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矯正孩子的厭學情緒(2 / 3)

4.妙用“角色扮演”促使孩子變貪玩為好學

通過讓孩子扮演與平時不同的角色,使他了解這個角色的性質、所需要的能力,使孩子認識到掌握知識的重要性,進而克服厭學情緒。

比如,讓一個高爾夫球打得很差的人去給另外一個球技更差的人做教練。他為了把教練當好,必然會去用心鑽研高爾夫球技。

家長不妨將這種“角色扮演”的方法應用到治療孩子的厭學症方麵,一定非常有效。讓那些討厭學習的孩子站在教授知識的立場上,他們的厭學情緒就有可能被遺忘,而可能用一種全新的思考模式麵對學習。已經有很多貪玩的孩子通過這種方法完全改變了對待學習的態度。

教育專家認為,具體可采取如下方法:

(1)讓孩子找出別人不喜歡學習的原因

通常在下象棋、圍棋的時候,旁邊觀戰的人比下棋的人更能夠準確判斷局麵。由此而來的一句俗語就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隻要改變一下立場,就可以發現很多自己原來沒有注意的問題。人們經常會有類似的體會。

這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也可以幫助孩子們改善厭學情緒。比如,可以問孩子:“隔壁的小孩子為什麼那麼貪玩,不學習呢?是不是不喜歡學習呀?”這時,孩子就認為是別人的事情,會仔細地去想到底是為什麼。其實,這個“為什麼”也就是孩子自己貪玩而討厭學習的原因。

了解了孩子厭學的真正原因之後,家長就可以對症下藥了。但是,其實讓孩子去思考別人討厭學習的原因,就是讓孩子朝著學習的方向邁進了一步。

(2)和孩子一起出考試題目

對於那些非常討厭學習、貪玩的孩子,就可以嚐試著讓他來出考試題。這樣,孩子就從以往被考核的角色轉換成為出題目的人,去考核別人的人。“如果是那個老師出題的話,一定會出這道題。”“不對,他出題很偏的,也許出這道題。”這樣本著一種遊戲的心理去出考試題,孩子不但感到新鮮有趣,而且那些考試技巧也很自然地印在了腦海裏。通過這種方法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以後也就不大需要家長在學習方麵幫忙了。

(3)給孩子買了新書之後,要讓孩子擔當“授課的老師”

澱川長治先生是著名的電影評論家。小時候每次爺爺帶著他去看電影,回來的時候,奶奶總要問他:“電影好不好看呢?都講什麼了?”因為每次看電影回來奶奶都要問,所以他在看電影的時候就會非常專心,一邊看一邊想回去怎麼給奶奶講。

同樣的道理,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也可以改善孩子的學習狀況,這是改善孩子的厭學情緒的第一步。每次給孩子買漫畫書或其他書的時候,不要買回來就結束了。而應該在把書交給孩子的時候加上一句,“看完後你就做授課的老師給媽媽講一講”。

孩子擔當起講述內容的任務,既受到信任也受到鼓勵,自然會在閱讀的時候集中精力,全神貫注,並會一邊看書,一邊思考如何講給媽媽聽。這樣,自然會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方法正為許多家長所采用。

(4)詢問孩子在學校都學了些什麼的時候,態度非常重要

人們平時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打電話的時候,對方不在家而使用了錄音電話,留言的時候就會覺得很不自然。這大概是因為沒有聽眾,說話的時候沒有人點頭表態。如果聽眾有一些反饋,講話的人也會講得很起勁兒。

家長詢問孩子在學校裏的學習情況的時候,如果表現很感興趣的樣子,那麼孩子也就更願意把學校的事情告訴家長。如果家長在聽了孩子的講述之後表示欽佩,“是嗎?已經做這麼難的練習題了!”那麼,孩子就會更加得意。或者家長可以進一步提高孩子的水平,如果孩子在上五年級就說,“那麼難的習題要到六年級的時候才會做呢。”那麼孩子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5)用一個“貪玩的孩子”或“討厭學習的孩子”,和孩子一起編一個討厭學習的故事

“精神淨化法”是一個戲劇詞語,本意是指通過看悲劇來排解平時的壓力,放鬆精神。但是有一位作家把這個詞寫作“訴說解脫法”。這種寫法確實很絕妙。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精神淨化法”就是通過訴說自己目前的苦惱來達到消除精神壓力的效果,正是通過“訴說”的方式從心理困境當中“解脫”出來。

當家長麵對孩子的厭學狀況束手無策的時候,不妨嚐試著使用一下這種“訴說解脫”心理治療法。比如,可以給孩子一個娃娃,起個名字叫做“貪玩的孩子”或“討厭學習的孩子”,然後讓孩子編一個關於這個孩子的故事。孩子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想法折射到娃娃身上,漸漸地,就把自己對於學習的不滿和怨言都說了出來。等孩子都講完之後,以前壓在孩子心上的沉重的包袱也就沒有了。而那正是導致孩子厭學的元凶。孩子通過這種方法疏解了壓力之後,那個“貪玩的孩子”或“討厭學習的孩子”也一定就隨之消失了。

5.把日常生活與學習聯係起來,讓孩子樂學

因貪玩而討厭學習的孩子多少都會有類似學習有什麼用的疑問和不滿。其實,家長又何嚐不是這樣。當被孩子問到“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的時候,家長有時也不能很自信地做出回答,最多找一些類似“不好好學習的話,今後考大學的時候要吃苦的”,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之類的理由。

孩子是坦白的,對於有用的東西他們會接受,而他們認為沒有用的東西就會拒絕。因此,要想讓孩子增加學習興趣,首先要使他們了解到學習和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下麵就是一些把生活與孩子的學習聯係起來的方法:

(1)讓孩子參與製定家庭旅遊計劃,培養孩子對地理的興趣

隻要稍微考慮一下就能夠找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辦法。比如,全家去旅行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來訂立旅行計劃。可以不用做得很複雜。比如旅遊路線的設計,關於目的地的觀光指南等。這樣一來,孩子一定就會去翻地圖、查地理課本,不知不覺當中學習了地理課。說不定從此就愛上了地理課。而且,讓孩子來訂立計劃,他就自然會擔負起領導責任。這樣既能夠讓孩子學習,又培養了他的積極性,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2)讓孩子幫助爸爸做剪報

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他小的時候爸爸經常讓他幫忙做剪報,所以他開始對身邊的事情產生興趣,奠定了事業的基礎。在做剪報的時候,孩子就會去閱讀,雖然讀懂的東西不多,但也是一種學習。而且,孩子也可以看到爸爸仍然在不斷地學習,這給孩子帶來的刺激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人們經常會說,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所以,即使沒有人天天督促,如果看到家長每天都在學習,孩子也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可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對於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3)帶孩子去博物館的時候,家長也要興致勃勃

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帶著孩子去博物館。但是,這個時候家長往往過於強調教育目的,好像自己完全是為了孩子不得已才來的。這樣,孩子也就會沒精打采。有些家長則饒有興味地參觀,這樣孩子也就興奮不已。例如,有些爸爸好不容易抽出時間帶孩子去天文館。到了之後,就叫孩子自己去看,自己則在休息椅上睡大覺。本來是要讓孩子體會一下科學的奇妙,卻完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家長表現出很大的興趣的話,孩子也就會很自然地發現學習的樂趣。

(4)每天都爭取有十分鍾左右的時間,全家坐在一起學習

孩子在家裏一個人坐在書桌前麵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想,為什麼隻有我必須學習呢?特別是當他看到別人都在玩的時候,很可能使他心不在焉,甚至幹脆放下手中的作業而去玩起來。可以說,孩子的這種心理作用加深了他們的厭學情緒。

反過來利用這種心理作用也是治療孩子的厭學症的一個方法。比如,每天哪怕隻抽出來十分鍾的時間,全家人都學習。那麼,孩子就不會對於自己學習心存抱怨了。同時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大家一起作同樣的事情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5)和孩子一起讀一些和學校的課程無關的書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盡快改善孩子的厭學情緒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操之過急,如果不斷地督促孩子快去學習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反而強化了孩子的厭學情緒。所以,與其絮叨發牢騷,還不如通過一些和學習沒有直接聯係的事情,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不會給他們增加心理上的壓力,可以稱得上是治療厭學症的捷徑。

比如,爸爸可以找出從前讀過的《論語》,父子一起來讀。這與每天都聽膩了的學校裏的課程完全不同,定然會給孩子一種全新的感覺。這樣的學習雖然和學校裏的學習不同,但確實是很好的學問,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可以讓孩子對學習有一些親近感,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做一些準備。

(6)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時候,去書店轉轉,看看不同種類的書

在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時候,可以繞到書店附近,提議和孩子一起進去轉一轉。一開始可以隻看看漫畫書,漸漸地可以帶著他到各種圖書架前,隨手拿起圖書來翻一翻。孩子一開始隻是隨便看一看。時間久了就會發現一個奧妙無窮的知識世界。

6.采用逆向法治理孩子因厭學導致的逆反心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獨立性和個人意識也在逐漸加強,不喜歡父母對他們指手畫腳或過多幹涉,他們會覺得父母的“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是嘮嘮叨叨的說教,這種過多的嘮叨對於孩子來說仿佛是從救火水龍帶裏發出的水,其結果是左耳進,右耳出。父母帶強迫性的行為就更為可惡,十歲的孩子對父母的擅自決定已感到十分反感,即使是正確的事情也會引起強烈的反抗。這種逆反心理表現為你讓我學習我偏要玩,你讓我這樣,我偏那樣。

逆反心理是一種“對抗”心理,常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作為家長要重視這種傾向,並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來糾正和克服。

(1)冷卻法

當孩子情緒強烈“對抗”時,作為家長必須製怒,保持冷靜,對事物務必做出全麵的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途徑。

(2)溫暖法

不要嘮叨不休或一味責備、訓斥,要采取“以情感人”,用尊重、理解、關懷和鼓勵的態度對待孩子,使孩子懂得是非的界限,消除心理逆向的防線。

(3)疏導法

對孩子的小脾氣、倔強,不要一味地認為是無理和固執,要從事情的緣由、細節中,尋找積極因素、途徑和方法,給孩子反思創造良好的氣氛條件。

(4)心理保健法

要從精神狀態分析入手,了解孩子的心態和逆向心理承受力;使孩子明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差距的必要性,幫助他們增強自我控製力,自覺消除對立情緒。

(5)目標激勵法

對孩子在學習、遊戲、小實驗等方麵的探索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挫折和失敗,不要全盤否定或妄加批評,要熱情地給予諒解、指導,使孩子意識到成功的歡樂,振奮精神,更好地成長。

對於孩子貪玩的逆反心理就要逆向治理,開始時不妨順從他,或者分散他的注意力,製造一種寬鬆的氛圍,讓孩子在有意無意中自動消除自己的逆反心理,改變貪玩的習慣,走上正確的軌道。

7.幫因厭學而貪玩的孩子克服學習上的瓶頸

貪玩的孩子因為學習主動性較差,往往產生學習困難,出現學習上的瓶頸。貪玩的孩子有時也想學好,但是因為學習中的困難過多、學習基礎差等原因,長時間無法取得進步,最終產生了學習逆反的心理障礙。有的家長提出疑問:這些孩子為什麼會學習困難?困難在何處?怎樣克服學習上的這些瓶頸?

孩子們並不是天生就學習困難的,他們產生學習困難總是有一定原因的。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學校加強了對教育設施、教學內容及考試製度等方麵的管理,學校的舉措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再加上家長望子成龍而設的“家庭功課”,讓孩子本來輕鬆的假期,反而比上學還要緊張,這些壓力都會造成孩子的學習逆反心理的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