上市券商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資本決定命運
國內券商行業的發展近年可謂是跌宕起伏。A股市場牛熊互換,直到2013—2014年,隨著證券市場交易回暖,證券行業加速創新發展,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通過2014年12月券商的業績就可以看出差別,有的券商一個月能賺十幾億,有的券商賺得很少,甚至還有虧損的。”西南證券首席研究員張仕元對《英才》記者說。他表示個中原因,除了業務能力和人才架構外,資本實力乃是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券商的資本杠杆放的越來越大,毫無疑問你的資本多做的業務就多。”
資本實力在擴大證券公司規模的同時亦將拓寬證券公司的盈利渠道,增強其競爭能力。
業內人士告訴《英才》記者,從發展趨勢來看,國內的證券行業正處於由分散經營、低水平競爭逐漸走向集中的演進階段。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引發大量行業並購行為,一些資本實力強大的證券公司可通過收購、兼並等方式實現外延式發展。資本實力強大、業務均衡發展的全能型證券公司將搶占變更先機,實現跨越式發展。
可見,在未來的證券市場競爭中,資本實力將成為業內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無論是自己做大做強或是避免被他方收購,資本實力的重要性都不容小覷。
而且,券商融資業務大幅增加、客戶提早贖回債券質押式報價回購、以包銷方式進行大額承銷等因素,都會對證券公司流動資金造成不利影響。
而如果證券公司可獲得的資金有限,或證券公司被迫以較高成本為業務運營提供資金,那麼證券公司就可能減少業務活動和增加資金成本,最終會降低證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時,證券公司的流動資金減少也會削弱客戶或交易對手對公司的信心,從而導致業務或客戶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