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讓暴躁的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1 / 1)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說:“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獲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緒智能。前者因素隻占20%,而後者占80%。”可見,一個人的成敗深受情緒影響。

一個人在情緒波動的情況下,往往會對事情失去判斷能力,而且由於情緒的幹擾,他做出的決定往往也具有片麵性。隻有經過冷靜思考、理性判斷之後,做出來的決定才會客觀、公正。

對於孩子來說,也隻有具備積極的動力情緒,他們才能愉快地學習和進步,從而願意並能夠為自己所處的團隊貢獻才智、取得成績,同時自己也能在這個平台上不斷成長。所以,爸爸要想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引導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尤其對於脾氣暴躁的孩子來說,這項任務更加艱巨而必要。

9歲的國翔是個活潑懂事的小男孩,在讀小學三年級,學習各方麵也都很優秀。而唯一不好的,就是他小小年紀脾氣非常不好。

一天周末,國翔想讓爸爸帶他去遊樂園玩。但那天的天氣不太好,要下雨,爸爸就說下周帶他去。他就感到非常憤怒,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然後衝向自己的房間,握緊拳頭往牆上猛擊,一麵哭一麵打,兩個小拳頭都蹭破了!

爸爸氣得真想揍他一頓,幸好媽媽拉著。後來媽媽給他塗藥,他也反抗,之後就倒在床上大哭。看著如此暴躁的孩子,爸爸非常無奈。

在遇到不如意或突發事件時,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情緒不穩定現象。這時,爸爸就要教會孩子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雖然是心情的一種表達,但人也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暴躁、發怒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傷害,而且對事情的解決也是於事無補。爸爸可以在孩子情緒平靜之後對孩子進行教育,幫助孩子真正意識到問題所在,以後才會懂得該如何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

當然,爸爸還應該幫孩子找到適當的宣泄方法,比如鼓勵孩子把不高興、不愉快的事情告訴父母或朋友,以緩解心中的不快;鼓勵孩子用自我隔離來達到冷靜的目的;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成功爸爸課堂啟示:

啟示一:爸爸要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通常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控製能力比較差,是不是發點小脾氣也很正常,爸爸也不需要嚴格控製孩子。

如果爸爸對孩子的脾氣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孩子的不良情緒很快也就能煙消雲散。隻要孩子的壞情緒不是太過分,對人對己都不會造成傷害,不妨讓孩子自由發泄。而且,孩子也能從中體會到發脾氣並非好玩之事。漸漸的,孩子的脾氣也會逐漸減小,甚至很少再亂發脾氣。

如果孩子通過激烈的活動來表達內心的情感,或通過語言或通過肢體。不論哪種形式,爸爸這時都要能夠引導孩子將他的過剩精力用到戶外活動上,鼓勵他們到戶外去大喊大叫。隻要爸爸因勢利導,孩子的情緒也會逐漸平靜。

啟示二:適當限製孩子的發泄方式

雖然爸爸應該允許孩子發泄出心中的不快,但有時孩子的情緒發泄方式難免不當,甚至可能做出對他人或自己都不利的過激行為。

比如,孩子因發脾氣與同學打架,結果既傷了自己,又傷了對方;還有的孩子一發脾氣就摔東西,與家長頂嘴等。遇到這些情況,爸爸就要對孩子進行嚴厲警告了。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也要有一定的限度,遇到問題應該講道理,發脾氣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實在無法控製情緒,可以用一些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方法去發泄。

啟示三:善於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孩子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肯定會影響情緒。尤其是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時,孩子通常會變得沮喪、抑鬱甚至消沉。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沒有被選上班幹部時,一些好勝心強的孩子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挫敗感,於是也會出現沉默、煩躁等情緒。

如果孩子能自己在短時間內調整好情緒,爸爸可以不用太擔心和幹涉;如果一段時間後孩子還是情緒不佳,爸爸就要適當安慰和鼓勵孩子,幫助孩子盡快擺脫不良情緒。

爸爸手記

人是情感動物,都會有情緒。但具有領導能力的人,通常都能比較好地控製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引導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很重要,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多用理性、冷靜的態度處理問題,而不會感性、帶著情緒去處理問題。爸爸要允許孩子適當發泄情緒,並善於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中國古語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字麵解釋:與其給人魚,不如教人捕魚的方法。延伸到孩子的理財教育上來,意思就成了:與其為孩子準備金山銀山,不如讓他們擁有理財的技能。在爸爸對孩子的心願中,一定有個心願是希望孩子長大後能獨立和富裕。這就需要從小對孩子實施理財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