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和分析,學習困難與學習逆反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而孩子學習困難的形式,主要有動力性困難、暫時性困難、綜合性困難及能力性困難等幾個方麵。下麵就這幾個方麵作一下簡要分析,有助於幫孩子克服學習上的瓶頸。
(1)動力性困難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困難主要是學習沒有積極性,不能很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孩子因為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又害怕困難,所以在遇到困難以後馬上就打起了退堂鼓,從而對學習產生逆反。
由於這種困難是因為動力不足產生的,因此暫稱為動力性學習困難。據調查,在學習困難的孩子中動力性困難者占58%。由此可見,家長要想解決孩子的學習困難,必須重視其學習動力問題。
(2)暫時性困難
孩子們之所以會產生暫時性學習困難,主要是因為熟悉的環境或條件有了變動,一時不能適應所致。
比如,當孩子因某種原因轉入新學校時,就會因不適應新環境而產生暫時性的學習困難。這同樣會使孩子產生學習上的逆反情緒。對於這種學習困難,家長隻要注意引導孩子,並讓孩子明白自己在支持和鼓勵他,讓孩子有信心,困難就很容易克服。
(3)整體性困難
孩子產生這種學習困難的原因很多,學習基礎的好壞,及孩子的學習動力等,都能造成這種學習困難。家長對於孩子的這種困難,要從多方麵治理。
(4)能力性困難
有這種學習困難的孩子,大多是因為沒有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例如,沒有學好語文和數學等基礎課,從而不能學好其他學科,這是存在學習逆反現象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目前,教育體製中以中小學教育為基礎,如果中小學沒有打好堅實的基礎,就很難繼續深造和學習。家長應讓孩子充分認識到打好學習基礎的重要性,想盡一切辦法幫孩子打好基礎,讓孩子能夠紮紮實實地繼續學習。
找到孩子學習困難的根本所在就等於找到了孩子貪玩而不愛學習的原因所在,針對原因去解決問題乃幫助貪玩的孩子突破學習上的瓶頸的必由之路。
8.指導厭學的孩子掌握自主學習的正確方法
父母要想成為孩子學習的調控者,並最終幫助孩子解決因貪玩導致學習成績不好的問題,就必須在了解孩子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掌握正確的自主學習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指導孩子學習上也是如此,告訴孩子學習的答案,不如幫助孩子學會找到答案的方法。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不能隻為孩子解決具體題目,而應當給孩子“點石成金的指頭”——學習方法。
有個故事:一位神仙,有點石成金的本事。一天,他在人間碰到了一個窮孩子。他可憐這個孩子,當即點石成金,給了窮孩子許多金子。窮孩子不要,他隻要那個神仙能夠點石成金的指頭。因為金子給的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用完不又受窮了嗎?看到窮孩子不為錢財所動,神仙很受感動。神仙告訴窮孩子:那點石成金的指頭就是勞動,勤勞致富。
一天,一名叫積奇的孩子找到父親問:“爸爸,這道題怎麼做?”
父親一看,是道工程題:“有一條馬路,甲隊15天修完,乙隊12天修完,現在甲隊修了5天後由乙隊修,問兩隊總共多少天修完?”
父親按題意一步步寫出了算式,每寫一步,就解說一句,積奇聽後“嗯”一聲。等父親寫完算式,積奇高高興興地往本子上一抄,作業就完成了。
可是,問題很快就發生了。積奇幾天前問父親的同類習題他又不會了。這是怎麼回事?後來父親才明白:對於一道題,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孩子並沒有經過一個思維的過程,他接受的隻是現成結論,並沒有真正理解,所以印象不深,記不住,也不鞏固。所以,應該設法讓孩子掌握學習方法。
於是,父親改變了輔導方式。比如算術題,他采用反問法,啟發孩子思考,讓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聲不行,還要講出道理來。問題則逐漸向結果靠近,直至最後孩子自己豁然開朗,明白了解法,並且能夠自己列出算式。
這麼做,看起來為一道題好像費了不少時間,實際上很經濟。它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能力,也讓孩子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時時要注意讓孩子思索、動腦筋,隻滿足於有問必答是不行的。
父母在給孩子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中,除了教給孩子怎樣審題,怎樣思考判斷,以及具體的解題方法外,還可以介紹一些名人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孩子不斷增強自己的自學能力。
9.鼓勵孩子,讓孩子真正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讓貪玩的孩子從學習的成功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歡樂和知識的力量,是改變孩子貪玩所必不可少的條件。一個孩子在學業上如果經常處於失敗狀態,那麼他就會逐漸逃避學習,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那麼,怎樣讓孩子從成功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呢?
家長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為孩子創造學習成功的預感
心理學研究和生活經驗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件事情有很大的價值,通過我們的努力後又可以實現,那麼,我們肯定會對它產生興趣,並願意作出努力。培養貪玩孩子的學習興趣時也應注意運用這一規律,那就是為孩子創造學習成功的預感。
有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名叫張惠,因貪玩他在四年級上學期期末的考試中語文成績不及格,以前他的語文成績在班上也一般處於最後幾名。
顯然要張惠在這門學科上改正不及格的分數,就必須改變貪玩的習慣,刻苦耐心地學習,而想達到這一點父母就必須使他看到自己開始時哪怕是很不顯著的進步。
張惠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給張惠布置了一項作業:每天把《格林童話選》抄寫一頁,並完成有關的字詞任務。父母告訴他隻要耐心細致地完成這項作業,就可能取得有益的結果。孩子對這項作業很感興趣,因為它不同於平時完成的那些練習。他感到,父母對這項新型的作業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他的讀寫水平一定能夠提高。這就給孩子增添了力量,隻過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看出了初步的成績。他在童話原文裏發現了他前幾年一直寫錯的詞並學會了許多新的語言表達方法,他現在也開始仔細地閱讀其他文藝作品,在裏麵尋找好的詞、詞組及句式。這樣,張惠終於在語文默寫方麵取得了滿意的分數。這一點更加鼓舞了他,增強了他把語文學好的信心。
(2)讓孩子發揮自己擅長的學科
有一位教育專家認為:“大腦猶如一條毛巾:隻要提起一端,便可帶動全體。為何擁有一技之長的人,通常其他方麵也會有優異的表現呢?正因頭腦有如毛巾般的特性,隻要有一端被開啟,其他部位也會相對地活躍起來。因此,若對某一課題產生好奇心,集中精力去做,必能促進全腦的活性化。”
熱衷運動或課業的孩子,自然無暇從事不正常的活動。但若孩子對運動與課業均不感興趣,亦不熱衷任何正常的事物,就很容易變得貪玩了。
因此,若孩子能擁有一門擅長的學科,生活自然充實愉快,同時,亦可因自信心的增加而促使其他科目的進步;一個擁有自信,對生活充滿期望的人,可由於連鎖反應的產生,在各方麵都有優異的表現。所以,父母應盡量讓孩子在學習中培養一技之長。
即使貪玩的孩子也都各有所長,因此,勿因孩子在某方麵有不理想的表現而苦惱,應隨時隨地對他的優點加以讚賞和鼓勵,建立其信心,使他麵對各項事物時,均有積極挑戰的精神。
例如,有個孩子自幼體弱多病,上體育課隻能在一旁觀看,而算術方麵的表現也不理想,整體而言,絕不是個優秀的學生。但是,他語文成績獨占鼇頭,卻是老師和同學們一致公認的。因此,他因擁有一門擅長的科目而充滿自信與快樂。
(3)積極鼓勵孩子從事有興趣的活動
正常的嗜好與充分的運動,不但有助於調劑生活,更可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觀。例如,象棋是一種以理智為出發點,具有高水準的智慧遊戲。下棋時,不但要擬定作戰計劃,更要隨時注意抓住機會搶占有利位置。通常一個下棋高手,他在課業上多半也能表現優異。
這樣不僅可提高思維水平,培養不畏艱難的挑戰意識,更能從遊戲中體會出“戰勝自己即戰勝他人”的基本道理。
所以,當孩子在節假日要求父母陪同玩遊戲時,父母大可不必嚴肅地說:“不準玩,快去做功課!”因為,適當的遊戲不但能訓練個人的思考力與臨場反應,亦可提高其理解力,對前途也有莫大助益。反之,若孩子因缺乏理解力的訓練而無法領會課業的內容,必將隨年級的升高與課程的加深,更難產生學習興趣了!
此外,強健的體魄也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運動不但能增強體力,更能促進腦部的活性化。在學校定期舉行的運動會與體育競賽中,活躍於運動場上的孩子,多為學習成績優異者。有些父母認為,功課好的孩子常是隻知讀書、身體虛弱,但事實上,缺乏體力的孩子,很難在激烈的考試競爭中獲勝。
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興趣廣泛並喜愛運動時,應積極地加以鼓勵才對。
(4)讓孩子先做力所能及的事
正像我們的工作有難易的差別一樣,孩子的學習任務也有程度難易之分,倘若一開始就好高騖遠,便容易因為嚐受失敗的苦惱而喪失自信與幹勁,最終一事無成。
這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對孩子的學習,開頭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一步一步地提高。而不應要求孩子一步到位,與尖子生靠齊。這是培養孩子學習信心的關鍵。
孩子在學習中,隻有有了滿足感與充實感才能向更高遠的目標積極邁進。然而,若起步就遭遇挫折,不但會喪失意誌,也將隨之失去興趣。因此,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漸進,紮實地打穩每一階段的根基,將來才有更大的發展。
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快樂體驗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貪玩的孩子把精力轉移到學習上。
10.走出“重言教輕身教”的家庭教子誤區
“身教勝於言教”這是古訓,是我國傳統家教的重要經驗,很值得發揚光大。目前有不少的家庭教育忽視身教,有的甚至隻是重視言教,這會產生負麵效應。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身教”往往勝於“言教”,倘若父母本身熱愛學習,為孩子做出表率,試想,孩子怎麼會貪玩而不愛學習呢?
現在的父母都渴望孩子學習好,將來能考上大學。因此,父母一再叮囑孩子要好好學習,可是自己下班回來就看電視,一看看到十一二點;或者一到雙休日,家裏來人玩麻將,一玩一整天,並且幾支煙槍閃亮,此起彼伏,把屋裏搞的烏煙瘴氣。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生活的孩子,他們能有學習的熱情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能不受到影響嗎?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孩子不能不產生厭學情緒。
家長教育孩子好好學習,教育孩子勤奮努力,這是對子女負責任的表現。如果不隻是嘴上講,而是身體力行,也抓緊時間學習,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家長可以通過從內心深處感染等強化孩子的學習信心,不斷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有的家長自己迷戀電視,迷戀網上遊戲,但卻要求孩子少看電視,不要上網。孩子能聽嗎?然而,等到孩子整天泡在網吧裏,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厭學、逃學時,那時再去矯正就非常困難了。
教育孩子的重要一點就是不要流於口頭,而忽視行動,否則很難贏得好的效果。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自己卻不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亮時強行通過。孩子說:“爸爸,紅燈。”可爸爸說:“沒關係,走,要不等到什麼時候?”這樣你平時對孩子遵守交通規則的教育被你的行動全抵消了。你對孩子交通安全的教育還能奏效嗎?!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主張“身教勝於言教”是非常有道理的。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勝於言教。這樣孩子通過模仿大人的行為、動作、習慣,就可以如同父母般的優秀品質、優秀作風、良好習慣。如果父母有不良的習慣,孩子也會通過模仿、感染等心理機製加以接收。現在有些孩子的不良個性、品質、習慣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密切關係。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個性和習慣?而為人父母者的不良習慣不但是自己受害,更使子女受害,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做到言行的統一,變貪“玩”為愛學習,為孩子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