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喜歡研究製作
有的孩子研究製作欲望相當強,把一些相當複雜的東西拆開研究,而後再組裝,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看一看,做一做,試一試。還有一些孩子在外麵看到什麼東西,回家後便根據自己的感受開始設計製作。這些喜歡小製作的孩子不同於一般孩子之處在於:他們不滿足於模仿別人的東西,想幹別人沒有想過或沒有幹過的事情。
(4)喜歡昆蟲和動物
孩子喜歡昆蟲和動物,對這些東西的觀察比較用心和專心,這就暗示出孩子將來可能在這方麵產生智力之長,一旦有這方麵成才的條件,就一定會得到健康長遠的發展,比如很可能成為昆蟲學家、動物學家、解剖學家、醫學家、遺傳學家、生物工程學家等。
(5)喜歡遐想
有的孩子聽到別人談論一個物品、聯想到某個風景勝地的旅遊、評價某一幅圖畫作品等情景,雖然孩子沒有見過這個物品、沒有到過這個風景勝地旅遊、沒有欣賞過這幅作品,但他也能憑借自己的語言利用想像來描述它。這個時候,別人千萬不要給他潑冷水:“你又沒有見過,可別瞎說了!”實際上,這正是他有意識地進行想像的結果。
遐想,蘊藏著智慧,蘊藏著奇跡,是科學家科學研究的翅膀,是哲學家理性思維的希翼,是繪畫、表演、雕塑等藝術再現的條件,是創造發明者創造奇跡時的良方,是詩人、散文及小說作者創造作品時通向成功不可或缺的橋梁,也是快樂人生的最佳伴侶。迷戀於遐想的孩子,有可能成為以上這些方麵的人才。
4.給孩子玩耍的自由,促進其自發性的發展
自發性就是以自己的思考,挑出自己想做的事以及自己必須做的事,並且不依賴於他人而自我實現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其表現往往是比較“淘氣”。而且“淘氣”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改變形式,而且會持續一生。有時變成會“開玩笑”、“搞惡作劇”,然後逐漸發展成幽默感,之後他的生活中就會充滿了笑聲。誰擁有常笑的生活,就表示誰心理與身體都健康。但是“淘氣”或“開玩笑、搞惡作劇”,對父親和老師來說,容易被認定成“壞孩子”。特別是講究教育、把孩子放進設定錯誤的“好孩子”模式裏的大人,會叱責孩子,壓抑孩子的自發性。尤其是嚴格的教育把孩子推進打造好的模子裏,這樣的孩子,凡事乖乖聽從父母和老師的話,在不了解自發性發展的大人眼裏,好像是個“好孩子”,其實他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孩子。雖然幼兒園和小學時代很少出現問題,在了解孩子自發性發展的老師眼裏,這種孩子青春期之後可能會出大問題。
而且大人必須知道,自發性強的孩子會出現“反抗”的行為。因為父母或老師的命令式教育,受到過分保護的孩子就會反抗。反抗是孩子本身堅持自發性發展的態度。頂峰時期分別稱為第一反抗期、中間反抗期、第二反抗期。所以“反抗”的孩子是“好孩子”。孩子“反抗”時,大人若能坦然麵對、坦然接受,便能使其自發性順利發展。一旦過了反抗期,平和的一麵就會增加。
小時候的孩子會非常樂於和小朋友玩耍,而自發性順利發展的孩子會“堅持自我”,就會與同樣“堅持自我”的小朋友發生衝突,不斷“打架”。隻要大人不幹涉,孩子自會以自己的思考能力,想出能夠開心玩耍的方法。如此一來,孩子交友的能力(社會性)便會增強。
由此可知,自發性強的必要條件就是給孩子“自由”。“自由”與“放任”完全不同,必須“信任”孩子,培養責任能力,所以可以說是難度最高的教育。不要幹涉孩子(不插嘴),少一點保護(盡量少動手幫助),注視孩子發展的情形是絕對必要的。注視孩子的發展的父母會發現孩子本身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這種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是善良的,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基於這種看法,父母要想發展愛玩孩子的自發性,就一定不要責罵孩子,而應順其自然培養孩子的自發性。
5.順勢而為:開發“淘氣包”的聰明潛能
父母心目中聽話的孩子,往往是指事事依從父母,性格文靜的孩子。其實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畏縮,缺少思考的能力,想像力、創造力很低。父母眼中所謂頑皮貪玩的孩子,往往有新奇想法,如能加以適當輔導,將會是一個很有主見與創造力的人。
歐美很多國家對兒童教育的研究顯示,頑皮貪玩好反抗的孩子,往往最具堅強的意誌力,由於有堅強意誌力,才更有堅定立場,能以自己的判斷力決定事情。正由於孩子反抗父母時,一定要具有勇氣、信心和意誌力,這就間接加強了孩子在這方麵的毅力。所以,家長應避免過分壓抑孩子的反抗心理,讓孩子的自我判斷力得以成長;當然亦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過於寵溺則會使孩子的表現變為無理的反抗,而沒有經過判斷及思考。所以,父母應當容許孩子提出反抗,並對合理反抗作出回應與讓步;對不合理的反抗作出拒絕,並作詳細解釋,孩子才能學會判斷是非,在一些頑皮行為中挑戰權威並爭取自己的權益。
針對一些出奇淘氣的孩子,為了有針對性開發他們的潛能,專家對父母提出了如下一些建議:
(1)讓孩子從錯誤中成長
父母不要介意自己的孩子常常犯錯誤,讓自己生氣。也不要埋怨孩子貪玩,浪費自己的時間。其實,孩子多碰釘子,多嚐試,也就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正是經一事長一智,條件是父母必須作出輔導,讓孩子在碰釘子後得到啟發,這個釘子就碰得有價值了。而且,由錯誤到正確,是一個很寶貴的過程。
那麼,父母應如何應付頑皮孩子的行為問題,更多地給予他們改進的機會呢?
①允許孩子犯錯誤
接納孩子已犯的錯誤,注重事後的輔導,是十分重要的,並給予孩子改過的機會,才能從改過的過程中領悟出道理;否則,反正父母是不再給自己機會,也不再對自己存希望,還用改過嗎?進步的效果也就達不到了。
至於對孩子太寬鬆,孩子並不覺得自己有錯,那麼,亦達不到反省的效果。所以,給予孩子正確解釋,讓他們知道犯錯誤的原因何在,請孩子想想避免或改過的方法,從中學習。
②不要一味責怪孩子
責備孩子前,先站在孩子的立場設想一下,想想他們的能力、感覺。例如孩子吃飯時打破了飯碗。“飯碗太大了,你的小手不夠大吧?”“所以,吃飯時就最好不要東張西望、看電視啦!”孩子也就覺得父母替自己設想,不是完全責怪自己,會發出內心的自我反省,不再存心推卸,並盡力避免下次再犯。
③與孩子共同承擔責任
替孩子負擔一小部分責任,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亦有助於他們反省。在孩子年齡較小時,不應給予太多責難,目的隻在於給他們認錯及思考、吸取教訓的機會。
(2)鼓勵孩子的“破壞”行為
一架漂亮的玩具車到了小孩子的手中,不到半小時,可能變成一堆支離破碎的小零件,這時,父母毋須大動肝火,教訓孩子。其實,孩子因受好奇心的驅使,希望知道玩具的“真相”罷了。
對於孩子這種“破壞”行為,父母不僅不應批評,還應采取適當的鼓勵,同時,給予適當指導是再好不過。比如,父母可以從旁協助孩子在破壞後重新組合玩具,使他在了解內部構造後,亦增進了智力的發展。
人的智力不斷成長,尤其是在幼兒、兒童期間,更是重要階段。
禁止孩子玩耍,亦等於禁止及阻礙他的智力發展。從遊戲中啟發智力,最好用下棋、玩紙牌這些動腦筋的遊戲,不僅可以訓練孩子“輸得起”的體育精神,而且也可以磨煉頭腦。
6.引導孩子的玩樂,誘發孩子強烈的好奇心
平時孩子們往往愛問“為什麼”,有的家長由於不了解他們這種好奇心和好問的特點,把這些正常現象看成是搗亂、淘氣,因而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經心、瞞哄和支吾搪塞的態度,或者不予理會。這種做法,會有損於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要知道,兒童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滿足——好奇中得到發展的。
對於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知道了從來不知道的奧秘。揭開奧秘後所體驗到的愉快和滿足的情感,反過來又激起新的探索興趣。
作為家長,不僅要尊重、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發展為強烈的求知欲。對孩子提的問題,要確切、通俗易懂、有條理地給以答複,如果暫時答複不了,可以告訴他:“這個問題等弄明白以後,再告訴你。”但是切記事後一定要兌現。如果對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應付的態度,不僅會抑製孩子的好奇心的發展,也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今後的教育不利。
與此同時,更要鼓勵孩子自己去了解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紛紜複雜的社會,讓他們大膽提出問題,並引導他們通過自己讀書、觀察、思考,尋找正確的答案。
一位專家認為:把家裏不用的東西儲藏起來,等到孩子有興趣時,就交給他拆下來研究。這才是懂得科學的教育孩子的家長。當孩子對某件物品感興趣時,把實物給他拆下來研究,可使他對理科感興趣。孩子對學習有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成功的希望也就大了。
在父母激發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時,教會孩子觀察特別重要。
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複習是學習之母,那麼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孩子,絕不會是學業成績落後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父母如果善於幫助孩子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觀察,他就能使孩子的“舊”知識變得愈加牢固和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