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矯正孩子的厭學情緒(1 / 3)

貪玩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要改變貪玩的孩子,必須幫助孩子克服厭學。厭學與善學樂學相生相克,厭學無疑會扼殺或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與欲望,束縛和困擾孩子美好的心靈,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事實上,孩子從呱呱落地開始,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探求欲望,學習其實是孩子的一種本能衝動。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是有其原因的,這些原因,既包括來自父母家教的因素,又有孩子自身的因素,更有其他的社會因素。父母要找出孩子厭學的症結所在,對症下藥,把孩子貪玩的精力轉移到學習上,引導孩子遠離厭學的困境,克服學習上的逆反心理。

1.厭學,孩子走上貪玩之途的最大誘因

有個孩子叫宋佳,老師與家長對他的共同評價是:這孩子什麼都行,就是學習成績不行;這孩子什麼都不怕,就是怕上學、怕上課、怕看書、怕做作業。

此類對學習的厭惡情緒,心理學上稱之為“厭學”。

孩子一旦厭惡學習,那麼要想讓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便成為一句空話,他們會采用各種方法逃避學習,逃避家長的監督,逃避老師的督促,視學習和學校如洪水猛獸。這樣即使你不斷地命令他學習,他都不過是應付了事,更別指望他主動地去求知了。所以,厭學情緒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克星”,也是造成孩子貪玩的主要原因。對於孩子的厭學情緒,家長應下大力氣幫助其克服。

厭學有輕重之分:偶然的對某項作業、對某門學科或者對某位老師、某個學校產生不滿,這是較輕微的厭學;經常性地對某項作業、某門學科或者對某位老師、某個學校產生厭煩,有時伴有一些如頭痛之類的不舒服的生理反應,這是中度的厭學;習慣性地對某項作業、某門學科或者對某位老師、某個學校產生厭惡,經常伴有頭痛、嘔吐等不良的生理反應,這是較嚴重的厭學。隻有中度的和較嚴重程度的厭學,心理學中才認為是心理問題。

為什麼會造成孩子厭學呢?

與厭學表現的多樣性一樣,造成厭學心理與行為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

(1)學校教育的因素

學校中沒有良好的學習風氣;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學生的考試屢屢受挫;教師單調枯燥的教學方法;教師不當的教育措施和管理手段;不和諧的師生關係,等等。其中,學業負擔過重以及不和諧的師生關係是造成孩子厭學的比較突出的因素。

(2)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家庭結構的破損、解體;家庭教育方式的嚴厲;家庭對孩子過高的期望與孩子實際能力之間的過大差距,等等。其中,教育方式的嚴厲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往往容易使孩子滋生厭學情緒。

(3)交往友伴的因素

經常交往的友伴的不良影響。如果幾個孩子都有厭學情緒,就可能形成一個厭學的小群體。這種小群體給孩子的負作用是非常大的。

(4)孩子自身的因素

原有的知識基礎不牢;一度生病,因而學習掉隊;學習習慣不好;性格缺陷,過於脆弱,受挫能力差,等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厭學。

對待孩子的厭學情緒,要仔細地分析。

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友伴因素、自身因素,有時是一種因素導致孩子厭學,更多的時候則是多種因素導致孩子厭學。

對待厭學的孩子,在仔細了解其厭學的原因之後,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改變孩子厭學情緒的方法很多,比較常用的是培養興趣,即“亮點誘導法”。

所謂亮點誘導,就是在肯定孩子優點、長處、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張揚其優點,發揮其長處,突出其優勢,肯定其特色,通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在能力,進而樹立搞好學習的信心,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充分肯定孩子的積極方麵,不要總是關注孩子的問題。

②引導孩子逐步了解學習的價值,特別是對現實生活的作用。

③讓孩子體驗到周圍的人,尤其是老師、家長、同學對他的信任和關心,體驗到生活在其中的溫暖和幸福。

④培養興趣,要求孩子一點一點進步,切忌操之過急,切忌經常拿孩子的短處與其他孩子的長處進行比較。

例如,宋佳因對學習的厭惡,導致學業的不良;學業不良的後果,強化了他對學習的厭惡,如此惡性循環,聰明伶俐的宋佳成了有名的“後進生”。

為了幫助宋佳克服厭學情緒,他的老師和父母互相配合,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宋佳在表演方麵有興趣,老師便請他在班級活動時進行技能表演;宋佳講故事生動形象,爸爸媽媽就經常在家裏舉辦“周末故事會”,不僅家人參加,還邀請鄰居小夥伴來聽;宋佳看動畫片“過目不忘”,爸爸就讓他做“編劇”,對看過的動畫片進行改編,寫下來,並且展示給來往客人看。漸漸地,宋佳喜歡讀故事書了,也喜歡寫文章了。這樣,他對搞好學習產生了信心,再也不那麼害怕學習了,厭學情緒逐漸得到了糾正。

學生厭學的原因是複雜的,追本溯源還在家長、老師的教育。如果在孩子的嬰、幼時期父母就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如果學生一入學老師就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果學生一出現心理波動,家長、老師都能及時發現,科學地引導,孩子厭學現象即使不會降為零,也不會成為令人擔憂的社會現象。

2.教孩子用良好的自我意識衝淡厭學情緒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我意識能使人正確認識自己,常常表現為積極、樂觀、自信;而自我意識較弱的人則常常表現得消極、自卑、怯懦。而後者往往正是一些厭學孩子的意識反映,可以說是心理不夠健康的一種狀態。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能夠變換孩子的貪玩為主動學習。

要幫助一個自我意識較弱的孩子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常常需要花很大的力氣。

前蘇聯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一班學生中挑出一個貪玩、最不招人喜歡的姑娘,要求她的同學們改變以往對她的看法,努力打心裏認定她是最優秀的姑娘,並爭先恐後向她獻殷勤,陪送她回家,目的是幫助她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結果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漸漸出現了奇跡:她變得愛學習並且討人喜歡了。她是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重新發現了自己,一掃過去的自卑猥瑣,增強了對自己的信心,使潛在的優點煥發出光彩來了。

有一個學生是個性格內向的男孩,入學成績在班內排20多名,而在初中則是個尖子生。入學後他覺得自己在班內的名次較差(實際上作為省重點高中,已屬於尖子生了),表現得十分消極、自卑、怯懦,一次單元測試成績不如意就逃避回家,幾天不來校上課,甚至想退學以致產生活著無意思的念頭。他的班主任老師教學經驗極為豐富,認為對於這樣的自我意識較差的學生不能采取強硬的手段,而應該千方百計溫暖他的心田,使他從消極、自卑中堅強起來。班主任老師對同學們講,當這位同學來校時,大家應用鼓勵的目光和語言激勵他,不允許有任何冷言冷語。對他的無故曠課,采取極為寬容的態度;每當開主題班會,盡可能讓他發言。老師的信任、同學的鼓勵使他慢慢從消極、自卑、怯懦中走出來,勇敢地麵對生活,學習成績也逐漸上升,高二上學期就躍入班內前6名。

自我意識是人在認識自身和環境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成年人往往在不經意中給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製造了許多障礙,如在孩子努力企圖表達意思時,不耐煩的家長往往打斷孩子蹩腳的表達或搶先代孩子說了;在批評孩子時常常使用“你真笨”,“我看你也不會有多大出息”之類的話;對孩子的創造和成績持不屑一顧、漫不經心的態度;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意願等。家長這些做法大多是他們習慣於以成人的目光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的幼稚,而未必是有意要傷害孩子。但這樣做的結果卻妨礙了孩子自我意識的確立,妨礙了孩子的成長。

對孩子來說,從幼年到青年,自我意識逐漸複雜起來,不僅包括對自己的感知,還包括對自己的情緒、意誌和自我意識等方麵的了解;不僅能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同時還有自愛、自尊、責任感和義務感。但是孩子的意誌力、自控能力還不完善,因此,他們的自我評價總是在對照別人中發現自己,在評價別人的道德行為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認識自己。

家長應該關心、信任和尊重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應嚴而有格,切忌用貶損性的語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少家長正是由於忽視了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或缺乏對孩子自我意識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導致了孩子貪玩而不愛學習。為此,教育專家認為,家長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應做到:

①提供一個溫馨且可依賴的環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和他是站在一起的。

②幫助孩子製訂出通過努力所能實現的目標。

③多與孩子談論將來,讓孩子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

④幫助孩子既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又學會以別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⑤孩子即使有十分微小的進步,也應給予鼓勵。

⑥對自我意識較弱的孩子,要多講他們的優點。

⑦對孩子的批評應該立足於幫助孩子尋求解決問題、糾正錯誤上。

⑧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引導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總之,良好的自我意識有助於孩子對生活的適應和心理、行為素質的良好發展,對改變孩子貪玩、糾正厭學情緒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3.用思考的魅力喚醒對學習冷漠孩子的心

要喚醒貪玩而厭學的孩子,把他們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改變過來,就要設法喚起他們的思考,並使思考和自豪感融合在一起。

有一些孩子,在學習中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孩子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

如果孩子正處於這種狀態,那麼就努力喚醒他那對學習無動於衷、態度冷淡的意識吧。

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改變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靠的途徑就是思考。隻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專家認為,要喚醒對學習無動於衷的孩子,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就是要使他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在智力活動中表現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從而產生自豪感。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亞裏斯多德曾經指出:思維是從驚奇開始的。

大家知道,孩子對於周圍世界裏以及日後從他本身裏所揭示出來的東西的強烈興趣,是他渴望知識、追求認識真理的誌向的源泉。譬如,孩子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這樣一條引人入勝的真理:太陽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隻有陽光才能使它蘇醒。這一真理在孩子的內心引起很大的激動。在孩子麵前,產生了各種猜測,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聯係和關係,雖然孩子還不理解這些聯係和關係的實質,但是很想去理解它。當孩子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個真理以後,他就借助它去解釋許多新的現象。

但是,孩子理解了的東西越多,也就會產生更多的不理解的東西,於是他就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對知識的追求就更加迫切。這種精神狀態,能使孩子的智慧對於一切必須識記的東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個人勤於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真理,他也就會以巨大的積極性和強烈的興趣去感知和識記。

為了創造孩子思維與記憶的和諧,一方麵需要培養孩子以創造性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另一方麵需要對孩子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

另外,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孩子也是很重要的,有許多貪玩的孩子很聰明、天賦很好,但隻有當他的手和指尖接觸到創造性勞動的時候,他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覺醒起來。教育經驗也表明:勞動在智育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人們從觀察中也可發現那些雙手靈巧的孩子,熱愛勞動的孩子,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當然這裏指的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首先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裏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藝。

事實更有力地證明,這裏麵有一種直接的聯係。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學習的技藝越高超,孩子就越聰明,他對事實、現象、因果聯係、規律性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現得越鮮明。

然而,現在有一些家長卻忽視勞動在孩子智慧發展和興趣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以及創造性的勞動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孩子學習興趣和智力的發展。這是一種家庭教育的失誤,應引起家長足夠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