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知識淵博的學者沒有不愛讀書的。書是知識的寶庫,教孩子學會在讀書中成長,在讀書中成才,在讀書中成為頑強的人。在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時,他們渴望讀書的欲望很強烈。這時,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用正確科學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讀書,讓孩子善於讀書,樂於讀書,勤於讀書,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提高孩子讀書的熱情。隨著孩子知識的豐富與思維的開闊,他們會觀察生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相應的他們的寫作能力也會提高,隻有愛讀書,才能成為一個有所成就的人,父母一定要引導貪玩的孩子熱愛讀書。
1.不要讓孩子養成逃避閱讀的壞習慣
知識是孩子成長中最為豐富的精神營養,而讀書則是他們獲取這種精神營養最為便捷的途徑。因此,每個父母都應重視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知識的最主要途徑就是讀書。凡是成績優秀的孩子,大多數都非常喜愛讀書,而那些成績很差,貪玩的孩子則基本上都不喜愛讀書。因此,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為學習的佼佼者,就必須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對於厭學的孩子,要想促其轉變學習態度,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也是有效之途。那麼,對於不喜愛閱讀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關掉電視,去閱讀偉大的著作,它會開啟你的智慧之門
這是美國作家理查德的真誠勸告。種種跡象表明,電視是讓孩子們冷落文字的罪魁禍首。據一些美國學者的調查顯示,如今一個20歲左右的人,至少已經花了二萬小時看電視。可見,電視已經瘋狂掠奪了孩子寶貴的閱讀時間。電視總是扮演著這樣一種角色:企圖主宰人們的思想。實際上,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就被電視牽著鼻子走。電視雖然給了人們感官上的愉悅,卻無情地消耗了人們寶貴的時間。
(2)和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養成閱讀文字的好習慣
英國文學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勃朗特三姐妹,她們之所以能寫出聞名世界的經典文學巨著,這與她們小時候的閱讀習慣密不可分。她們的父母經常陪她們閱讀,消磨漫長的冬夜,她們圍坐在熊熊的爐火前,共同閱讀優美、抒情的文字;春暖花開的時候,她們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誦自己或別人的詩作。文學的種子自此就深埋在她們的心底。這正是她們能寫出《簡·愛》和《呼嘯山莊》的源泉。
(3)讓孩子們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非凡魅力
Internet盡管模糊了時空的疆界,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對文字的疏遠,必然會使人們失去欣賞文字所蘊藏著的深沉的魅力的機會。電子產品和書籍的最大不同在於:電子閱讀物缺少了一種富有質感的觸摸感,隻有紙製閱讀物獨具一種令人備感踏實的親和力。當靜心閱讀,以平和的心態在字裏行間徜徉時,孩子就能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走進了一片迷人的宮殿,那裏麵的奇幻,會令其流連忘返。
(4)和孩子一起製定閱讀計劃,指導孩子閱讀經典著作
孩子的閱讀習慣應從識字開始,隨著孩子識字能力的增加,家長就需要有意識地指導孩子閱讀。在全麵了解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基礎上,家長應和孩子一起製定閱讀計劃。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自然是孩子閱讀的首選。讓孩子的心靈與大師們交流、碰撞,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文字裏所蘊藏著的瑰寶,最終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健康成長。
(5)閱讀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貴在堅持
不可企望一個孩子會在一夜之間,或閱讀一本書後,就會有什麼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隻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常抓不懈,才可達到閱讀的目的。
(6)讓孩子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有選擇地閱讀
作家趙麗宏在其散文《永遠不要做野蠻人》中說道:“光有讀書的欲望,恐怕還不行,還有一個怎樣讀書的問題。作為一位讀者,我們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者,也應該是一個思想者,是一個參與者。讀書的過程,是欣賞和接受的過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過程。如果能經常用自己的語言記錄讀書的感想,那將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當然,讀書的過程,也可能是排斥的過程,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書都是有趣的。”
2.從小培養孩子對書本的濃厚興趣
玉山的爸爸工作很忙,經常出門在外。可他還是惦記著自己的兒子,於是經常給他帶回些兒童書籍。可是玉山對這些書毫無興趣。爸爸就很納悶:為什麼鄰居家的孩子很喜歡讀書,而玉山則對書沒有任何興趣呢?
當然,孩子不願讀書的原因有許多,但許多是由於父母有意無意的錯誤引導而產生的。
在電視進入千家萬戶的今天,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很愛看卡通片,沉溺於電視節目中的孩子不吵也不鬧,於是有些父母竊以為喜,少了束縛,多了自由,也省了給孩子講童話、讀故事書的時間。孩子養成了愛看電視的習慣,到了上學年齡自然放不下,做爸爸的這時換了一副麵孔,常對孩子吼叫“你給我把電視關掉,看書去”,孩子的潛意識裏會以為“閱讀書籍隻是為了父母”,或者“不考試,幹嘛老看書”,“你們看得比我多。電視也不讓看,真沒趣”。爸爸可能未必意識到,自己在孩子年幼時不著力培養孩子愛學習的興趣,放縱孩子於電視機前,早已替孩子埋下不愛讀書的種子。
要想你的孩子自覺熱愛學習、對讀書抱有濃厚興趣,避免因孩子的學習問題而產生種種衝突,導致家庭矛盾,耽誤孩子前程的事情發生,父母隻有采取未雨綢繆,先行一步的策略,這就是從孩子的幼年開始,就以科學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1)立即開始給孩子念書
你給孩子念書不必擔心太早,嬰兒從6個月開始熟悉聲音,開始對紙上的東西感興趣,盡管他們還不懂得內容,但隻要你給他們朗讀,就能使他們熟悉、喜歡你的聲音,為日後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2)讓童話的魅力吸引兒童
國外某大學曾以《九十年代的童話故事》為題開展了一番調查,發現兒童很喜歡聽童話故事,也喜歡自己閱讀,主要是聽母親講;其次是聽爸爸、祖父母和其他親屬講。他們不僅喜歡聽新童話、新故事,即使那些父母講過幾十遍的故事他們也一樣愛聽。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們喜歡童話表明他們不願意當旁觀者,通過聽大人講故事和自己閱讀,孩子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按自己的方式參與、安排故事,並從中反映、分享他們的願望、擔憂。
童話對孩子而言魅力無窮,他們不僅會纏著大人講,也會嚐試自己閱讀,初步體驗閱讀學習的樂趣。
(3)養成大聲朗讀的習慣,注意抑揚頓挫,閱讀生動有趣
高聲朗讀是對嬰兒表達感情的方式之一,隨著嬰兒的成長,嬰兒把高聲朗讀看成是一種安寧和安全的聲音,並把聲音同受到愛護和美好形象聯係起來。
朗讀的書籍範圍,開始時應是一些帶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韻律的歌謠,這種讀物能吸引孩子,並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所選擇的書籍應具有文學性和長期閱讀價值,如《白雪公主》、《小紅帽》、《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艾麗絲夢遊仙境》等。如果書的內容很長,像《西遊記》之類,則可分章節每天朗讀一段,但務必堅持到最後。
朗讀時應注意根據故事情節的輕重緩急,掌握朗讀節奏,在令人激動的時候,可讀得慢一些,以便創造一種引起兒童對故事情節發生興趣的氣氛。
美國前總統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在談到她的教學經驗時說:我給孩子念故事時,盡量不讓他們光坐在那裏聽。有時我會故意停頓下來,對孩子說:“現在你們猜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遇到他們不熟悉的字眼,我會一一作出解釋。
(4)把書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有些家長給孩子買了書,又怕孩子把書搞壞搞髒,給孩子讀過看過之後,就把書收藏起來或者放到孩子取不到的地方。有的家長,當孩子全神貫注於書中情節時,不停地叫孩子做這做那。這些都不可取。家長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最好的方法是將有形匿於無形,有意寓於無意。比如家長可以隨意把一些書放於房間、客廳或廚房,讓孩子無意間看到,以為自己發現了寶貝,而自動自樂地看完它。這種自我發現而產生的閱讀興趣,在大人難以體會,在孩子很可能是雀躍不已。
(5)選擇好書
兒童教育家說,“孩子需要的是適合他們興趣、年齡及能力的書,並且他們也不時需要換換口味。”爸爸可以利用不同的場合、物品來教導孩子——報紙、雜誌、明信片、街道牌名以至食物包裝袋上的說明文字。如此,可以讓孩子知道文字、知識在生活各方麵的重要性。
(6)持之以恒
孩子學會自己閱讀後,家長不要太快地放棄自己的責任,而要一直念書給孩子聽,直到孩子上中學為止。因為大多數孩子在12歲前,聆聽理解能力比閱讀理解力高,從“聽”書中孩子獲得的效果極為明顯,與此同時,家長自己要繼續保持讀書學習的習慣,而不是以為任務完成,重擔卸下,自己耽於看電視、打撲克,卻叫孩子好好讀書,無聲的榜樣比有聲的空洞說教對孩子的影響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