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通常媽媽關心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細節,而爸爸可能不會像媽媽那樣細心。所以,在大多數人的想法中,認為媽媽對孩子的影響要比爸爸更大。其實不然。而且讓人奇怪的是,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反而更大。比如,爸爸如果喜歡運動,孩子也會喜歡;爸爸愛打牌,孩子多少也會有這方麵的愛好。
如此種種,都等於在提醒爸爸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自己在不經意間“帶壞”了孩子。
爸爸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並容易成為孩子行為的標準。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發展早期,也就是七八歲作用,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此時孩子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如果爸爸每天言語粗俗、謊話連篇、不懂尊重別人、不懂關心孩子,是很難培養出一個高素質的孩子的。
所以說,“問題”爸爸們應該警醒了,自己就是孩子成長的一麵鏡子。如果不注意自我矯正,就很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王濤的爸爸和媽媽離婚了,此後爸爸就迷上了賭博。爸爸對王濤要求很高,希望兒子能出人頭地。可他不知道,兒子跟他一樣喜歡毒攻。
一次,爸爸又將王濤一個人留在家裏,自己出去賭博了。王濤見爸爸走後,也跑出去找牌友打牌,然後在爸爸回來前再跑回來。然而,王濤在牌桌上欠了不少錢錢,爸爸給的零用錢根本不夠。無奈之下,王濤就偷了爸爸的手表賣掉了。爸爸發現後,將王濤狠狠地打了一通。可王濤卻倔強地與爸爸頂撞,振振有詞地說:“你不讓我打牌,那你為什麼天天去打牌?”爸爸被兒子問得啞口無言,此時才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失敗。
在孩子與外界有更多的接觸以前,爸爸在他們的心中就是權威,爸爸在一切言行在他們看來也是正確的,很少有孩子會在童年時懷疑自己爸爸的正確性。所以,孩子也會將爸爸的言行當成自己行為的範本。在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以前,是否符合家長的做法是他們內心評價是非的唯一尺度。即使家長的行為時錯誤的,孩子也會盲目模仿,而且這些行為一旦重複下去,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即便以後孩子知道這是錯誤的了,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改掉。
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模仿目標,“問題爸爸”們最好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之處,用正麵的榜樣去教育、引導孩子。
成功爸爸課堂啟示:
啟示一:爸爸要時刻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麵的榜樣
上行下效,這個詞對於家庭教育尤為重要。作為爸爸,平時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模仿的榜樣。
日常生活中,孩子對爸爸的崇拜通常要高於媽媽。也正因為這一點,爸爸更要在家中做出表率,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而不是經常表現出各種惡習和不當之處。這樣不僅能對孩子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還可以讓爸爸牢牢地握住教育和管理孩子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