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小時候的著名“傻事”就是他挖貓洞的事。他家裏養了兩隻貓,父親叫他在牆上挖洞,好讓貓出入。一般人隻挖一個大洞,讓大小貓都從那個洞出入就行了,可牛頓卻挖了一大一小兩個洞。這也成了別人的笑柄。
愛迪生小時所幹的“傻事”自然就是他蹲在一窩雞蛋上孵小雞的事了。因為他看見母雞這樣孵出小雞,於是就想:人這樣做,能不能也孵出小雞來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從表麵上看來,這幾位名人所做的這些事,確實是很可笑,很傻的。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會不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呢?
華羅庚這件事,不是反映了他遇事要尋根究底,不弄明白決不罷休的精神嗎?而這種精神對於他以後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是不可缺少的;牛頓試圖讓大洞與大貓對應,小洞與小貓對應,這也是一種合理的思考方式,具有嚴謹、對稱、一絲不苟的特點。再有大貓與小貓同時進出的可能性雖然很小,但也有這種需要。從偶然性的角度看,也是有可取之處的;愛迪生孵蛋則體現了一種可貴的類比思維。
所以,我們對兒童的智力價值判斷不要局限於傳統的、世俗的觀念,隻將思路敏捷、靈活、善於應變等當作智力水平高低的標準。實際上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非靈活型思考方式並非一定就是智力水平低下。有時候,異於常人的求異思維正是智力水平高的體現。對孩子幹的一些“傻事”,家長不要大驚小怪,甚至橫加譏諷或杞人憂天。而應努力去發現這些“可笑行為”背後是否閃現了孩子智慧的火花,並加以正確的引導。當然,幹傻事的孩子,有的確屬智力水平低下,這就需要家長加以正確的區分。
5.不妨讓孩子在興趣上三心二意
孩子一刻不寧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不斷地探索五彩繽紛的世界,從而使自己處於不斷地變更和塑造興趣的過程中,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規律,因此他們的興趣也往往是朝三暮四,對於他們的這種三心二意,父母應當寬容地對待,正確地引導。
莉莉這些日子總跟媽媽鬧別扭、頂嘴,說媽媽“煩死了”,說“做事沒意思”,“做人沒意思”。媽媽知道莉莉煩什麼。上幼兒園的時候,莉莉對什麼都感興趣。
最初,莉莉愛畫畫,媽媽讓莉莉去繪畫班學畫,莉莉每天都要畫上幾幅畫。到中班的時候,莉莉對同班會拉小提琴的小朋友非常羨慕,嚷嚷著要學琴。媽媽怕莉莉是一時心血來潮,以後堅持不住,沒有馬上答應莉莉的要求,而是帶著她去看別的小朋友學琴。這麼拖了半年,莉莉想學琴的興頭仍然不減。媽媽說:“你要想好,要學,就要堅持學下去,每天要練琴的,你不能怕苦。”莉莉一心想學琴,痛痛快快地答應了。
此後,又學畫畫又學琴,莉莉的課餘時間一下子排得滿滿的。莉莉是個有心的孩子,雖說幾乎沒了玩的時間,她也沒後悔沒抱怨,堅持天天練琴一小時,畫一幅畫。
上小學前半年,莉莉又提出要學芭蕾舞,舞蹈隊的小天鵝舞實在太叫人羨慕了。但是,學舞的時間雖沒什麼大問題,一周也就一次,可是練舞的事卻必須天天都得進行,哪還有時間呢?莉莉說:“那就不學畫畫了,反正我也不當畫家。”媽媽並不指望莉莉當畫家,隻是覺得學一樣丟一樣,以後沒耐性。莉莉說,跳舞活動量大,對身體有好處。這話打動了媽媽。小姑娘練舞蹈能有好身段好氣質,那麼就改學舞蹈吧!
上小學半年以後,莉莉又說不想繼續學舞蹈了。媽媽一聽就表示反對:“學舞蹈是你自己再三考慮過要學的,你說過一定學到底。現在學校裏的學習又不緊張,沒有理由不學。做事要有毅力、有韌勁,學舞蹈就是很好的鍛煉,不能養成見異思遷的壞習慣。”
莉莉知道媽媽的話有道理,當初確實是自己選擇學舞蹈的。可是,莉莉現在對學舞蹈再也提不起勁頭來了,硬著頭皮堅持,心裏卻越來越厭煩,弄得動不動就和媽媽頂撞起來。
年幼的孩子由於閱曆和判斷能力缺乏,對事物的選擇往往受具體事物的影響,缺少理性分析,加之他們天性活躍多變,易受外界新鮮事物影響,出現興趣愛好轉移的現象就是正常的。
即使像莉莉的媽媽那樣,當初煞費苦心地考察孩子的興趣所在,和孩子約法三章,還是不能改變孩子興趣多變的天性,這不是孩子的錯。
人的興趣發展一般包含以下三個階段,即:有趣——樂趣——誌趣。有趣是興趣發展的最初階段,它是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而直接產生的興趣,一般來說時間短暫,隨生隨滅。樂趣是興趣發展的第二階段,它是在有趣的基礎上對事物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愉悅滿足感,持續時間較長,漸趨穩定。誌趣則是興趣發展的最長階段,它與一個人的成就動機或奮鬥目標相融合,因而積極、自覺,可持續很長時間,哪怕曆盡磨難而矢誌不渝。如何引發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進而讓他們把愉悅的情感上升為一種誌向,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應該看到,由於個體的差異和所處環境的不同,孩子們的興趣發展的水平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孩子對同一事物未必都會感到有趣,也未必都會從中獲得快樂的情緒體驗,更未必都能由此變成一種專注執著的追求。家長值得去做的事情是,努力讓孩子接觸更多“有趣”的事物,盡力使他們確能“樂在其中”;一味強求他們“持之以恒”,往往是有誌者事未必成。
如果孩子始終被一種消極情緒所支配,自然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獲得理想的效果,甚至還會扭曲人格,出現更為嚴重的後果。
6.化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為濃厚的興趣
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是其眼耳口鼻舌,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應從訓練他們的五官的靈敏性開始,而這種訓練,必須融合於各式各樣孩子喜聞樂見的遊戲之中。所以讓孩子盡情地玩,對促發其求知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常來說,聰明的孩子學習能力比較高,但聰明的定義是什麼呢?根據中國人的解釋,耳靈是“聰”,目靈是“明”,也就是說:五官感覺靈敏的孩子便是聰明。不約而同,中外兒童教育家也指出孩子的學習欲望是從訓練五官感覺開始的。
五官感覺是指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這些感覺雖是與生俱來的,但經過訓練,其敏感程度就會增加,對環境和事物的感應力會更加敏銳,孩子的辨別能力會加強,聯想力更豐富,記憶力更好,理解力更佳,創造力更高。這樣,孩子的學習欲望當然比別人優勝,所得的知識也比其他同學豐富了。
明白了這點,我們就應該積極地訓練孩子的感覺,這種訓練工作最適宜在孩子未入學之前開始。教育心理學家一再強調,這種訓練必須遵循寓教於樂的原則,即訓練工作應當采用活潑愉快的遊戲方式,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地點可以在家裏的客廳、睡房、走廊、公共汽車、公園或其他任何地方。進行訓練時,父母不必心急,孩子自然會按著自己的能力接受訓練,勉強也是徒然。訓練的時間不宜過長,隻要天天都進行便可以了。把握不同的環境,在孩子最感興趣時馬上進行,就是最適當的時機了。
父母千萬不要幹涉孩子的遊戲,更不可按自己的願望設計孩子的遊戲。幹涉孩子的遊戲,也就幹涉了孩子的求知欲。父母應激發孩子發現改變遊戲方式的樂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新遊戲的方法,這樣,孩子在體味遊戲快樂的同時,增強了探索世界的欲望,進而把這種求知欲內化為學習的誌趣,從而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求知欲,自覺主動地學習。
孩子有探索現實生活中千姿百態的未知事物的強烈願望,他們對周圍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鮮,興趣盎然。珍愛孩子的好奇心,進而將其轉化為學習的濃厚興趣,是促使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一定要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喜歡學習,熱愛學習。兒童的學習興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聯係在一起的。
平時孩子們往往愛問“為什麼”,有的家長由於不了解他們具有強烈好奇心的特點,把這些正常現象看成是搗亂、淘氣,因而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經心、瞞哄和支吾搪塞的態度,或者不予理會。這種不恰當的做法,有損於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要知道,兒童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滿足——好奇”的不斷循環中得到發展的。
對於好奇心旺盛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知道了從來不知道的奧秘。揭開奧秘後所體驗到的愉快和滿足的情感,反過來又激起新的探索興趣。作為家長,不僅要尊重、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要努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發展為強烈的求知欲。對孩子提的問題,要確切、通俗易懂、有條理地給以答複,如果暫時答複不了,可以告訴他:“這個問題等弄明白以後,再告訴你。”但是切記事後一定要兌現。如果對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應付的態度,不僅會抑製孩子好奇心的發展,也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今後的教育不利。
與此同時,更要鼓勵孩子自己去了解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紛紜複雜的社會現象,讓他們大膽提出問題,並引導他們通過自己讀書、觀察、思考,尋找正確的答案。
孩子對學習有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成功的希望就大。隻有當孩子的心中對世界充滿無限的好奇和無窮的求知欲望而自發地學習時,家長寄予他的良好願望才有實現的一天。
7.孩子喜歡什麼,不妨就放手讓他幹什麼
有兩位家長問了老師一個類似的問題:我的孩子不愛學習隻愛玩,做作業特別馬虎,這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辦?
老師問:你的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愛幹什麼?一個家長說:孩子愛看童話,一看看幾個鍾頭,吃飯都不情願,童話中無論什麼細節孩子都清楚,甚至能背得下來。另一個家長說孩子愛做飛機模型、愛看航空類雜誌,各種各樣型號的飛機都清楚,儼然是個飛機情報專家。
聽了這些回答,老師心裏就有了底,說:是呀,你們的孩子沒有問題,他對感興趣的東西就能專下心來,並且能掌握很多相關的知識,記住很多細節這是非常可貴的現象呀。
可家長們更急了,孩子不學習學校的功課怎麼行呢?不係統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上不了大學、什麼都信馬由韁,將來肯定是要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