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通過玩,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3 / 3)

(2)意願畫

意願畫是在父母的指導下,由孩子自由確定內容的畫。孩子在畫意願畫時,不受任何束縛,畫得自由活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事物的認識,在意願畫訓練中,大人既不應替孩子規定內容,也不要教孩子畫什麼形象。在孩子畫畫遇到困難時再給予啟發與幫助,使孩子將畫順利完成。另外,命題畫與意願畫應該交替著畫。

(3)裝飾畫

裝飾畫是以花紋裝飾某個物體的繪畫,目的是為了美化環境、美化生活。

這種畫的構圖要求有一定的規律,整齊、對稱和有節奏,體現出圖案的美。孩子畫畫時可將方形、圓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的用品(手絹、盤子、頭巾),預先畫在紙上,教孩子畫;也可以直接剪出各種日用品的紙型,如茶杯、暖水瓶等,要求孩子在上麵裝飾花紋。畫畫時,還可以使孩子認識幾何形體的方位,如幾何形體的中心、角隅和邊緣,以發展孩子的觀察力和畫畫的計劃性,培養他們的空間幾何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使孩子初步接觸本民族的繪畫藝術。

(4)教會孩子欣賞繪畫

看畫(單幅畫、連環畫)對孩子來說,如同學生看教科書和看小說一樣,孩子非常渴望從中獲得知識,得到樂趣,受到具體而生動的教育。父母應該學會搜集充滿藝術趣味的書冊及圖畫,讓孩子學會看內容健康、形式優美的畫,在引導孩子看畫之前,自己要了解每幅畫的主題、畫家的意圖和藝術手法,然後,深入淺出地向孩子介紹畫的內容,要講得清楚、明白和自然,並可適當地提問孩子,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導孩子欣賞畫的時候,首先向孩子說明內容、主題,再結合人物的動態及風采來敘述故事情節。介紹內容時要從畫麵的主要形象開始,根據情節逐漸展開,再涉及到其他形象,講出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安排。在此基礎上,再看色彩的真實感和畫麵的環境氣氛。這樣,才能使孩子較深刻地理解畫的內容與主題,畫麵的形象會在孩子的心目中長時間地的留存。

9.以正確的眼光對待孩子的“破壞”行為

父母怎樣正確對待孩子的破壞行為?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的破壞行為本身可能就是他們求知的一種方法,當然,這是一種未經正確引導的錯誤方法。

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破壞者,他想,一點小小的火星怎麼會燒掉一座房子。這位天才當時隻有6歲,自然不知道“星火燎原”的利害,開始了他的“試驗”。他用一點火星點燃了父親的倉庫,想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他看到了倉庫被燒光的結果,知道了“一點小小的火星可以燒掉一座房子”這一道理。其代價是父親損失了一座倉庫和倉庫裏麵的東西,愛迪生受到一頓痛打。

愛迪生有沒有錯?沒有,因為他想弄明白一個道理。如要說錯,可能還是他的父母。愛迪生想做這樣的試驗,父母可以為他提供類似的條件,讓他明白“星火燎原”的道理。幸好那一頓痛打沒有打掉愛迪生的好奇心,否則,我們可能還在“黑暗中摸索”呢,因為正是他發明了電燈。

孩子拆壞了玩具,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如果一件玩具玩上三年五載,這樣的孩子一般來說缺乏創造力。孩子把玩具當成心愛之物,拆開玩具並非破壞玩具,而是想知道玩具為什麼成為玩具,想明白其中的道理。父母發現孩子要拆玩具,可以幫他找工具,出主意,當他的助手。如果孩子要用錘子砸碎玩具看裏麵有什麼東西,雖然不排除他有好奇心,但是破壞性就嚴重了,父母應該支持他的好奇心而且誘導他用更好的辦法去達到目的。

不打擊孩子的“破壞行為”,這本身就是一種鼓勵,這種鼓勵雖然有所損失,但總的來說是“得大於失”。打擊孩子的“破壞行為”,重創孩子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就會扼殺孩子的創造熱情。同樣道理,光有種子,離開了賴以生長的土壤,無疑會死去。從這個角度來說,正是家長“誇”出了孩子的創造力。

10.善待離譜的孩子,使孩子敢想敢說

科學研究表明,“淘氣”的孩子往往比“老實”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氣的孩子接觸麵廣,大腦受的刺激多,這樣可以激活孩子的智力。因為創造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淘氣”一點,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創造。

人們之所以將知識稱之為“學問”,也就是因為要有知識,就應該有學習的過程,而且也應該有尋根究底的不斷探索的過程。換言之,要獲取知識,除了要努力學習以外,還須勇於提問。可惜有些父母對這一點卻忽視了。

如果隻有對子女的愛,但是缺少洞察孩子天才閃現的能力,這樣的父母是平庸的。如果對這種探索能力加以抑製,那簡直是犯罪了!父母應善待孩子的“離譜”,合理引導,使孩子敢想敢說,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會產生積極作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有一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問了這樣一道動腦筋的題目:雪化了之後是什麼?

有一個很機靈的學生馬上回答:“雪化了之後是春天。”

這位老師很生氣,認為這樣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了,於是就在黑板上寫下了答案:“雪化了之後是水!”

這位老師很慎重地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再出現這樣的笑話!”

這位老師顯然很不懂得欣賞孩子豐富的聯想。可以說,這樣的教學很難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孩子。

我們不是經常說“冬天的後麵是春天,雪花裏孕育春天”嗎?這個孩子的答案雖然不合乎常識的規定,可是,其中豐富的想像力,不是令人感到欣慰嗎?

兒童期作為一個特殊時期,發散性思維異常活躍,往往出現什麼都問的現象。他們提出的觀點天真單純、富於幻想、超乎邏輯,在成年人看來似乎“有點離譜”。然而事實證明,正是思維“離譜”和“異想天開”的孩子,才是最有創造潛力和發展前途的。

在人類曆史上,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或發明都來自科學家“離譜”的思維或“突發奇想”。如小瓦特正是有了“為什麼蒸汽能把壺蓋頂起來”的思考,才有了後來蒸汽時代的到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人類遨遊天空的現實。

11.積極鼓勵孩子在玩耍中探索新知

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每一個好奇心裏都包含著一個“為什麼”。“問”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現,說明他們在積極進行思維。瓦特小時候看到受蒸氣影響而上下跳動的壺蓋感到十分驚奇,非要研究這是“為什麼”不可。他的伯母對他大聲訓斥:“你把壺蓋拿來拿去,難道那麼有趣嗎?”但這並沒有阻攔住他探究的好奇心,瓦特終於研究出利用蒸氣原理而發明的蒸汽機,成為世界產業革命的先聲。

因此家長應該引導孩子積極提問,耐心地回答他們的問題,不要簡單地回答說:“等著吧,長大就會明白了。”一個孩子問媽媽:“電燈是不是有電才會亮?”媽媽答:“是的。”“那麼電從哪裏來的?什麼樣子的?”媽媽不耐煩了:“你怎麼這麼羅嗦!”於是孩子不再問了,而他的思考就被迫停止了。要知道,聰明才智是從提問題所得的答案中發展而來的,我們應該正確地對待孩子的提問。

孩子,即使在玩耍中,也有探索新知識的欲望,他想了解一下玩具為什麼會動,半導體為什麼會響,撕本子是為了折出自己喜愛的東西。你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所作為,那就從這些小小的幼芽開始培植吧!允許他們動手拆拆裝裝,讓他們去“大顯身手”!

媽媽下班回家看見小元在掃帚柄上挖了一個大窟窿,她沒有責怪他,而是耐心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小元認真地說:“我要發明一種自動灑水掃帚。這種掃帚,一邊掃地,一邊會自動灑水。這樣小朋友掃地就不怕灰塵了。”媽媽高興地誇他:“真是個小小發明家!”

10歲的小強暑假回老家,看到郵差叔叔冒雨送信很辛苦,他就想:“我要造一架少年蝙蝠型飛機給他用,它能像鳥兒那樣在空中飛翔該多好啊!”小強真的用“綜合式模型飛機”組裝了一架他的“少年蝙蝠號”飛機模型,雖然這架小飛機隻能飛幾米遠,在空中停留幾秒鍾,但是在它上麵裝著一顆兒童的心。

孩子的創造多麼新異、大膽!

隻要我們珍惜孩子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支持他們從事一切有益的探索,他們就一定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創造性人才。

12.允許“胡思亂想”,鼓勵孩子尋根問底

孩子最寶貴的天性之一就是尋根問底,最擅長的行為就是胡思亂想。隻要父母善於引導,孩子這種寶貴的品質是最值得誇獎的。

一小學生寫了一篇作文,標題是《蒼蠅是從哪裏來的》。在這篇作文中說,他有一次摘下一朵南瓜花,發現裏麵有幾個蒼蠅,所以他認為蒼蠅是從花裏鑽出來的。這位學生獲得老師表揚了,在後來的學習中勇於探索,成了一個很優秀的學生。

一個教育考察隊去美國考察,看到幼兒園的一個孩子正在給蘋果塗上藍色,老師誇獎這個孩子。

專家問:“孩子把蘋果的顏色塗錯了,你不糾正,反而誇獎?”

老師說:“孩子想怎麼畫就怎麼畫,隻要完成任務就是好樣的。你不覺得孩子的蘋果畫得不錯嗎?至於蘋果塗成了藍色,當孩子吃蘋果的時候不就知道了嗎?何必在這裏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這個故事帶回中國後,很多人都從中得到這樣的認識:西方的教育在鼓勵孩子的創造性這方麵比中國強,不少中國父母在這一點就不如外國人。

在中國,一個小孩畫了隻唐老鴨,兩個頭,前麵一個頭,屁股上還有一個頭,他說:“這個唐老鴨不怕野獸,後麵來了野獸也能看到……”

然而這樣的創意受到了他父母的批評!

其實,我們應該容忍孩子這樣的“不同常規”,因為他有他的道理,更應該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應該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在學習中,孩子向父母提出各種各樣的怪的問題,這不僅說明他們在學習中已開動了腦筋,而且也反映他們對父母的信任。因此,對子女提出的問題應該加以鼓勵,同時對提出的問題冷靜地分析,並且認真解答。

對於難度適中的問題,父母應該詳細解答,但有些問題不宜由父母包辦,而應該啟發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同時介紹自己的思路,這對技巧性強的問題(如數學題等)更加重要。久而久之,孩子一定受益匪淺。

對於難度高的,甚至連專家也難於回答的問題,父母也不必感到難堪,更不能用訓斥的方法來掩飾自己的欠缺,相反,大可采取坦率的態度,說聲“讓我來想一下”或“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之類的話,為孩子樹立起“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榜樣。對那些好像是想入非非,“鑽牛角尖”的問題,更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千萬不能簡單地斥之為“胡思亂想”,更需慎誘善導。對於過於簡單的問題,就應分析其原因,是基礎差,學習不努力,還是過分依賴父母,並針對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