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克服貪玩的壞習慣(1 / 3)

美國著名教育專家指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愛讀書的習慣,勤思考的習慣,講衛生的習慣,節約用錢的習慣……這些良好習慣對孩子健康成才極為有益。凡是孩子好的行為和態度,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同時,還要積極糾正他們的不良習慣,必須有科學的方法和足夠的耐心。每糾正一種不良習慣,孩子就會前進一大步。父母要以教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己任,並以身作則,努力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特別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1.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提高學習效率的

保證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如果一個孩子隻顧貪玩而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孩子的學習是不可想像的。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不僅容易貪玩,而且學習成績也一定不會好。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中小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習慣。”作為教師和家長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抑製和消除不良的學習習慣。

日本心理學家調查過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結果表明,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並不增加。據此認為,學習習慣是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難有多大改進。

那種認為“樹大自然直”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一棵帶有枝枝叉叉又彎彎曲曲的小樹,長大能直嗎?因此,盡早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良好習慣也越容易鞏固住。不良的學習習慣發現得越早,也越容易糾正。

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心理發展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學習習慣的形成過程是由外部支配到內部控製的過程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教師和家長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上課注意聽講、積極思考問題以及認真完成作業等學習習慣的形成,主要靠外力作用,很少出於內部自覺。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學生隨著學習認識的提高,把老師和家長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內部動力,使學習習慣形成更趨於自覺性,表現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覺地努力學習。

(2)學習習慣的形成過程是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孩子在小學低年級的學習習慣是具體的、簡單易行的。例如,上課鈴響立即進教室準備好上課的文具用品,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這些都是小學低年級容易做到的。但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隨著學習認識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增長,那些抽象的比較複雜難做的學習習慣也發展起來,例如,獨立鑽研問題的習慣、記好課堂筆記的習慣、應用係統學習方法的習慣等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活動中將日益得到鞏固。

(3)學習習慣形成過程是由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

孩子在小學低年級,由於年幼無知、缺乏自製力,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不穩定的。例如,語文課能認真聽講,但數學課聽講卻不認真。而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在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良好的學習習慣日益穩定,對各學科出現的疑難問題都能獨立思考等等。

(4)學習習慣的形成過程是好習慣和壞習慣不斷鬥爭的過程

不是好習慣代替壞習慣,就是壞習慣代替好習慣。教師和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個性特征,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抑製和消除不良的學習習慣。克服壞習慣首先要使孩子認識到壞習慣的危害,樹立克服壞習慣的信心和決心。其次是鍛煉孩子與壞習慣鬥爭的意誌力。意誌在良好學習習慣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難以形成。例如,有的孩子既想學習又想看電視,為培養放電視時自己能堅持學習的好習慣,就要以頑強的毅力抑製看電視的念頭而堅持學習,經過多次反複,就能形成當別人看電視時自己仍能堅持學習的好習慣。在學習任務未完成時,再好的電視節目也不看,這種學習的專注習慣就是慢慢鍛煉形成的。習慣具有穩定的一麵,但不是固定不變的,隻要運用適當的方法,鍥而不舍,不良的學習習慣終會被克服。

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家長應在掌握學習習慣形成的過程與心理規律的基礎上,做耐心細致的工作。

2.引導貪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取得理想學習效果的重要保證。但是,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消除孩子一味貪玩,轉變學習態度,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的重要保證。現在有許多孩子因貪玩而缺乏讀書的熱情,對學習感到厭倦,並且在日常學習中茫然無措,找不到規律;作業拖拖拉拉,甚至不做;在學習中不注重預習和複習等,這些無疑都是一種不良學習習慣的表現。為了幫助孩子改變不足之處,建立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必須給孩子以正確的指導。

父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時,應教育孩子注意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自覺性的培養

在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中,家長的作用是激發孩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欲望,幫助他們養成堅定的意誌。但是,這隻是外在因素,而學習的主體是孩子自己,他才是學習習慣養成的內在因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所以,歸根結底,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是依賴於孩子自己的自覺性,隻有通過自覺地、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學習習慣的養成中注意自覺。

(2)遵循科學的序列

個體的身心發展是有序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成熟。學習習慣的培養應遵循身心發展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具體說來,習慣內容是按科學的序列進行編排的,各階段都有明確的培養內容:小學應培養什麼習慣,培養到何種程度;初中、高中應培養什麼習慣,培養到何種程度……孩子應遵循這一序列,有計劃地養成學習習慣。在遵循序列時,還要注意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要盡可能在序列的早期養成學習習慣。

(3)反複的訓練

“鐵棒磨成針”和“水滴石穿”都是憑借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反反複複才實現的。同樣,學習習慣也不是朝夕之間便可養成的,也需要反複訓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前緊後鬆”式的訓練方式,根本無法形成習慣。不過,反複訓練並不是完全重複,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級訓練過的,在中、高年級進行訓練時,訓練內容和訓練要求都要較以前有所提高。例如同是培養“上課專心聽講”這一習慣,小學的要求是“不做小動作,不隨便說話”,初中是“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提出問題”。

(4)整體培養

除了學習習慣外,孩子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頗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諸多的習慣與學習習慣是息息相關的,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生活、衛生等習慣,就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了基礎,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結合整體習慣的養成進行培養。

(5)從小事做起

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逐步形成。例如:正確的閱讀習慣,包括預讀習慣、查讀習慣、劃讀習慣、摘讀習慣、注讀習慣、議讀習慣等,這麼多的習慣隻能逐步地培養,由小積大,最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於不良的學習行為,如偶爾的一次抄襲,一次作弊,也切不可等閑視之,自我放縱。如不及時處理,不良的行為也會由小變大逐步積累,最終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另外,在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可通過下列具體方法促使孩子好習慣的早日養成:

①訓練法

訓練法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因為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使認識轉化為行為,又使行為進一步轉化為習慣。在訓練過程中,一是要嚴格要求;二是要循序漸進。例如,要訓練孩子晚飯後不久即投入到學習中去時,可製定這樣的訓練程序:

目標習慣:晚飯後,休息三十分鍾即開始學習。

第一階段:此階段六天,由父母監督休息和學習的時間;

第二階段:此階段六天,由孩子自覺按規定學習,父母則不再每天監督,如果能做到如第一階段,則給予一定獎勵;

第三階段:此階段十二天,如果孩子已能自動按時去學習,且從不忘卻,說明這一習慣已經基本養成。

上述階段的製定隻是一種假設,具體製定時需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身心特點。

②規範法

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必須製定明確的規範。規範法與訓練法是緊密相聯的,沒有規範的訓練隻是低效率的訓練。因此,家長應將規範具體化,並且最好與獎懲製度結合起來。

③樹立榜樣法

在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中,榜樣具有潛移默化、激勵調節的作用。因此,父母應經常給孩子樹立一些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榜樣,可以是書本上的,也可以是孩子身邊的同學。如果能找到一個孩子身邊的同學作榜樣,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