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誌不立,立誌就是要樹立人生的理想,找準人生的目標。這樣人才會感到活得有意義,幹什麼事才會覺得有奔頭。理想,意味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向往,表達著對未來的渴望與追求,它猶如火炬照亮了人生的道路,指明了人們成長的方向。對貪玩的孩子談人生的理想與追求,有著重要而特殊的意義,它可以激勵孩子超越自我,並給他們不斷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以說,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沒有理想,人生就會成為一片荒原。同時父母應使孩子清楚地認識到理想不等於空想,理想需要用意誌、勇氣,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去拚搏和追求。家長們要精心引導,善於激勵,從而讓孩子揚起人生追求與奮鬥的理想風帆。
1.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跨過貪玩沼澤
理想之於人生,猶如燈塔,猶如火炬,照亮了人生的道路,也指明了孩子成長的方向。
人無誌不立。誌者,方向也;目標,理想也。立誌,就是要樹立理想,找準人生的目標。一個孩子要想成才,必須樹立宏偉之誌,立誌高遠;沒有非常之誌,就不可能行非常之事,更不可能建非常之功。
對於孩子來說,理想的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就會轉化成勤奮學習的動力,而且這種動力是持久的。而如果沒有理想,就不知道自己學習有什麼用,以至於隻知玩樂,以致於隻知玩樂。在這種情況下,隻要稍微有點阻力和困難,都可能產生厭學情緒。因此說,隻有從小就樹立起人生理想,才能為孩子的學習增加動力。
魯迅先生青少年時期,看到許多農村人生病後因愚昧或貧窮不治而死,他便決心通過學醫來解救勞苦大眾的病痛。正是這種為勞苦大眾解除病痛的理想,才促使他進了日本的仙台醫專,師從當時著名的醫學教授藤野先生。後來隨著中華民族危機的加深,魯迅先生感到隻有拯救整個民族的命運才能最終解救勞苦大眾。而要達到這一偉大理想,僅靠一點醫術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毅然放棄了醫學,而改學了文學。魯迅先生最終成了我國新文學時期最偉大的文學家。
其實任何一個平凡的人和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或科學家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是能否把宏偉的理想化為催人奮進的動力。做父母的應讓孩子知道,隻有樹立起遠大的誌向,並煥發出火一般的熱情,衝破層層阻力和障礙,克服重重困難,為實現自己的誌向而奮鬥,才能將理想化為現實。
家長怎樣才能使貪玩的孩子鼓起理想的風帆呢?
其一,應盡早抓好對貪玩孩子的理想教育。在孩子生命的早春,給孩子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種子,是每個做父母的責任。
隻要早立大誌,從小就踏踏實實,人人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梁。要讓孩子永遠記住,人生是海洋,理想是燈塔,隻有在遠大理想的光芒照射下,才不會在暴風雨中迷失方向。
其二,應注意到,理想既是分層次的,又是具體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至於孩子將來幹什麼,家長當然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及家庭情況,及早進行定向培養,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導貪玩孩子把理想的風帆鼓得滿滿的,把追求的目標定得高一點。正像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說的那樣:“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決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這是因為越是遠大、崇高的理想,越能激勵人的鬥誌,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其三,要引導貪玩孩子將遠大理想和奮鬥精神結合起來,使孩子懂得“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沒有眼前的拚搏奮鬥,理想隻能化成泡影,將來哪一行的“狀元”也當不成。要運用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告訴他們:冠軍的獎杯裏盛滿的是苦練的汗水;科學家的發明證書上凝結的是心血,超人的成就要付出超人的勞動。
2.失去奮鬥目標,勤奮的孩子也會貪玩
生命本身就是一連串的目標。沒有目標的生命,就像沒有船長的船,這船隻會在海中漂泊,永遠不會到達彼岸。
目標就是方向。有了目標,就有了人生的方向,就有了前進的動力。
一位叫鄭阿輝的初三年級學生在一篇叫《學習的動力》的作文中寫道:
表哥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他聰明,好學,肯吃苦,做起事來有始有終,從來不知道退縮。去年表哥以優異成績考入全國重點大學後,我更是下了決心要向表哥看齊。可是,寒假相見,我發現表哥變了,他變得沒有朝氣,得過且過,一副百無聊賴的樣子。
我問他:“讀大學辛苦嗎?”
他答道:“不,辛苦倒談不上,進了大學就沒必要再像過去那樣刻苦用功了。”
“不需要刻苦讀書?”我很不解,表哥那麼喜歡讀書,進了大學不正好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嗎?再說大學裏有許多課外活動,又不像中學裏管得那樣嚴,可以做許多感興趣的事。
“唉,你不知道。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我就一直有個目標,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名牌大學。現在已經進了大學,你說我再那麼拚命幹什麼?我們好多同學,有的忙著談戀愛,有的想辦法打工掙錢,有的整天上網聊天。不過我自己卻不知幹什麼好,有時感到很無聊。”
“噢……”
讀了鄭阿輝的這篇作文,做家長的應該有什麼啟發呢?怎樣才能使孩子不斷努力學習下去呢?
鄭阿輝不明白表哥和他的大學同學何以會這樣,其實,許多大學生這種整天混日子的行為也是一種厭學的表現。鄭阿輝表哥的問題就在於失卻了生活目標,沒有遠大的人生理想。同樣,有很多中小學生由於缺乏奮鬥的目標,所以變得隻知玩樂,不想學習。
沒有理想和目標,就無法生活得“有意義”,就無法健康地成長,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也許有些孩子會說,我有目標呀:我想學習上取得好成績;我想考上名牌大學;我想成為校籃球隊的隊員;我想以後賺很多很多錢;我想成為歌星……可我有時還是覺得空虛,不知該幹什麼好。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因為這些孩子對目標的認識太混亂,太模糊,以至於所謂的目標無法正確指導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