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對興趣的頑強的入迷。”他還說:“製造庸人的方法是極為簡單的,那就是不讓孩子熱衷於某一事物,隻這一點就夠了。”興趣是能量的調節劑,它的加入便會發動儲存在內心的力量。當今許多成功父母談到自己成功的家教時,都一再強調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的重要性。興趣是幫助孩子學習成功的最好的導師。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是多麼的舉足輕重,而且是勢在必行。因此,保護並正確地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不僅是作為父母的一種應盡的義務與責任,而且是使孩子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是真正將孩子培養成英才的重要一環。
1.興趣是促使孩子成才的最好導師
孩子貪玩的很大原因是對某事感興趣,許多父母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這句話,但在實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興趣,不是把孩子的貪玩興趣引向正軌,而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在很多情況下,父母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興趣、願望、希望甚至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股腦兒強加在孩子身上的。雖然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講,在他沒有興趣的情況下強迫他去做一件事情,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損害孩子的天性。
我國大翻譯家傅雷也曾希望兒子傅聰能成為一個文學家,但傅聰的興趣並不在此,他喜愛的是音樂。傅雷先生便沒有強迫兒子去搞文學,而是尊重兒子的興趣和選擇,讓他集中全力研習音樂,傅聰果然不負父望,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音樂演奏家。
一般來說,隻要父母從小就保護孩子貪玩的好奇心,他對生活的興趣就會是廣泛的,這時父母就應該針對孩子特有的才能而培養他特有的興趣,或者結合孩子的才能鞏固孩子的興趣。
例如,孩子愛唱歌,則說明他可能有一定的音樂天賦,家長就可鞏固他這方麵的興趣,鼓勵他唱,進而請人專門教他。
如果孩子有觀察自然的興趣,並具有做科學家的素質,就鼓勵他進一步練習觀察,並設置各種情境讓他觀察,以進一步強化他的興趣,增強他的能力。
孩子的興趣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培養形成的,他們可能因為一件小事就萌發對某一事物的強烈興趣。
翻開科學史、藝術史,許多科學家、藝術家都是在強烈興趣的支配下創造出非凡的業績的。
如果孩子自己能保持對某一事物或某種些學習的興趣,那是再好不過了。但很多情況下,興趣也靠後天的培養。尤其是麵對有時顯得枯燥的各種文化知識的學習時,興趣就更需要培養了,這時興趣也要靠意誌力來鞏固。因為孩子的興趣具有跳躍性和情境性。
例如,盡管孩子對解數學題有興趣,但這時室外有著熱鬧的遊戲或電視裏正在播放有趣的節目,孩子的興趣從解題上轉移是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或者說,這種轉移是正常的,隻有極少數人才能不為“外界活動所動”。這個時候,父母不要訓斥孩子貪玩,而要正確引導,在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時,要定規矩和“合同”,既能使孩子滿足玩的興趣,又不忘學習。
在孩子的玩中,培養他們有益的興趣,是一種再好不過的教育方式。對此,父母自身的行為尤為重要,隻有父母具有高尚的、有益的興趣,才能使孩子產生有益的興趣。
古語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要教子,先立身。父母自己對生活沒有信心,對生活沒有興趣,對學習、工作沒有興趣,很難指望子女有多麼高級的興趣,也難以保證孩子能真正有興趣。因此,有的專家呼籲:要救孩子,先救父母自己!推而廣之,要想孩子有興趣、有理想、有抱負,父母自己首先要生活得有目標,有幹勁,這樣才能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對孩子的興趣培養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興趣越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越多彩
亞寧是個非常會玩的孩子,一天,他正在靜靜地在看書。忽然,他“啪”地把書扔下,衝到廚房裏向媽媽嚷:“媽媽,我們養一隻小狗吧!小狗太聰明了,我會把它訓練得非常出色。”
媽媽不解地看著亞寧:“你怎麼想到要養狗了呢?”原來亞寧剛看完一本關於一隻狗和它的小主人的故事書。
為了要養一隻狗,亞寧纏著媽媽想辦法。可是,公寓裏是不準養狗的。糾纏了三天,亞寧回家來,向爸媽宣布:“我要學打字。”原來亞寧有一個同學正在學習英文打字。
爸媽驚愕之餘,心裏竊喜:總算不提養狗的事了。可是,三年級的孩子,學英文打字有多大必要呢?但亞寧脾氣執拗,爸媽真有點害怕他的糾纏不休,學打字,打打基礎也好。於是爸爸與亞寧約法三章:一要學就必須學會,不能半途而廢。二是不可以到補習班補習,必須自學。三必須按專門的英文打字教材循序漸進地學,一課課地練,要學就要學得規範。亞寧一口答應。
可是,一周以後,亞寧宣布,他已經學會打字了,不用再學了。接下去的幾天,亞寧把所有的玩具包括變形金剛搬出來,開始一遍又一遍地排列陣形圖,讓一隊兵馬衝鋒,另一隊抵禦,並在飯桌上滔滔不絕地談論“兵法”,就像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
再接下去,亞寧開始熱衷下象棋……
亞寧如此興趣廣泛而又轉移迅速,讓爸爸媽媽疲於應付而又暗自擔心:如此喜新厭舊而沒有持久力,興趣全在玩上,對學習肯定是不利的。他們試圖阻止亞寧源源不絕的課外興趣,可除了受到抗拒,沒有其他結果。
其實,亞寧的父母不必擔心,倒該慶幸。亞寧所表現的,是其因貪玩引發廣泛的好奇心及其好奇心的生滅,不是興趣的轉移。
一個人的好奇心可以十分廣泛,缺乏固定的方向。他隻要對某一事物感到新奇或產生疑問,便會萌發好奇心;一旦疑問獲得解答,好奇心也就會因得到滿足而隨之消失。
興趣則是人對某一事物產生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情緒反應,它有明確的指向,一般不會隨疑問的解除而消失,往往會持續下去甚至更加濃厚。
但是,一個人如果對某一方麵反複地表現出某種好奇心(即通常所說的求知欲),那麼這種好奇心就會逐漸地形成他對某一方麵的興趣。
一般來說,人對某一方麵的求知欲越是能得到滿足,由此而產生的特定的興趣往往也就越強烈、越濃厚。這也就是我們強調應該盡力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原因。
如果把一個人的才能比作一棵樹的話,那麼他的豐富多樣的興趣就如同向四處伸展的枝葉,他會享有更多的陽光和空氣,他會獲得更寬廣的施展才能的空間。正所謂見多識廣,方能海闊天空。
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興趣越豐富,這個人才能也就會越豐富,他的人生也就會越豐富。
這方麵的例子是很多的——
愛因斯坦除了潛心研究他對之極有興趣的物理學之外,還對音樂情有獨鍾。每當他思考研究感到疲乏勞累時,就拿起那把心愛的小提琴演奏一段動聽的曲子。他覺得這不僅能夠調劑自己的精神,音樂的魅力還能開啟他對科學的靈感。
所以說,孩子在學習之餘,多一些內容健康的愛好是非常有益的。
3.引導孩子培養興趣,貴在順其自然
俗言道:“強扭的瓜兒不甜。”既然是孩子的興趣,必須是發自孩子內心的愛好,而絕不是父母的強迫。所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應順其天性,順其自然,正確疏導。
家長培養孩子的興趣應該堅持的一個原則便是順其自然,切忌主觀武斷,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誌去“愛好”,強製孩子,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孩子在三歲以前對世界的認識還非常非常的膚淺,他們對某種事物的興趣持續不長,而且興趣不斷地改變。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對外界的認識也越來越多,他們也許會表現某些方麵的天賦,也許對什麼都有興趣。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常常施以許多壓力,以自己對世界的價值判斷強加於孩子身上。比如,當今中國掀起教子學音樂的熱潮,父母們節衣縮食,為寶寶們買下一部鋼琴。搞音樂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有音樂的天賦,就逼著孩子從三歲開始彈鋼琴,不是搞音樂的父母,覺得以前自己沒有機會學音樂是人生一大憾事。基於這種補償心理,也不管孩子是否會有同感,也逼著他學鋼琴。有更多的父母則認為,讓孩子學鋼琴是一種時尚,況且人有我有,沒有理由我的孩子要比別人的差,於是也逼著孩子學鋼琴。
孩子的反應是如何的呢?有一篇報告文學是這樣記錄的:
中國當代的孩子真是幸福,他們是當代的小皇帝,寵幸有加,應有盡有,但是孩子們的內心卻並非個個快樂。一群4歲的幼兒園小班同學回答老師的“你最討厭什麼”的問題時,有60%的孩子回答:我最討厭媽媽(爸爸)逼我彈鋼琴!
該付出的已經付出了,承受者卻是毫不領情,甚至反感有加,這種逆反心理很值得為父母者深思。
如果你的孩子十分反感彈鋼琴卻對堆積木、畫圖畫、講故事十分入迷,為什麼不可以順其自然,讓他們“改行”向建築、畫畫、文學方麵發展呢?為什麼非要趕那個時髦、要那個麵子呢?有些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學不好鋼琴就是弱智,給自己丟臉,於是就加砝碼加任務,要孩子苦練,甚至剝奪了孩子其他方麵發展的機會。
自以為是的父母,不但沒能培養出孩子的興趣,反而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本來有天賦的不再出於興趣而學習,沒有天賦的更被限製了向其他方麵的發展,孰得孰失呢?
培養孩子的興趣隻能依照孩子的本性,孩子愛玩就讓他玩,不強求不扭曲,讓其自然發展。
當然,讓其自然發展並非無需管教,而是把有效的生活知識,傳遞給他們後,引導他們在正確的軌道上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不是把他們限製在某一點上,也不是讓他們重複一些可以避免的愚蠢的錯誤。這裏有個“度”,父母們應該用心去把握,才能恰到好處地運用自然之法。
4.請不要嘲笑孩子做的各種“傻事”
小孩子在玩的時候,常常幹出一些讓大人們啼笑皆非的事,讓大家覺得這孩子真是傻裏傻氣。
其實,家長們大可不必為孩子這些可笑的行為擔憂,也不要去譏笑孩子所作的一些傻事。我們先來看看幾位名人小時所作的一些“傻事”,也許能受到一些啟發。
華羅庚小的時候,有一次去逛一個燈會。在燈會上,他看到一個人裝扮成又高又大的菩薩,神態逼真,十分好玩。他覺得很神奇,想弄個究竟,就在那人後邊緊跟不舍。一直到大會散後,華羅庚還跟在那人後邊走了十多裏地,來到一座寺廟中,看那人卸下道具,還了原形,他才恍然大悟,輕鬆愉快地回家了。這件事叫鄉裏人傳為笑談,華羅庚被人稱為“羅傻子”,惹得華羅庚的母親為此煩惱、擔憂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