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幫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懼症(1 / 2)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都不可缺少的活動,但有些孩子經常怕見生人,甚至與熟人談話時都感到緊張和臉紅,不願在人多熱鬧的場合活動;有時還會口齒不清、口吃、不敢抬頭看人。嚴重時,在與人交往中甚至會出現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無措等現象。這些現象被稱為“社交恐懼”。

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通常會被家長誤認為是老實、憨厚、聽話、不頑皮。其實,這些孩子的心理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現。這類孩子長大後,也可能會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懼傾向,嚴重者甚至會成為社交恐懼症患者,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自己也會變得內向、孤獨,人生觀也變得消極、悲觀。

孩子之所以會患上社交恐懼症,一是先天內向的性格所致;而是家庭教育過於嚴厲,對自己要求過高,又極度自卑所致;三是壓力過大,或經常獨自一人,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

李玫是個11歲的女孩,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是,無論課上課下,她都很安靜,從不主動發言,也不和別的學生聊天。同學找她一起玩時,她就會顯得非常緊張,不知所措。

後來老師跟李玟爸爸反映,爸爸趕緊帶女兒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詢問了情況後,認為李玟患上了輕微的社交恐懼症,並找到了根源。李玟性格內向,自尊心也很強,平時爸爸媽媽都很忙,遇到問題她無法與之溝通,又不好意思與同學說,所以隻能自己壓抑,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的症狀。

半年後,在醫生和爸爸的配合下,李玟的社交恐懼症漸漸消失了。

其實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曆:在眾目睽睽之下講話感到緊張;在社交場合與陌生人打交道,有些遲疑與害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緊張與害怕都隻是短暫的,並會隨著年齡的增大、智力的發展、知識的積累等,懼怕感漸漸消失。

但對於孩子來說,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出現緊張、口吃、不知所措、心跳加速等現象時,就可能是社交焦慮障礙或社交恐懼症。此時如果沒有人及時正確地給予引導和幫助,孩子就會表現得愈加嚴重,甚至到了難以與人交往的地步。相反,如果爸爸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找出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克服這種社交恐懼心理,孩子就會逐漸走出黑暗,走向與人交往的正常生活當中。

成功爸爸課堂啟示:

啟示一:改變對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

有些孩子之所以與人交往時感到恐懼害怕,是因為平時爸爸的教育方式不恰當,比如過於粗暴、蠻橫。孩子經常受到批評和指責,沒有解釋的機會,得不到爸爸的理解和體諒,就會逐漸變得膽小、懦弱、害怕,不敢與人交往,並會感到孤獨、無助,嚴重時甚至出現自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