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T—EPS分析法確定最佳資本結構的原理分析及其運用
財務管理與資本運營
作者:宋虧霞
摘要:息稅前利潤—每股收益(EBIT-EPS)分析法是企業進行資本結構決策的常用方法之一。當預期息稅前利潤(EBIT)大於無差別點EBIT時,選擇債務籌資有利;反之,選擇普通股籌資有利。然而此結論的由來讓人費解,基於此,本文從最基本的債務和普通股兩種追加籌資方式入手,首先勾畫出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其次係統分析了基本原理圖中的直線關係、直線的斜率、橫坐標軸上的直線起點、無差別點及結論等,並對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進行引申,最後對其運用。本文的研究為更好地理解和運用EBIT-EPS分析法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EBIT-EPS分析法 最佳資本結構 基本原理圖 直線關係 直線斜率
佳資本結構應當是使企業的總價值最高,在企業總價值最高的資本結構下,企業的資本成本也是最低的。在企業資本結構決策中,合理地利用債務籌資,科學地安排債務資本的比例,是企業籌資管理的一個核心問題。因此,企業應該運用適當的方法確定最佳資本結構,方法主要有息稅前利潤—每股收益(EBIT-EPS)分析法(每股收益分析法)、比較資本成本法和公司價值分析法。運用EBIT-EPS分析法有兩種常見的計算方法,其中一種方法計算出債務和普通股等各種籌資方式下的每股收益(EPS),比較EPS最大的方案是最佳的籌資方式,此種方法容易理解;另一種常見的方法是找出每股收益(EPS)無差別點,當預期息稅前利潤(EBIT)或業務量(Q)大於無差別點EBIT或業務量(Q)時,應當選擇財務杠杆效應比較大的債務籌資方案,反之,選擇普通股籌資方案有利。本文對第二種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
一、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
EBIT-EPS分析法是通過計算不同籌資方式下每股收益都相等時的息稅前利潤(EBIT)或業務量(Q)水平,進行比較並選擇最佳資本結構融資方案的方法。本文先以兩種最簡單的籌資方式負債籌資和普通股籌資勾畫出EBIT-EPS分析法原理圖,其中橫坐軸表示自變量EBIT或Q,縱坐標表示因變量EPS,具體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
二、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中的直線關係
本文用EBIT表示息稅前利潤,I表示某種籌資方式下的利息費用,T表示企業所得稅稅率,D表示原籌資方式下優先股股利,N表示普通股股數,則企業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PS=[(EBIT-I)(1-T)-D]/N。企業在按照負債和普通股追加籌資時,因為兩種基本籌資方式下I、T、D和N都是已知常數,則因變量EPS隨自變量EBIT的變化關係可以用EPS=(1-T)EBIT/N+[-(1-T)I-D]/N表示。此等式中如果自變量EBIT用自變量x表示,因變量EPS用y表示,常數(1-T)/N和[-(1-T)I-D]/N分別用常數a和b表示,則等式EPS=(1-T)EBIT/N+[-(1-T)I-D]/N正好符合直線方程y=ax+b。綜上所述,企業的債務籌資和普通股籌資基本原理圖不是其他線性關係,而是相對應的兩條直線。
三、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中的直線斜率
基本原理圖中縱坐標軸因變量EPS與橫坐標軸自變量EBIT的直線關係表示為EPS=(1-T)EBIT/N+[-(1-T)I-D]/N,利用直線關係y=ax+b,可以看出直線斜率a=(1-T)/N。企業在追加籌資時,由於追加普通股籌資相對單純的負債籌資來說增加了一部分追加的普通股股數,因此,上述斜率的分母企業追加普通股籌資的股數N比追加負債籌資的股數大,在1-T為固定常數的前提下,則負債籌資的斜率大於普通股籌資的斜率。同時因為斜率(1-T)/N是大於零的,可以看出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中,企業追加負債和普通股籌資都是上升的直線,隻是負債追加籌資比普通股追加籌資的直線上升的陡峭。
四、關於EBIT-EPS分析法基本原理圖中橫坐標軸的直線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