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從最早的撕紙遊戲,到長大以後的各種複雜遊戲如電腦、遊戲機、撲克等,都是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世界,鍛煉思維,鍛煉身體的好遊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學與玩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起來的,所以說“玩”不是壞事。在現代社會裏,每一位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能夠在將來有一技之長,有更好的生活。為了達到這一既定目標,就隻有讓孩子盡可能地多學一點知識,所以孩子一去玩,家長就不願意,這是不可取的。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玩的興趣,發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在玩中學到知識,做到學玩兩不誤。天底下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同樣也沒有兩個一樣的孩子,這就要求每一位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引導他們在玩中學習,在玩中發現新知,成為一個玩學兼優的好孩子。
1.引導玩樂,使孩子在玩樂中健康成長
因為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早期教育中又存在相互攀比的現象,所以今天的家長早早地給孩子們的脖子上拴上了一個個無形的套子,成天讓孩子學識字,學算術,或學彈琴,學繪畫等。看見孩子玩,家長就加以訓斥:“瞧你這樣貪玩,長大了不會有出息!”孩子的正常玩樂自由受到限製,失去了孩子特有的天真和活力。
教育專家指出,家長不應用拔苗助長的方法強迫孩子放棄玩樂,早早把他們束縛進純學習的樊籠,要根據孩子成長的規律逐漸引導孩子走上學習的軌道。其實,玩本身也是孩子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玩甚至可以說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
第一,玩樂可以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孩子正處於發育期,除需要足夠的營養外,在玩樂中蹦蹦跳跳,可使孩子血液流通,筋絡舒暢,促進新陳代謝。在玩樂中還可使孩子精神愉快,心境開朗。研究證明,大腦工作時的耗氧量約占全身的1/4。長時間的學習,會使全身的血液循環減慢,產生暫時的“腦貧血”,使學習效率降低。所以不能讓孩子長時間地學習。另外孩子在玩樂中要做各種動作,需手眼配合及各種動作的協調,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的發育。
第二,玩樂有助於孩子增長知識,發展智力。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而玩樂則是孩子特殊的實踐形式。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一些新事物,會促使孩子對這些事物的性質、特點等進行了解,形成有關的知識;有很多的玩樂方式還需要孩子動腦筋。如為什麼有的汽車玩具發條不上緊就不走動,小塊的積木在底下的“房子”為什麼容易倒塌等。這些可刺激孩子智力的發展。
第三,玩樂可幫助孩子協調人際關係,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孩子的玩樂到了一定階段,從很大程度上講是群體性的,其實質是對成人活動的模仿。在與其他小夥伴共同玩樂的過程中,孩子知道了互相幫助的作用,知道了集體的意義。學醫生治病,學成人讓座等遊戲活動也讓孩子形成了一些簡單樸素的道德觀念。
當然,家長對孩子的玩樂也要加以適當的控製和引導。要盡量讓孩子們自己去玩,自己解決在遊戲中碰到的問題,以免養成依賴性。當然,孩子在向家長求助的時候,家長也要熱情地幫助解決,要讓孩子學會選擇適當的玩樂時間和場所。如吃飯後不要馬上投入劇烈的玩樂活動,玩樂的地方要安全,不要打擾別人等;要教育孩子在玩樂中互相關心,互相忍讓;對玩具要愛護,出於好奇而拆看玩具時,家長不要斥責,而要加以講解;而對一些危險的玩樂方式,家長要加以製止;在玩樂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意誌力,鼓勵其去克服困難、多動腦筋。
小孩子玩樂過分,也會有一些副作用。但決不可“因噎廢食”,把孩子“關”、“管”起來。隻要家長引導得法,小孩子的適當玩樂是非常有利於他們自身成長的。
2.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耍中探索
父母千萬不要小視孩子的玩耍。在玩耍中,他們是在對大千世界進行著各種探索;在玩耍中,他們培養了興趣,開啟了智慧之門。
有位成年人曾經回憶起一件兒時的事情。每每此時,他總是心情沉重地說: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一天自然老師講了植物從種子到果實的過程。我聽了很激動,知道有空氣、有陽光、有水,就會有生命。讓一個有生命的種子在土壤中紮根,就會長出莖葉,開花結果。我深深地被吸引,決心實驗一下。
那時,生活很困難,城裏居民隻供應加工過的米、麵,要找幾粒種子很難。鄰居伯伯是位專家,國家每月供應他1公斤黃豆,他聽說我要找種子,就慷慨拿出來,讓我自己挑選。我選了4粒又圓又大的黃豆,拿回家泡在一個淺盤中,放在有陽光的地方,等它們發芽。
一天清晨,我起床後,發現黃豆變了,長出的芽像問號。我欣喜若狂,急忙端給母親看。沒想到母親看後,不以為然地說:“弄這個幹什麼?”我說:“這是我按自然課的說明,培植出的4株嫩芽,我想把它們種植在園子裏。”沒想到母親接過盤子,把它們倒進了垃圾桶。我呆住了,辛苦培植出的種芽就這樣被毀了。我忍住淚水,默默走出母親的房間……
父母是開啟孩子興趣帶給孩子希望的人,但這位母親卻在無意中毀掉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熱情和對未來的希望。也許隻此一舉,她毀掉了一位未來的科學家。
在孩子對外界的探索中,往往摻雜著孩子玩耍的成分。父母應懂得: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常能獲得意外的收獲,能夠培養某一方麵的濃厚興趣,尤其對智力開發,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做父母的,在生活中要大膽地鼓勵孩子盡情地玩耍,做各種探索,培養孩子的求知興趣,而不要簡單粗暴地毀掉孩子的興趣和希望。
望遠鏡發明的故事,就非常生動地說明了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即使是“玩”也能學到知識,甚至有所發現、發明的道理:
1609年的一天,在荷蘭一家眼鏡店中,老板漢斯的兒子手裏拿著幾塊鏡片,有近視鏡,有老花鏡,與鄰居孩子玩耍。他把鏡片貼在眼睛前,什麼也看不清,舉在離眼睛遠的地方,就能看清鏡片後的東西。有個孩子淘氣,別出心裁,他一手拿著近視鏡片,一手拿老花鏡片,把它們一前一後拿在眼前向遠處一望,驚喜地喊了出來:“真奇怪,禮拜堂的尖塔,突然變得這樣近啦!”。
後來眼鏡店的老板漢斯按照孩子們發現的原理,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孩子的玩耍,往往是一個探索與認知的過程,它可以促使兒童對各種知識發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腦中,存在著許多互不相關的智能領域,不能隻用一種尺度來衡量孩子聰明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力潛能,做父母的要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孩子的智能領域,激活孩子的求知興趣,不要隨意鏟除孩子最可珍貴的求知萌芽。
然而,在現實社會,為了讓孩子達到自己心中的目的,有很多教育觀念陳舊的父母,強行要求孩子實現某種死板的學習目標,卻不注意開發孩子的廣泛興趣。她們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限製孩子做其他與課本、作業無關的事,結果束縛了孩子的求知個性,阻礙了孩子創造力充分而自由地發展。
古代有位智者說:“天下之大,千種萬類,六行八道各有所長,豈能於人一技?”
3.孩子愛玩什麼,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興趣,就是一種愛好,是一種比較癡心的,對某些事物喜好的情緒。一般而言,任何人包括任何孩子都會產生對某些事物感興趣的情緒,隻不過具體表現出來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看看孩子在哪些方麵存在興趣,也就體現了他在哪方麵的求知欲望。
不同的興趣迷戀內容不同,體現出不同的潛能和未來成才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這種興趣迷戀,如加以正確的引導,會造就出非同尋常的人才,有時即使未加引導而任其發展也可能會創造出奇跡,所以我們要善於觀察分析孩子的興趣,善於從興趣迷戀中觀察推測出孩子的潛能及其價值,從而實現對孩子未來成才取向的基本判斷,為更好地培養孩子成才提供有利的條件。
(1)喜歡編故事
想像力豐富的孩子喜歡編故事。有的孩子有時自己抱著個小娃娃,指手劃腳地給小娃娃講故事聽。也有的小孩在同三兩個小朋友一起玩時,會把自己編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其他小朋友聽。有時,還敢於講給大人聽。有的孩子可將故事編得結構完整、邏輯性較強,甚至還會用比較恰當的形容和比喻!
有一位知名作家,在7歲時就能根據三句話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至今他的老母親還為這件事津津樂道。那三句話是:狐狸在夜裏做壞事,希望夜越長越好。它認為太陽是公雞叫醒的,就把公雞咬死了。但是,太陽照例從東方升起。
喜歡編故事,不僅說明孩子對故事感興趣,另一方麵也說明了孩子可能具有編寫故事方麵的潛在能力和對事物演化、發展的豐富想像才能,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出來,經過艱辛的努力,大有可能成為小說家、散文及詩作者、劇作家、導演、演員……但願每一位父母都善於觀察、善於發現,運用“興趣迷戀發現法”有目的地培養孩子,切莫把這種天才的潛能埋沒於繈褓之中。
(2)喜歡塗塗畫畫
想像力豐富的孩子畫畫,有時喜歡別出心裁,畫些他內心所想像的奇形怪狀的東西來。比如,有的孩子畫了一棵多寶植物:樹葉可當菜吃,樹枝像甘蔗那樣甜,樹果像蘋果一樣大,樹根上結著大白薯。嗬!這樣的植物,可真是處處是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