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讓興趣成為孩子自主學習的內驅力(3 / 3)

家長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有的家長過去沒有上成大學,現在感到吃虧,覺得生活的路子特別窄。因此無論如何也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將來上大學,有出息。但是孩子就是不懂事不爭氣。有的家長說我上學的時候、沒有這麼多電視節目,也沒有什麼花裏胡哨的歌星、影星、球星,當時自己隻願意學習,所以上學還比較順利,成績也不錯。但是現在孩子的生活太豐富了,做航模、玩遊戲,還有追什麼球星、歌星,一天到晚被別人牽著鼻子轉。看著真讓人著急又心疼,但又沒辦法。

當然,孩子不是橡皮泥,家長想怎麼捏就怎麼捏;孩子的頭腦也不是水缸,家長隻管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往裏麵倒。所有的知識和經驗,孩子必須通過自己的頭腦來觀察、思考和吸收,都必須通過他自己的實踐才能得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課堂知識的興趣,耐心地引導、糾正他們不愛學習的壞習慣,家長是急不得、惱不得的。

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文化課,如何引導孩子對文化課學習感興趣呢?

家長要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需要和興趣,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這一條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複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愛看童話的孩子,可以從對童話的分析人手,提高孩子對社會生活人際關係的認識,從對同一個故事,不同版本的寫法進行比較,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還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創作童話。當孩子從新的角度去看童話時,他會迅速地成熟起來,自然地走出對童話的沉溺。

對於喜歡飛機的孩子,完全可以通過對各種飛機性能所需的各種高科技儀表和電腦設備的認識人手,引導孩子進入數學和物理的大門;通過對於飛機發展曆史的認識,引導孩子進入科學的大門。由於孩子以最基本的興趣作為動力,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都會成為孩子知識的源泉。請記住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家長要控製自己,不要過分介入孩子學習的事。因為學習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學好學不好,關鍵在於自己。正像孩子的身體發育,家長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盡量把食物做得可口,但是不能替孩子吃下去,更不能替孩子成長。家長的過分介入不僅沒有用,反而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為他們的學習是父母的事。

許多孩子喜歡玩但並不是真的不愛學習。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文化生活變得越來越有趣,信息傳遞的途徑也越來越豐富。為了使更多的孩子能夠受到係統有效的教育、不再被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簽,我們需要改變的是傳統的、麵孔呆板的教學方法,使之更適合孩子興趣多樣化的發展。

什麼時候,我們的孩子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那麼,提高學習成績,就不會再是什麼難事。

8.將孩子的學習遊戲化,化苦學為樂學

在學習中添加遊戲的因素,有利於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改變他們對學習的厭倦心理,從而使他們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

大多數有厭學情緒的孩子都把學習當作一種苦差事。也許有的孩子還會想不通,為什麼自己要遭受到這樣的懲罰?

把學習當作一種辛苦,那麼,吃苦的事放在自己身上自然就被認為是一種懲罰。對於這樣的孩子,改變其厭學情緒的惟一辦法就是讓他們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把學習當成快樂的事情呢?專家們認為,父母引導孩子把學習遊戲化,是可以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所謂把學習遊戲化,就是改變學習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學習的印象就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去努力。而與此相反,遊戲是不帶有任何目的性的,似乎有勞無功。

雖然遊戲沒有任何目的性,但是也不能應付了事。電子遊戲為什麼可以吸引孩子花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去玩。如果能夠把生動有趣的遊戲帶到學習中來,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學習也不再是什麼苦差事了。

而真正在這一點上動腦筋想出很多辦法的並不是學校裏的老師,而是補習班、培訓班的老師們。比如,有一位培訓班的老師把課堂變成才藝展示的舞台,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麵就介紹幾種具體方法。

(1)利用猜謎遊戲,消除孩子對學習的抵觸心理

家長可以試著把孩子要掌握的知識編排到遊戲中去,像遊戲填空、成語接龍等等。或者把知識編進謎語,讓孩子猜,猜對了給予獎勵等等。在考試之前,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猜一猜“明天考試會出什麼題”。孩子為了能夠猜中,很可能就會擴大複習範圍。從孩子的心理來講,如果這次體會到樂趣,以後就會主動去猜題。在孩子們中間開展這樣的活動,猜題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具體。孩子們漸漸地就會萌發好勝心,取得的效果也就更加明顯。而且,討論有沒有猜中的過程,其實也起到了複習功課的作用。簡單的猜謎遊戲,卻能夠引導孩子走上愛學習的道路。

(2)把漢字卡片等古老的遊戲應用在學習當中

有很多人對於漢字和詩詞的記憶都是得益於小時候玩的漢字卡片。甚至於成年之後,仍然能夠聽到上句,下句脫口而出。

如果隻是背誦漢字、詩歌,當然不會留下如此深刻持久的印象。因為得益於遊戲,才會很自然地刻在頭腦中。

對於那些不喜歡背漢字的孩子,就可以把讀音和筆畫寫下來,做成漢字卡片。另外,用撲克牌玩“24點”等計算遊戲,也是在學習算術。

(3)通過找錯遊戲,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在很多家長會上經常有家長提到自己家的孩子不讀書、不看報,令人擔憂。然而,這些不讀書、不看報的孩子也對報紙上的找錯遊戲很感興趣。這種找錯遊戲不僅登載在大人雜誌上,在那些麵向兒童的報紙、雜誌上也幾乎都毫無例外地登載著。這就證明,不僅大人們喜歡這種找錯遊戲,孩子們也很歡迎。而且,令人吃驚的是大人們需要一天才能解答的問題,孩子們時常當場就能找到答案。這大概是因為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所以特別熱衷於這種找錯遊戲。

家長不應錯過這個利用孩子好奇心的好機會。比如說,和孩子一起做習題集的時候,可以故意把答案說錯幾處。當發現這些錯誤的時候,孩子一定都很興奮。如果孩子能夠帶著這種找錯的熱情把一本習題集從頭到尾反複閱讀的話,就會想做更多的習題集。

(4)把地圖變成拚圖遊戲,在寓教於樂上下功夫

瑞士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索利先生把世界地圖做成拚圖遊戲,把這種方法當作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第一步。即使那些從來不看世界地圖的孩子聽說是拚圖遊戲,也都聚精會神地把打散的世界地圖拚湊起來。那種情景無論是誰看到都會感到很驚訝。孩子們都喜歡遊戲,特別是拚圖遊戲在世界範圍內都大受歡迎,經久不衰。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嵌繪”就屬於這類拚圖遊戲。可見這種拚圖遊戲從古至今都是受歡迎的。

比如說,讓一個對地理毫無興趣的孩子來做本國地圖的拚圖遊戲。雖然他對本國地圖本身是不感興趣的,但是他卻會被遊戲吸引。而且,孩子們都是完美主義者,即使有一塊拚圖沒有拚裝上去也會不高興。當他完成整個拚圖的時候,本國地圖的全貌一定已經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中了。

(5)選擇有趣的文具,增加學習的樂趣

要想把遊戲的因素引入到學習當中,當然要考慮到道具的問題。學習的道具是文具,遊戲的道具是玩具。要想把學習變成遊戲,就要選擇玩具化的文具,或者文具化的玩具。現在市麵上已經有很多類似的文具出售。比如,動物形狀的橡皮、可以發聲的圖畫書、文具盒、昆蟲形狀的訂書機等等各種各樣的文具,數不勝數。這些生動有趣的文具,多少都會對孩子們的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

(6)幫助孩子有效地分配學習時間

教孩子在做習題集的時候,把自己當做自己的對手,自己記錄答題時間,挑戰自己的記錄,也是促進學習的一種方法。和自己過去的記錄競爭,看看今天解題又少用了多少時間,這樣就不會打亂自己的頻率了。

9.巧用“名人效應”激發孩子求知的進取心

“名人效應”的力量是巨大的,讓孩子學會崇拜偉人、名人,對於激勵學習,塑造未來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一個人的性格,是在無意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來的,一個人的學習榜樣,肯定是他所崇拜和喜歡的人。而當一個人因偶然的某種因素喜歡上另一個人時,他會像幹旱的土地吸收雨水一樣,模仿這個人的一切。

讓孩子學會崇拜,和傑出人物生活在一起,對於塑造一個孩子的未來,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崇拜偉人及科學家們的意誌、性格、學識和才華,他們也很可能成為一個偉人。

那麼,作為父母,怎樣才能使孩子崇拜那些真正值得崇拜的科學家、文學家等有成就的名人而不是歌星、影星等靠媒體炒作紅起來的偽名人呢?

(1)多領孩子拜訪名人

名人就是指在某個領域或某方麵因做出突出成就而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名人一定有他非常突出的表現。父母如果有機會應當帶上孩子去拜訪名人。通過與名人的交談,耳濡目染,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崇敬感,並將這種感覺化作求知的渴望,那將是推動孩子成長的巨大動力。

(2)讓孩子聆聽名人作報告

常帶孩子去聽名人作報告,同樣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名人作報告時,一般都會將他最成功、最閃光的經曆講出來,孩子的心靈會受到極大震撼,會產生成功的渴望。另外,整個報告會場的氣氛也會給孩子以強有力的影響,督促孩子從小立誌成才的堅定信念。甚至,有的孩子因聽了名人在某個領域成功的報告,會影響自己的興趣愛好,重定誌向,同樣也向相同的領域探索。

(3)鼓勵孩子多讀名人傳記

看名人傳記或名人故事同樣會培養孩子的求知欲。孩子的心靈像一張白紙一樣純潔,名人的言行舉止、行為方式及對知識的渴求等,會在他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痕跡。看名人傳記或故事同樣給他們留下深深印象,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名人的形象鼓舞著他們沿著名人成功的足跡,勇敢向前,去探求人類知識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