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EBIT—EPS分析法確定最佳資本結構的原理分析及其運用(2 / 3)

根據公式EPS=[(EBIT-I)(1-T)-D]/N,對於橫坐標軸,若EPS=0,則負債和普通股籌資在橫坐標軸上的起點EBIT=D/(1-T)+I。在無優先股追加籌資時,負債和普通股兩種追加籌資方式下D/(1-T)相等,除了原有資本結構中的利息I原外,負債籌資比普通股籌資的利息I增多追加籌資增加的利息I新債。進而可以看出,普通股籌資在橫坐標軸上的起點EBIT1小於負債籌資在橫坐標軸上的起點EBIT2。

五、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中的無差別點及運用結論

(一)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中的無差別點。綜上所述,普通股籌資在橫坐標軸上的起點EBIT1靠前於負債籌資橫坐標軸上的起點EBIT2,然而負債籌資直線斜率大於普通股籌資的直線斜率。基於此,可以很容易得到上麵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可以看出,負債籌資和普通股籌資存在交點(即無差別點),在EBIT-EPS無差別點上,無論負債籌資或普通股籌資方案,每股收益EPS是相等的。假設每股收益無差別點對應的息稅前利潤為EBIT,則負債籌資下的無差別點EPS=[(EBIT-I原-I新債)(1-T)-D原]/N原=普通股籌資下的無差別點EPS=[(EBIT-I原)(1-T)-D原]/(N原+N新股),其中,I原表示原資本結構中的利息費用,I新債表示追加負債籌資新增的利息費用,N原表示原資本結構中普通股的股數,N新股表示追加普通股籌資新增的股數。通過計算可以得出每股收益無差別點對應的EBIT=N原I新債/N新股+I原+I新債+D原/(1-T)。

(二)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的運用結論。企業追加籌資時,哪種方案下EPS較大,該種方案就是最佳籌資方案。當預期EBIT小於無差別點EBIT時,普通股籌資方案下的EPS大於負債籌資方案下的EPS,則此種情況下普通股籌資有利;相反,當預期EBIT大於無差別點EBIT時,選擇財務杠杆效應較大的負債籌資方案有利。在理論和實務分析中,運用EBIT-EPS分析法正是運用上述結論進行籌資決策選擇。

六、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的引申

企業追加籌資不僅僅是上述的單純的負債籌資或普通股籌資,常見的還有負債與普通股混合追加籌資和優先股追加籌資等,下麵就企業負債和普通股混合追加籌資、企業優先股追加籌資做一簡要引申:

(一)企業負債和普通股混合追加籌資。相對企業單純的負債或普通股追加籌資而言,部分負債和部分普通股混合追加籌資(混合籌資)可以看成兩種情況的一種折中。若畫原理圖,則混合籌資是處於單純負債和普通股籌資之間的一條直線,即在橫坐標軸上的起點EBIT3處於EBIT1和EBIT2之間,其斜率高於普通股籌資的斜率卻低於負債籌資的斜率。與此同時,對於最終運用何種方式進行籌資決策:混合籌資和負債籌資比較時,把混合籌資看成類似於單純的普通股籌資;混合籌資與普通股籌資比較時,則把混合籌資看成類似於單純的負債籌資。這樣就可以利用上述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的結論進行籌資決策。

(二)企業優先股追加籌資。實務中,企業在追加籌資時,通常不把負債追加籌資與優先股追加籌資看成一組備選方案。究其原因,企業在追加優先股籌資時EPS=[(EBIT-I原)(1-T)-D原-D新優先股]/N原,其中,D新優先股表示追加優先股籌資增加的優先股股利;企業追加負債籌資時EPS=[(EBIT-I原-I新債)(1-T)-D原]/N原。由此可以看出,追加優先股籌資時,I原、T、D原、D新優先股和N原都是能確定的常數,在畫原理圖時,因變量EPS與自變量EBIT也正好符合直線方程y=ax+b,而追加優先股籌資和追加負債籌資兩條直線的斜率都等於(1-T)/N原,追加優先股和負債籌資是兩條平行的直線,即無交點(沒有無差別點)。若追加負債籌資與追加優先股籌資付出的代價相等,即新增利息支出I新債等於新增股利支出D新優先股,則優先股籌資在橫坐標軸上的起點EBIT4=D新優先股/(1-T)+D原/(1-T)+I原大於負債籌資在橫坐標軸上的起點EBIT2=D原/(1-T)+I原+I新債。基於此,企業優先股追加籌資在畫原理圖時,在橫坐標軸上的起點居於負債籌資之後,並與負債追加籌資是一條平行的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