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並不是一個安然純淨的虛幻世界,生存環境也不是一塵不染的世外桃源。與之相應,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社會文化的多元開放,也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了挑戰。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船到彎頭自然直”,但事物的法則,永遠是用進廢退。如果孩子缺乏生存的技能和智慧,也許船還沒有到碼頭,就已經進入水底。更何況,碼頭上的人生是競爭更加激烈的人生,如果不想被淘汰,多一點生存的技能和智慧,也就有能力把握更多的機會。今天的孩子更加聰明,興趣廣泛,個性張揚,知識麵更廣,但他們的生存智慧和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向往美好的生活,卻隻顧貪玩,不願動手、動腦來創造。父母要針對現在孩子的特點,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讓他們能在未來的競爭社會中有一席之地。
1.好動的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一個3歲的孩子自己用勺吃飯,但每次都把飯菜撒得滿桌、滿身,吃得很慢。媽媽看著著急,索性把碗搶過來喂他吃。媽媽認為,這樣孩子吃得多,吃得飽,又不會弄髒衣服,卻不知道,這樣卻剝奪了孩子動手鍛煉的機會。在媽媽包辦代替時,孩子智力發展特別是手的技能發展受到限製。
要知道,孩子天生是好動的,活動是孩子的機體內部的需要,也是外界對感官刺激的結果。兒童的動作,特別是手的動作,與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有密切關係,特別是手的動作的功能。有人說“手是思維的老師”、“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這是指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
我們強調兒童動手,也是由兒童的思維特點決定的。兒童的思維在動作中進行,沒有具體的動作就沒有思維活動,心理學家把它稱為自覺行為思維。一個幼兒在玩布娃娃,但布娃娃被拿走了,他的遊戲活動也就停止了,思維也就受到影響。一個皮球滾到桌子底下,你問孩子“怎樣把它拿出來呢?”孩子不去回答你,自己鑽到桌子下去拿皮球,因為他是做到哪兒想到哪兒,不像我們大人那樣,想好了再去做。
所以,對幼兒來說,手的動作具有特殊性,它實際上是衡量孩子智力發展的重要指標。他們將來一切重大發現和奇妙發明所依憑的智慧能力,正是從這裏起步的。隨著孩子的長大,兒童的思維進入了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到以後又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是動手能力一直是智力才能的強大刺激物,因為任何知識都來源於操作。
曾有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從來都是吃媽媽給他剝了殼的雞蛋。有一次媽媽沒給他剝雞蛋,這就難住了這個孩子,雞蛋沒有縫怎麼吃呢?隻好回去問媽媽。
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笨呢?他為什麼連動手剝雞蛋的能力都沒有?原因在於他從來沒有接觸過剝雞蛋這個動作,他就不會懂得這一起碼的生活常識。
動手能力差,反映了智能低下、知識結構欠缺。動手能力差——這一中國孩子“通病”的根源,來自於許許多多不讓孩子自己動手的爸爸、媽媽們!“吃飯媽媽喂,走路爸爸背,長到18歲,幹啥都不會”,多麼生動地描寫了那些被家長“抱大”的孩子的形象。
俗話說:“心靈手巧”、“手是思維的鏡子”。你想讓孩子得到更多的知識,變得聰明能幹嗎?那就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去發現,去做吧!
2.“玩”出創造力:會玩的孩子有出息
美國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在《我們是怎樣發明飛機的?》一書中耐人尋味地回憶道:“我們對飛機最早發生興趣是從兒童時代開始的。父親給我們帶回來一個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動力,使它飛入空中。我們就照這個玩具仿製了幾個,都能成功地飛起來……”
就是這種能飛的玩具,使萊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癮,並引發了造飛機的想像。後來,他們幾經周折,在滑翔機上安裝了發動機和螺旋槳,讓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飛機飛上了藍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槳,就是少年時在玩具上的那種螺旋槳。
德國數學家威特的父親就是通過遊戲,培養了威特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和熱愛大自然的良好習慣。
在威特的院子裏,父親特地為他修了一個大遊戲場,鋪著60厘米厚的砂子,周圍栽有各種花草和樹木。威特在這裏觀花、捉蟲,培養出了對大自然的感情。父親還為他做了各種木塊,他用這些木塊蓋房子、建教堂、壘城牆、架橋梁,大大促進了智力的發展。威特父親回憶道:“我幾乎沒有給他買什麼玩具,但他用這很少的玩具,總是愉快而幸福地玩著。”
威特的父親告誡家長:當孩子用木片和紙盒等建造城市、宮殿時,千萬不要為了收拾屋子而破壞了孩子的遊戲。這樣會無情地摧殘孩子的精神世界,不但影響孩子遊戲的歡樂,而且有礙於孩子的想像力及將來的成才。
玩遊戲不光是玩,其中也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玩的時候,要孩子思考,盡量給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間。如果發現孩子對一些複雜的玩具,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這是用什麼做的”,“它怎麼會動”,在他好奇心正盛的時候,父母要幫助他拆卸玩具,解答他所有的疑惑,讓他能更清楚地認識玩具的構造,因為孩子對拆玩具有興趣,在無形中能有效地訓練腦力。為了讓孩子以邏輯方式來練習思考,可把一件玩具當作一個完成品,也就是去獲得邏輯學上的結論。拆卸玩具的過程,就是追求邏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用來訓練孩子思考的最好方式。
為引發孩子頭腦的靈活性,取走玩具解說書,讓他自己動手,收獲必豐。
尼爾斯剛入小學一年級時上第一堂手工課,他給還沒上學的弟弟搭個木偶戲台。下了課他還沒做完,老師不讓他帶回家去繼續做。尼爾斯很難受,悶悶不樂地回到家中,仁愛而又細心的父親發現後,非常體諒孩子的心情,便買來一大堆材料和工具,親自動手搭了個講究的工作台,還指導尼爾斯怎樣幹。後來,父親又給孩子買了一台車床,心靈手巧的尼爾斯很快就學會了一手嫻熟的金工技術。
還有一次,一輛自行車的飛輪出了毛病。尼爾斯不顧母親的反對,堅持拆開自己修理,不料拆開後卻不知如何重新組裝起來。母親要去請一名修理工來,卻被父親阻止了。父親平靜地說:“不要管孩子,他自己會知道怎樣幹的。”果然,經過對這個部件的透徹研究之後,尼爾斯終於把車子重新組裝了起來。
總之,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僅能使孩子獲得一雙巧手,更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成熟,因而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常把動手能力直接視為創造能力之一。
3.指導孩子處理“玩”與“學”的輕重緩急
孩子貪玩,家長束手無策,這是諸多家長感到十分困惑的問題。其實,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是他們對周圍事物、大自然的濃厚興趣的一種表現行為。之所謂“貪玩”隻不過是孩子在處理“玩”與“學”的過程中,在時間長短,輕重緩急上發生了錯位。
對於貪玩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細心觀察
對於貪玩的孩子,家長應該注意細心觀察孩子愛玩什麼,與哪些孩子玩,怎麼玩……。分析這樣玩的後果對孩子身心健康是否有益,是否妨礙和傷害到其它人的利益,是否對社會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在沒有進行細心觀察掌握第一手資料之前,對貪玩孩子主觀地橫加幹預是不妥當的。
(2)因勢利導
貪玩孩子的興趣愛好往往十分廣泛,父母的責任不是限製孩子玩,而是把孩子的愛好引向更科學、合理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方麵。孩子如果愛好廣泛又比較貪玩,他們往往玩起來認真投入,不能自製。父母應該怎樣做呢?下麵一個例子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
平平喜歡踢足球,課餘時間常常在樓下的小路上踢。盡管場地狹小,仍然玩得汗流滿麵。趕上上下班時間,路上車多人多,難免把球踢到行人身上或自行車上。後來父母分析,孩子喜歡踢足球是件好事,他在體育課中的長跑項目沒有達標,而踢足球也是鍛煉長跑的好機會。於是父母阻止了孩子在樓下踢球,而是在周六或周日帶他到北工大的操場上去踢,孩子高興極了,活動場地大了,孩子也能跑起來了。這樣做的結果既保護了孩子的興趣,又鍛煉了長跑,彌補了體育課中孩子的弱項。
(3)合理安排
孩子的興趣廣泛,又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往往在玩的時候投入的精力多,占用的時間長,沒有節製地玩造成“貪玩”。改變孩子貪玩的現象,應該是家長幫助孩子合理地安排和選擇“玩什麼”,“怎麼玩”和“什麼時間玩”,使孩子能夠在“玩”中受到教益。如家長不妨鼓勵他們與年長於他的人對弈,訓練他的騎車、遊泳……等基本技能。有條件還可以經常帶他們郊遊,爬山,參觀博物館等。用這種“玩”的形式讓孩子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培養孩子熱愛祖國和民族的高尚情操,從而保證孩子在課餘時間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玩”使疲勞的大腦得到調節和鬆弛,能夠精神飽滿地迎接新的學習任務。
(4)循循善誘
所謂循循善誘就是幫助孩子“玩好”,“玩巧”。在“玩”中誘導孩子豐富的思維和想像力,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遊戲機”曾使很多家長“談機色變”,甚至稱其為影響孩子學習的“萬惡之源”。我們則認為不然。對任何事物都應該一分為二來分析。遊戲機作為一種高智能玩具,它能夠訓練大腦的快速反應和判斷,以及手、腦的相互協調合作能力,使孩子的智能得到開發;當然從另一個側麵講,如果孩子沒有節製,長時間地玩必然會帶來影響學習和身體健康的負效應。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製定出學而有序的,具有約束力的時間表,以克服負效應所產生的影響。
4.讓孩子勤於動手,才能心靈手巧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是培養孩子智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人手是一種特殊的感覺器官,膚覺和動覺在人手上的結合,使人手成為重要的認識器官。這種觸摸覺加上視覺的參與,就能實現對客觀事物更精確的反映。這對孩子各種動作及整個心理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俗話所說:“十指連心”、“手巧心靈”。從生理的角度說:運動肌反應能力的訓練,應該在大腦回路尚未形成,大腦猶如一張白紙的時候進行。年齡越大,障礙越多。
(1)在遊戲中培養
“遊戲是孩子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在遊戲中動腦動手。例如大多數孩子喜歡玩泥巴,往往因此弄髒了手臉和衣服,甚至把房間也搞得亂七八糟。許多家長為此傷透腦筋。其實玩泥巴是培養孩子動腦動手能力的一種很好的遊戲方式:孩子在和泥巴打交道的過程中,能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遇到這種情景,請家長千萬不要動火,不要下“禁令”,否則,孩子會在家長的喝斥聲中失去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正確的辦法是,親自給孩子做一個小沙盤,或給他買來橡皮泥,讓他盡情地玩,說不定一個偉大的建築師、雕塑家,會在這小小的沙盤上產生哩!再比如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為了弄清某種玩具的內部構造而將它拆開,甚至因此而毀壞家中的收音機、鍾表等貴重物品。這也容易引起家長冒火。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常常打罵孩子。可是打罵並不能挽回物質上的損失,還有可能把孩子可貴的探求精神給打“飛”。一些有遠見的家長的經驗是:首先肯定孩子的鑽研精神,再講明愛護玩具和用具的道理。對於一些可以拆卸的玩具,應該給孩子作些指導、示範,拆一拆,裝一裝。孩子一邊看,一邊想,一邊操作,其受益是不可估量的。
(2)在勞動中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