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克服貪玩的壞習慣(3 / 3)

大多數父母是用以下方式逐漸使孩子放棄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

①指責孩子檢查作業不認真,整理書包不整齊。於是,替孩子完成這類工作。

②出於關心,想讓孩子有更多的活動時間,主動代替孩子做這些工作。

第一種做法,使孩子對自己喪失信心。家長不是能幹嗎?幹脆由你們去做。逐漸,孩子不再將這些工作納入自己的範圍。

第二種做法,沒有把孩子當做學習的主人,沒有使他意識到這些工作是他分內的事兒。

無論哪種做法,最終結果是一致的。即造成孩子責任意識、責任能力的缺失,喪生了自主活動的信心和能力。

家長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究其根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①隻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且隻對可測量的、能夠標識孩子學習成績的那些方麵進行要求。

②想為孩子提供一切“有利”條件,保證孩子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上。

③不知道孩子的學習是各方麵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

④沒有意識到知識學習隻是孩子成長中很小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習知識,學會從事其他活動的能力。

如例子中所列舉的於寧寧的家長,最終隻能事與願違:孩子對學習越來越不上心,作業越來越馬虎,家長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孩子越來越不聽家長的話。

父母針對孩子的毛病,可以按以下步驟去做:

①提議孩子與家長一起檢查作業。

②就某些作業問題讓孩子說明是否正確,以及他自己的理由。

③逐漸表現出對孩子的教學內容不太熟悉的樣子。

④對孩子作業中的錯誤,不要表達自己的修正意見,建議孩子自己重新思考。

⑤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檢查作業。

至於整理書包,家長大可不必耽心他會丟三落四。即使他可能忘了裝一本書,或忘了裝橡皮,也不會太影響他的學習。而且,即使暫時影響了學習,通過這樣的教訓,從此他會細心,認真檢查自己的每一樣東西,對自己的事認真負責起來。

6.糾正孩子對學習缺乏耐心的不良習慣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做事沒有耐心的人,是很難成功的,所以家長應盡可能地培養孩子的耐心和韌性。

沒有耐心是學習的大忌,許多孩子正是因為沒有耐心而學習越來越差的。而學習越來越差的孩子往往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說:“我這孩子並不比別的孩子笨,可就是沒耐性,就知道玩,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知道,孩子做事能否有頭有尾,善始善終,其實質是麵對困難能否克服的問題,是人的堅持性的體現。一個人的意誌是否堅強,對他以後的學習、工作的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孩子來說,做事不能堅持到底,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父母大可不必為孩子缺乏耐心而煩惱不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對孩子精力不集中、沒有耐心這一特點放任不管,而應在掌握孩子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加以正確引導。

家長不妨了解一下孩子缺乏耐心的原因,從孩子本身和家庭環境兩個方麵加以分析。

其一,孩子對學習或某項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人的動力,如果做事沒有興趣,是很難堅持到底的。要使孩子集中精力做某事,就要培養他們對某事的興趣。

其二,家庭環境的作用。

如果父母過於忙碌,每天都匆匆忙忙,沒有時間和耐心與孩子在一起從從容容地做一件完整的遊戲或活動,孩子就感受不到榜樣的力量,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就會養成沒有耐心的習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不可能企望一位總是風風火火的家長,會培養出心境沉穩的孩子來。

要培養孩子的耐心,家長對孩子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家長都知道興趣是人活動的動力,沒有了興趣的活動,一定是無效的活動。所以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是極為重要的。由於孩子的知識經驗所限,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家長應盡量讓孩子多接觸新事物,以培養孩子的興趣。另外,為孩子選擇的玩具和書籍,也一定要適合孩子。從內容上來說,難度要適中,過難過易都會挫敗孩子活動的興趣。從量上來說,也要適度,如果同一時間提供的玩具量太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2)讓孩子學會集中精力

父母應有意地為孩子創設一些活動,使他持久地沉浸在一種活動中,從而逐漸學會集中精力做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折紙、剪紙、搭積木等活動,在活動中,要盡量引導孩子並讓孩子知道,生活中許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有時孩子餓了馬上要吃,渴了馬上要喝,想要什麼玩具當時就要買,家長可有意延緩一段時間,不要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以培養孩子的耐心。另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同時給孩子提供太多的工具,以免分散注意力。

(3)家長要做出榜樣

許多孩子沒有耐心,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頭蛇尾。所以家長在教子的過程中,應首先注意自己不要形成做事半途而廢的行為習慣。然後,再對孩子提出要求。在開始一種新的活動之前,必須讓孩子對正要進行的活動有個了解。如讓孩子去洗澡,應在開始燒水時就告訴孩子畫好手上的畫後,就去洗澡。然後,在孩子洗澡之前,別忘了認真檢查畫到底畫完了沒有,這就是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另外,父母也應注意和孩子多進行交流,做孩子的夥伴。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參與孩子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及時地鼓勵表揚孩子,如“你真了不起”,“你真行”,“你做得真好,下一次會更好”。父母的這些語言,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鼓舞,對於孩子做事的堅持性是很有益的。

7.督促孩子由浪費時間轉變為惜時如金

每個孩子都可能貪玩,要使孩子懂得珍惜時間,除了正確的教育方法之外,父母本身以身作則也非常重要。

王彥上初二了,學習成績並不十分出色。媽媽認為她學習不好的原因是幹什麼事總是磨蹭,該急的時候也不急,起床浪費時間,寫作業半小時能完成的,她能磨兩個小時,媽媽為此說過王彥,要她珍惜時間。王彥總是“左耳進,右耳出”,媽媽為此也很煩惱。

時間意味著什麼?爭分奪秒——提高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才是現代人的時間觀念。時間比錢還要珍貴,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

曆史上許多偉人、名人視時間為生命,對時間無比珍惜,他們的成功是他們做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有緊迫感,誰珍惜時間,誰勤奮,誰就可以得到時間老人的獎賞。這個道理並不深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珍惜時間,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勤快的人,生活節奏快而不亂,自然會影響孩子。反之,如果父母整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孩子自會有意無意地效仿,久而久之,其危害可想而知。

幫助孩子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父母從以下幾點做起。

(1)讓孩子集中精力做事

一旦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就不會出現手忙腳亂、被動應付的局麵,反而會覺得時間比較充裕。對孩子來說,做作業集中精力,很快做完,與拖拖拉拉,總也做不完比較,前者反而可以騰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玩耍,或遊戲,或看電視,或讀課外書。

(2)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是一個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並不意味著全部。尤其是對少年兒童而言,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多方麵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歲月中,最了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同時,父母有意無意在孩子麵前所表露出的一舉一動,都對形成孩子的一些習慣性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培養孩子的勤奮精神

時間,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一天都是24小時。對待時間的態度不同,時間貢獻的效益可就大相徑庭了。魯迅先生認為天才就是勤奮,他自己的成功,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擠出來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罷了。魯迅先生對時間的比喻,道出了生命的真諦,一個“擠”字道出了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若一輩子總是晃晃悠悠,無所作為,生命還有什麼價值可言!若對時間沒有“擠”的精神,想成就一番事業,豈不是懶漢做美夢——空想一場而已。

(4)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

為了不浪費時間,一切生活與學習用品,擺放要有序,要有定規。若擺得雜亂無章,常常為找東西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要從小養成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的習慣,督促孩子把應該做的功課按時完成,不要隨意將任務推延。切忌明天複明天,明天何其多的拖拉作風。在養成按時完成任務這個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要耐心細致地說服幫助,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強製的辦法。在督促孩子完成他自己排定的任務時,要著眼於時間觀念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應付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