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進步,需要很多人的合作,生活中也需要人與人的相互支持。隻有人與人之間有了相互的幫助,社會才能變得和諧。
然而,現在很多獨生子女任性自私,心中隻有我一個,根本不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的道理。為此,爸爸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讓孩子明白“讓人就是幫己”的道理,培養孩子幫助別人、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許多孩子可能會有這心理:我幫助了別人,我能獲得什麼?爸爸要讓孩子懂得,幫助別人,自己獲得的是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被別人信任和尊重是比任何物質的獲得更重要的給予。就如同那個比喻: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後,各自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相互交換後,各自有了兩種思想。幫助別人的過程,實際也是提高自己的過程。尤其在學習方麵,經常幫助別人,對孩子的不斷進步和結交新朋友都是大有裨益的。
常越今年12歲,性格比較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爸爸希望他能幫助別人,與人建立友誼,他的回答是“誰幫助我呀?”或“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幫助別人有什麼好處呀?”爸爸很無奈。
一次,常越跟家人出去玩,把家門鑰匙丟了,回來後十分懊喪。但他想了想,覺得鑰匙應該丟在小區裏了,不可能丟在外麵。爸爸就叫他到物業處問問,看會不會有人撿到送過去。常越去後,果然發現了自己丟失的鑰匙。
在事實麵前他似乎有所領悟,“果真有這麼多人管閑事”。這時爸爸對他講,人世間都應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誰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幫人其實就是在幫己。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聽不下去了,而說:“可不是嘛,幸好那位好人做了好事,讓我找到了鑰匙,否則可麻煩大了!別人的舉手之勞,省了我多少事呀!”
爸爸又告訴他,以後他也要多關心與幫助別人呀。此時爸爸的話,在常越聽來是句句入耳,頻頻點頭。
給孩子灌輸助人就是助幾的美德,光講大道理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事實說話,或者爸爸做出表率,要幫助孩子理解,關心他人,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會使人變的慷慨;關心別人的痛苦和不幸,設法去幫助別人減輕或消除痛苦和不幸,會使人變得高尚;時常為他人著想,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養。而且,經常幫助別人,還能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讓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
心中裝著別人的人,更能得到別人的歡迎;受人歡迎的人,也容易得到別人的正麵評價。別人的評價會影響一個人對自我的期望和要求,從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這無疑是進入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成功爸爸課堂啟示:
啟示一:利用活動幫孩子樹立幫人的美德
日常生活中,爸爸可以通過一些社區活動培養孩子幫助別人的行為。比如,周末休息時,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清早起來掃掃樓梯過道,擦擦樓梯扶手;雨後、雪後及時清掃周圍的積水積雪;幫助社區做環境清理整治工作;為老年人訂書報,跑跑腿,辦點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孩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幫助別人、被人任何和讚賞的快樂。同樣,孩子也會從中體會很多被幫助的感動。
啟示二:對孩子的助人行為給予讚賞
對於孩子表現出來的助人行為,爸爸要及時給予讚賞。比如,當孩子打掃了院子之後,爸爸可以說孩子辛苦了,或院子看上去多麼幹淨啊。這樣的評論可以強化孩子的助人行為。
需要爸爸注意的是,盡量不要誇孩子是個多好的孩子,而要讓讚賞具體化,“對事不對人”。讚美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的成績的真實情況,而不是對他品格的扭曲變形。
啟示三:鼓勵孩子每天做一件好事
爸爸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我能為大家做點什麼,能為爸爸媽媽做點什麼。這樣既可幫助孩子增強責任感,又能增強孩子的社會交往範圍。教育孩子,不能什麼事都先想著自己,應看看別人是否需要幫助,自己能否給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鼓勵孩子每天做一件好事,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件事。
比如,看到地麵有紙片,要主動撿起來,丟進垃圾桶;吃完飯後,主動幫媽媽收拾碗筷等。
爸爸手記
幫助他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同時也是一件能提高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事。孩子可通過幫助別人,與別人今天溝通交流,從而增強交往能力。爸爸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所以當看到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我們應發自內心地幫助他。這樣,不僅能幫助對方解決困難,自己也會獲得快樂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