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方法是學習習慣培養過程中常用的方法,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隻有綜合運用,才會收到最佳的效果。
3.不良的習慣是束縛孩子的無形枷鎖
不良的習慣是束縛在孩子身上的無形枷鎖,嚴重地阻礙著他們學習的進步,因此,父母應將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當作家教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剛上第一節課,小亮的媽媽又來給他送文具了。這已經數不清是第幾次了。小亮的媽媽經常向老師抱怨:小亮在家裏總是玩夠了才寫作業,並且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削鉛筆,一會兒找橡皮;自己的東西到處亂丟,經常找不到所需的文具;從不提前整理書包,結果每天匆匆忙忙,不是丟這個就是忘那個。老師也常向小亮的媽媽反映情況:小亮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咬鉛筆,割橡皮,畫漫畫;寫作業時磨磨蹭蹭,總得別人提醒;下課隻顧玩,上下一節課時什麼都沒準備,手忙腳亂……
其實,小亮的這些表現都緣於不良的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孩子產生厭學的土壤。為此,家長必須幫助孩子切實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具體來說,除了可遵循培養學習習慣的一些方法原則外,家長還需要遵循如下原則和方法,對孩子的不良習慣予以糾正:
(1)針對性原則
每種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都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在糾正時,要明確孩子不良習慣的根源,對症下藥。否則,不良習慣不但不能被改正,反而會愈加嚴重。例如,同樣是學習磨蹭,原因卻很多,有的孩子是對學習沒有興趣,有的是時間觀念淡薄,有的是個人性格所致,有的則是對老師和家長的消極對抗。為此,家長要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有的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的要加強孩子的時間觀念;有的要完善孩子的性格等。
(2)及時性原則
習慣是一種固定的行為方式,形成的時間越久,糾正就越困難。因此,在孩子的不良習慣剛剛形成或萌芽之際,家長就應及時予以糾正,不要等惡習難改時才引起重視。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不良習慣要有警惕性,一旦有不良習慣的苗頭出現,就及時抓住,及時糾正;越及時,效果越好。
糾正孩子不良學習習慣,還可參照下列兩種方法:
①消極練習法
消極練習法是指要求孩子故意地、認真地去做原先那些無意識的不良學習習慣,使他自己清楚地了解不良學習習慣的行為進程,增強對它的意識程度,降低其自動化程度,從而克服這些壞習慣。如某孩子有咬筆杆的不良習慣,家長建議他每天做六次消極練習,每次都對著鏡子連續咬筆杆三分鍾,咬筆杆時必須認真“欣賞”鏡中的自己。結果,數天後,他的壞習慣就改掉了大部分。
②切斷聯係法
切斷聯係法是一種斷掉不良習慣後路的方法,即切斷那些幹擾孩子學習的信息,使孩子擺脫幹擾而專心學習。切斷聯係首先要注意避開刺激性事件,其次要有意識地中斷開始出現的行為。例如,有些孩子習慣於吃完晚飯後就看電視,耽誤了學習的時間。對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不開電視,或者不允許看電視,以避免隨後不學習現象的出現。家長也可提醒孩子:“吃完飯,先走一走,活動一下,然後做作業。”這樣持續一段時間,不良習慣可逐步克服。
總之,不良的學習習慣是孩子身上的無形枷鎖,阻礙著他們學業的進步。但隻要家長善於對孩子進行耐心幫助和積極引導,孩子不良的學習習慣是一定可以消除的。
4.糾正孩子學習時易分神的不良習慣
一個人隻有全神專注於某一問題,才能很好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專心致誌是孩子搞好學習的先決條件,家長需要下大力氣糾正孩子容易分心走神的不良習慣。
不少孩子有這樣一種毛病,他們上課時麵朝著講台,心思則一會兒飛到這兒,一會兒飛到那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走神”,心理學上叫做“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必然聽不好課,而聽不好課學習成績便差,學習成績差又是厭學的一大誘因。為此,家長必須幫助孩子徹底糾正這一不良習慣。那麼,怎樣才能糾正孩子這種容易“走神”的毛病呢?
(1)幫助孩子提高對目標的興趣
對目標的興趣是維持對該目標注意的重要前提,人們通常都是“事無興趣,高高掛起”的,比如,孩子可能在一個晚上就可以毫無倦意地讀完一本趣味橫生的寓言故事書,可是一年都看不完一本對自己很有價值的學習指導書。因此,若要對注意的對象不“走神”,就必須增加對目標的重視程度,增加對完成眼前目標的重要性與有用性的認識,並進而增強對注意對象的興趣。
其實,許多孩子的“走神”與注意力不集中,並不是他不能全神貫注和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是他對他所看、所思、所想的對象重視程度不夠的緣故。
隻要對目標對象的重視度或興趣提高了,注意力也就可以集中了。家長應針對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不同情況予以指導。
(2)幫助孩子訓練自己,分離幹擾的能力
外在無關的刺激常常會幹擾孩子的注意力。如汽車鳴笛聲、高音喇叭的叫聲、機器的噪音、嘈雜的人聲等,都會使孩子心煩意亂或心有所遷,很難集中注意力於眼前的對象。針對外界的幹擾,除了可以更換環境以外,還可以幫助孩子訓練自己分離幹擾的能力,比如,可以暗示自己:“我決不受外界幹擾,外界的幹擾越大,我就越是能集中注意力……”做到充耳不聞、鬧中取靜。
很多時候的幹擾現象,不是外界幹擾孩子,而是孩子受外界幹擾。當孩子不願意受外界幹擾時,外界就很難對孩子產生影響。
(3)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
孩子在心情煩躁和情緒波動時,注意力往往會下降,因此,家長平時要注意引導孩子修煉自己的個性,用開闊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學習中發生的一切,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氣餒,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心不煩,則意不亂。氣定神閑,意才專。
(4)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夠集中注意力
孩子在偶爾的情況下,出現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情況,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感到大驚小怪,更不能因為偶爾出現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情況,就認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了。其實,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隻要孩子相信自己能夠集中注意力,他的集中注意的能力就會大大的增強。相反,如果孩子認為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那麼他的集中注意的能力就會真的大大降低。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為孩子做適當指導。
(5)教孩子勞逸結合,科學用腦
孩子在病中或勞累疲倦的狀態下,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因此,過度疲勞導致生病,以及長時間用腦集中注意力導致腦力疲倦、精力下降等,都是不足取的。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學習中注意安排好時間,進行不同科目交替學習與間隔學習,以使大腦皮層不同部位得到及時休整;要讓孩子知道:砍柴不在乎磨刀工,埋頭無效的蠻幹都是白費力氣;科學和適當的鍛煉可以成倍地增加大腦的工作效率。
5.改變孩子對學習和作業不負責任的態度
不少孩子為了盡快去玩,以至於對學習和做作業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對此,父母應該態度堅決,嚴加督促,而不能讓孩子因貪玩而形成馬虎的習慣。
於寧寧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個子長得也高,儼然像個小大人。但是,他做作業卻從來是有始無終。
於寧寧完成作業的最後情景經常是這樣的:
匆匆忙忙地、飛快地將作業寫完,不管對錯,將鉛筆往桌上一扔,像脫離魔鬼一樣,迅速地離開書桌,跑向電視機前或奔向門外。
書桌上,滿攤著他的作業本、練習冊、課本以及鉛筆、橡皮。
通常是寧寧的媽媽,先將書桌整理清楚,將他的課本、鉛筆盒等一一放入書包,然後再認真地將他的作業從頭到尾檢查一遍,用鉛筆將錯誤的地方勾畫出來(通常總會有錯誤,而且不會太少),再將孩子叫回來改正。
對於媽媽指出的錯誤,於寧寧想都不想,也不問為什麼錯了,拿過來就改。時常,改過的作業還是錯的。當他再被叫來改錯時,他就會不耐煩,大聲嚷著問:“你說應該怎麼做?”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不能說於寧寧是獨立完成作業的。“寫完”作業並不意味著作業的完成。事實上,作業的檢查是作業完成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而這項工作卻由家長來承擔了。
孩子的任務似乎隻是寫作業,並不需要對作業的質量負責。
整理書包是誰的工作呢?在這裏也成了父母的。
那麼,孩子在學校時,這些工作由誰做呢?當然隻能由孩子自己來做。為什麼在家裏就要由家長來承擔呢?造成這種局麵的責任在誰呢?
孩子的責任感和責任能力是通過鍛煉形成的。鍛煉則意味著由孩子自己去承擔活動,並明晰活動的目的、步驟以及要求等等。
這種鍛煉機會最初應當由家長來提供,並提出恰當的要求,加以正確的引導。
但是,許多父母剝奪了孩子成為一名完全學生的某些權利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