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鼓勵孩子業餘時間打工賺錢(1 / 2)

“要花錢,自己掙”,這是美國家長對孩子金錢方麵的教育喊得最響的口號,並且也是如此實施的。美國爸爸很早就會讓孩子學做家務,還會讓孩子逐漸承擔起家裏的一部分勞動,以此來換取一定的金錢報酬。因此,美國孩子很小就不依賴父母了,到了18歲之後基本就能完全獨立。

中國爸爸也希望孩子熱愛勞動,能盡早自力更生。但很多爸爸想法雖好,收獲卻甚為微。究其原因,是怕孩子累著,舍不得讓孩子勞動,結果讓孩子養成了好逸惡勞的毛病。

作為爸爸,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他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爸爸的血汗錢,爸爸有錢不等於自己也有錢。要想自己有錢花,最終還是要自己賺錢。比如,鼓勵孩子利用業餘或寒暑假期間打些零工,如賣報紙、買賣舊書、收集飲料瓶子等。這樣不僅能促使孩子經濟獨立,還讓孩子的心理更早地成熟起來,學會體諒父母賺錢的不易。

爸爸為了幫助孩子建立金錢和理財觀念,鼓勵10歲的徐媛通過自己勞動賺零花錢。徐媛的勞動就是經常在家做些家務。然而一段時間後,爸爸發現孩子變得斤斤計較了,做什麼事都要以錢來衡量。怎麼辦呢?

後來爸爸就教育徐媛說:“如果你做所有家務都要付錢,那是不是爸爸給你擦了書桌,媽媽為你煮頓飯,你也要付錢給我們呢?”徐媛一算,發現自己幹的家務並不多,並不能從中賺取多少報酬。這迫使她去思考其他賺錢的方法。

一次,爸爸無意中提起一些雜誌的稿費標準,徐媛聽了便模仿朱德庸的漫畫形式,以學校與家裏發生的有趣事件為素材,創作了幾幅四格漫畫。然後,以一幅5元的價格賣給家裏人。爸爸也完全按照現實社會的樣子,讓孩子自己學著推銷。在向家人推銷過程中,孩子遭遇了討價還價、打折處理、會員價等一些商業運作方法。通過這樣的教育,徐媛心裏漸漸有了盈虧的權量,懂得了計算得失,也知道了付出與勞動報酬的關係,對“錢”的意識也有了根本性轉變。

爸爸要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而是家人通過辛苦工作賺來的。任何人想花錢,都必須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去賺得,而不是伸手超家人要。如果爸爸不能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孩子就會將爸爸當成自己的取款機,沒錢了就對爸爸說:“沒錢就去銀行取呀!”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僅缺少賺錢理財的能力,更會缺乏感恩的心態,隻知索取不知回報。

自己打工賺錢的經曆對孩子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打工過程中,孩子也能學會聽從安排,接受指導,而且必須按時完成工作任務。這些過程對孩子的成長都非常有益。所以作為爸爸,要學得“心狠”一點,讓孩子多鍛煉著自己想辦法賺錢。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賺到錢後,也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