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構建(2 / 3)

首先,雖然高校已經意識到實踐對會計專業碩士的重要性,但由於辦學經費的緊張,高校沒有能力建設足夠的實踐基地供學生使用,實習場所大多是由企業提供,實踐能力的不足導致學生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既沒有學術型碩士的研究能力,也沒有專業碩士的實際操作能力。

其次,學生的實習一般是在企業完成的,但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實習企業擔心影響生產秩序或泄露商業機密一般不會安排學生參加一線實際工作,企業隻是把實習學生當作免費的打工者。而且實習是短期的,所以企業認為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去培養你。

學校沒有能力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企業又缺乏利益的驅動為會計專業碩士的實習提供幫助,這些原因導致了會計專業碩士實踐經驗遠遠不足,這不符合社會對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導致他們在社會上很難立足。

三、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創新培養模式

會計專業碩士綜合素質的提高僅僅依靠學校課堂教育是難以實現的,還要在大量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產學研合作教育在培養會計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上獨具優勢,產學研合作能解決高校教師結構不合理、學生沒有實踐基地等問題,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對注重實踐的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產學研結合模式,關鍵是促進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給學生和教師一個實踐基地、創新基地,企業也充分享受學校的人才資源和優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這樣實現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產學研的無縫對接。本文根據以上問題提出了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創新培養模式有利於培養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在國家強調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和經濟轉型的時期尤為重要。

(一)建立一套適合會計專業碩士的課程體係和培養方式

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體係,是提高高校會計專業碩士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設置既要發揮學科優勢,又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提高職業能力為目標。在此前提下,課程設置要重視職業素養課程,鼓勵開設行業知識講座、職業道德等與職業發展相關的課程,緊跟時代的脈搏。課程設置包括核心課和選修課,核心課包括MPAcc教指委參考性培養方案給出的政治、英語、管理經濟學3門公共必修課及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4門專業必修課。國際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必然,筆者認為授課過程中要賦予政治、英語新的授課方式,政治多講授些國內外時事,英語改成商務英語,更多與會計背景相結合,為國家培養國際化的會計人才。

選修課以菜單式的方式,學生針對自己的就業去向選擇自己要上什麼課。比如以職業目標為導向,針對注冊會計師方向,可以開設審計、財務風險管理、經濟法、稅法等課程,以幫助學生畢業時拿到CPA證。也可以根據地域特點開設相關特色課程,由於黑龍江省鄰近俄羅斯,對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為擴大學生的畢業去向,選修課中應加入俄語、國際商務與國際結算、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專題等課程。在會計從業過程中,對法律的了解對職業判斷、決策很重要,所以,在選修課中鼓勵多開設與法律相關的課程,增加學生對相關法律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在授課中還要重視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在教學方麵要重視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模擬訓練。案例教學的優點在於它選用典型案例,教師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與方法共同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和推理,開發學生多維思考的心智模式,從而培養會計專業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選用典型的會計案例,貼近實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案例中探尋經驗和教訓,通過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職業判斷能力和素質。

為了加強會計專業碩士生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的訓練,應增加實踐學分,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性與應用性知識結合。教學方式改革著重改變傳統單一的課堂授課方式,將課堂搬進實驗室、企業財會部門和會計師事務所現場,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於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思維。在授課中,教師將基礎理論、典型案例與學科前沿知識融會貫通;在課程考核上,將調研報告、課題討論、案例分析及課程設計成果相結合;在學習方式上,將個人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協調組織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滿足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的需要

目前我國高校中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資深教師並不多,應實行“導師組製度”並發揮導師組的指導作用,優秀的導師團隊對於會計專業碩士論文及實踐的指導顯得很必要。在校內選擇科研能力突出,理論知識過硬的專職教授擔任校內第一導師,加強學生會計理論基礎素養,同時聘請校外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CEO等人才作為兼職導師,校外兼職導師不一定有多高的學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會計實踐經驗和社會資源優勢,這樣由高校的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組成一個導師團隊,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形成互補,共同研究學生的培養方案,共同指導這些學生完成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課程,提高學生的社會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在校期間校內導師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評價考核,校外導師對學生的校外實踐工作進行考核,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要互相學習,經常溝通完善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由校外導師介紹學生進入本單位實習,校內導師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應該積極參加校外的實務工作,教師帶領學生建立案例討論組,在企業工作中發現素材,進行案例研究與開發,研究過程中學生既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加深了對實際工作的理解,隻有在邊學習邊探索中才能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高校對於取得成績的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要給予必要的獎勵,充分調動導師組的教學積極性和熱情,讓導師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增加高校培養人才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