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引導孩子自覺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還應不失時機地教會孩子如何運用獲取知識的工具:圖書館、百科全書、自備的資料、藏書等等,促使孩子逐步學會獨立探索知識的寶庫,感受獲取知識的充實與喜悅。
3.再忙碌也要念書給孩子聽
很多年以來,美國的教育學者吉姆·特利裏思一直致力宣揚一個他認為是當今最有效的教育秘訣——念書給孩子聽。
特利裏思勸告人們,不管多麼忙碌也要抽空給孩子朗讀,因為那是除摟抱以外父母能給子女的最好東西。
有很多項研究,包括美國閱讀研究中心和美國英文教師協會發表的報告,都證實念書給孩子聽有助孩子學習新詞,啟發想像力,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培養出健康的性格。朗讀其實就是向孩子宣傳要學習閱讀。
特利裏思慨歎小學生所受的教導往往使他們把閱讀當功課看待。他說:“我們過分著重於教導孩子怎樣閱讀,忘了給孩子培養想閱讀的念頭。”
特利裏思生怕聽眾對其中所涉及的利害關係仍有懷疑,於是提出一項大膽的論點。他說,閱讀已成為今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元素。“你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越多,就越聰明;你越聰明,將來賺錢就越多。你賺錢越多,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會越好。所以如果你能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你不但是造福於他,也惠及他的下一代。”
孩子隻要有了自己喜愛閱讀的書,他們貪玩的習性自然會漸漸得到糾正,從而回到對知識的追求上來。那麼,什麼樣的書是有興趣的書呢?現在的書種類齊全應有盡有,怎樣選擇適合孩子的書,還是個問題。
美國的課外讀物很多,涉及麵也很廣。雖說小學三四年級前的功課很簡單,但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全麵發展的。一年級時,已經開始介紹世界曆史、地理、文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人體生理和天文知識等。由於英語有隻要會說、稍微知曉發音規則就可以閱讀的特點,所以孩子從很小就開始看書。他們閱讀的書很廣泛,而且閱讀速度也很快。
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區,學生都可以隨時借書。初級讀物,都有適合哪個年齡段孩子閱讀的詳細說明,而且不同年齡的學生有不同時段的閱讀內容和書名,這樣孩子在挑選書籍時就可有所側重。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別是在初級階段,學校抓得很緊,而且一直有水準測試,如閱讀能力應在1到12之間。
美國學生讀物應有盡有,很有特色,很少有像我國那樣以教育為目的的讀物。美國學生讀物完全是為了博孩子一笑,讓孩子開心。這些學生讀物有著顯著的特色。
美國學生的課外讀物充滿幽默。
比如有一本很暢銷的美國兒童詩集,裏麵寫學生如何找各種借口逃學的,大概內容是:一個孩子大叫:不好啦,我發燒了!頭痛、眼睛痛、耳朵痛。不行了,我肚子疼得受不了啦,我得盲腸炎了。完了,我的腿、我的腳……(遠處傳來救護車的警笛)什麼,你說什麼?今天是星期六?噢——謝謝,我、我已經一切恢複了,現在我該出去玩了,再見!
這首詩的作者是位美國黑人。這些看似沒有什麼教育意義的書籍,但孩子們就是喜歡,愛不釋手,連家長也跟著孩子反複讀數遍。類似這樣的讀物在美國有很多,孩子們從小在笑聲中發揮想像力,潛移默化地吸收了幽默感,最後成為自己與人交往的特色之一。這類書如果在中國出版,可能會有出版單位和讀者提出置疑,這類書對孩子有什麼教育意義?為什麼不教點好的?不教點讓孩子積極向上的東西?難道要教孩子如何逃學?如何偷懶不做作業嗎?這可能就是中美國情不同的原因吧。
美國學生課外讀物的另一特點就是充滿想像。孩子具有無窮的想像力,不知哪天孩子會突然對他的父母用“真沒有意思,真枯燥”這樣成熟的詞彙來。對他們來說,生活沒有樂趣就沒有意思,書更是如此。所以美國開啟孩子想像力的書應有盡有。
一個美國孩子拿回一本名叫《保你三天內成為一個最完美的孩子》的書,父母出於好奇隨便看看,誰知竟忍不住一口氣把它讀完。讀後不得不感歎作者寫作手法的絕妙,他不僅將孩子的天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通過一個小小的故事,說出許多道理來。
書的開始描寫一位破衣爛衫、醜態百出的教授,他竟然泰然自若地教孩子如何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教授讓孩子一天隻能做一件事,隻許看當天書中該看的內容。孩子不服氣,一氣把書看完。結果書中讓他做的都是最愚蠢的事,第一天書中讓他戴菜花做的項鏈去上學。為了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他照做了。他在想像的世界裏,會在一個大大的菜花上,看著所有人在犯錯誤,而他完美得被人崇拜得五體投地。他想像自己帶著最珍奇的項鏈,是那樣的“酷”,想像過去所有的難題全部迎刃而解……這樣充滿想像的故事,使孩子在笑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像這樣的課外讀物怎能不吸引孩子去閱讀,怎能不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和開啟孩子的想像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孩子的想像力豐富了,自然對學習與創造有著極大的益處。
美國孩子讀物的另一特點,是根據孩子閱讀能力的高低而循序漸進,並按讀物內容的深淺,有非常詳細的注明。走進美國的書店,學生讀物一目了然,從學前開始,分一、二、三級,或分A、B、C級。然後是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讀物。這樣區分對初級階段閱讀的孩子非常有利。
哈佛素質教育認為全社會都應該來關心兒童教育,為兒童開發豐富的書籍資源,是讓孩子擺脫貪玩的重要途徑。讓孩子在書的陪伴下,幸福成長,走向未來的世界,這是每一個家長朋友的良好願望。
4.引導孩子掌握閱讀的藝術
家長應當下功夫指導孩子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使孩子會讀書。教給孩子閱讀的藝術,等於送給孩子在浩渺的知識大海裏航行的指南針。
會讀書就能抓住要領,掌握知識的精要;而不會讀書則不僅容易流於形式,而且因為不能夠領會、理解應該掌握的知識,對要學的東西茫無頭緒,最終產生對讀書的厭倦。那麼,父母應如何指導孩子讀書呢?
孩子如果不了解讀書訣竅,他們往往拿起書就從第一頁的第一行起,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下去。然而,有些書籍的前幾頁,往往是索然乏味的漫長的敘述。因此,很容易剛開始閱讀就產生厭倦。
其實,任何一本書,都不可能處處精彩,即使那本書是自己所喜歡的,也未必從頭到尾都合乎自己的口味。某人迫切需要的部分,也許換上另一個人卻認為是多餘的敘述。
因此,父母應指導孩子先看目錄,然後選擇對自己有用的部分閱讀就行了。即使從頭到尾閱讀,也應有粗讀、細讀之分,精彩的、重要的部分甚至要反複讀,必要時還要畫重點、摘錄、記筆記與寫閱讀心得等。一般來說,詩或有深度的文章,都得逐字逐句地細心咀嚼。如果是討論某一個問題或評論之類,就不必逐字逐句去閱讀。有些書籍雖然厚達幾百頁,作者真正想說的卻隻占其中的二三十頁。如果以二三十頁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論點,就不需要去閱讀其餘冗長的敘述了。
大部分的書籍,閱讀序文就可以了解該書的主題和作者的態度。因此,在閱讀正文之前,可以先閱讀序文,有時並不需要閱讀全文,隻要把序論、本論、結論的重要部分各翻數頁,就可以了解論點。有些書籍可以先瀏覽目錄,選擇有趣部分來讀。讀完了一本書並不能算是完全的讀書。即使把鉛字全都看過了,如果沒有把握內容,仍然是不完全的讀書。真正的讀書,並非按部就班地讀,隻要能夠真正把握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完全可以跳過自己所不需要的部分。
有些人誤以為讀書必須記憶,若不記憶,不能算是讀書,這種觀念最容易使孩子視讀書為畏途。因為孩子本身需要記憶的東西已經很多,再要求他們讀什麼都記住,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要求,這隻能使他們把閱讀看成一種壓力,而不是樂趣。
其實,凡是專心閱讀的書籍,即使未曾記憶,也必然可以變成人們精神上的血與肉而被吸收。
5.陪孩子一起閱讀,永與知識相伴
要培養子女的讀書興趣有很多方法,但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道具”是父母。如果缺少了父母的參與,孩子就失了一個讀書的催化劑,他愛不愛讀書就隻得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安安每星期六晚上都有一段“歡樂時光”,這個時間爸爸媽媽會放下手上的工作,如果在外也會趕著回家來參與這個聚會。
“歡樂時光”的內容是由爸爸媽媽各自講一個故事。一般爸爸媽媽講的是童話或寓言。故事講多了,安安開始不滿足於星期六晚上,於是爸爸為他安排了一個圖書館時間——在星期天帶他到圖書館找他喜歡看的故事書,而爸爸則在一邊看自己的“大人書”。父子倆可以一起看書,對安安來說是他每個星期的大日子。
又過了一段日子,爸爸開始要求安安講故事給他和媽媽聽。為了要給爸爸媽媽講些好故事,安安很用心地去準備,每次到圖書館都找很多故事書。到安安講故事的時間了,為了隆重其事,媽媽特別在這天提早吃晚飯,讓安安有較多的時間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