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別讓孩子結往貪玩的朋友(1 / 3)

教育孩子交朋友,是家教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朋友在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至關重要。交樂學上進的朋友,孩子也會變得積極向上,同勉共進;交上貪玩的朋友,孩子也會變得貪玩厭學,最終使自己變得碌碌無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時常留心孩子與什麼樣的孩子交往,與哪些孩子相處,積極引導孩子的正常交往,幫助孩子解決一些交往中的矛盾與衝突,製止孩子濫交朋友,特別要幫助孩子掙脫“哥們義氣”的束縛、讓孩子多交益友,遠離損友。孩子與朋友的友誼是建立在興趣、愛好、性格、信念相同的基礎上,教孩子擇善而從之,避免結交不三不四的朋友。同時,父母應做孩子的榜樣,不結交那些不求上進,貪圖玩樂的朋友。

1.正確指導孩子與朋友正常交往

在鼓勵孩子結交朋友之時,父母會遇到一大難題,就是孩子結交終日隻愛遊玩,無心向學,或行為不檢,粗言穢語的朋友。對此,父母應該怎麼辦?

理論上,父母應具有民主的作風,容許孩子選擇自己的朋友。然而事實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憂慮是必然的。所以父母最好能認識孩子的每個朋友,例如為孩子舉行生日會,一同邀請他的朋友來,從中觀察其他小朋友的個性與表現。讓孩子交誌趣相投、愛學上進的朋友,避免孩子交貪玩的朋友。

人是群體的動物,無論在哪一個地區,都必須依附團體而生存,所以,被迫孤立於人群,實在是最痛苦的事。

孩子大約長到七八歲,最大的特征就是從個人生活轉移向團體生活發展,單獨遊戲或兩人並行的遊戲時間顯著減少。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判斷力已經增強,不會無條件地認同大人的權威。對他們來說,父母再也不是那麼值得信賴、那麼有魅力了;比較起來,新交的朋友,新踏入的社會,反而具有數倍的魅力和價值。於是孩子開始抗拒大人的保護,反而對外界的活動產生了強烈的憧憬。

他們希望在同伴之中建立地位,同時也害怕朋友的批評;他們會不斷地動腦筋,讓同伴知道自己的優點、好意,以及善於計策。這是孩子離開母體之後第一次嚐試脫離父母,也是培養獨立性的第一步。假如到這個年齡還是媽媽的“裙腳仔”的話,孩子在朋友之間便沒有地位,這是必然發生的事。這個時期孩子雖然需要“感情獨立”,但在背後,仍然很需要父母給予保護,以便獲得依賴。

在這個階段,父母可能會發覺孩子常常把朋友放在父母之前,甚至惹起彼此間的衝突,父母應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孩子已經不隻屬於父母,而同時也屬於另一個群體。

父母應提醒孩子,在結識到一些跟他個性不同的朋友時,要注意填補自己的個性不足。假如孩子膽小如鼠,便需要比他勇敢的朋友;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可以從成熟的友伴中得到益處;太沉迷於幻想中的孩子,就需要較平凡而沒有詩意的孩子的影響;侵略性的孩子可以在堅強而不是凶暴的玩伴影響下得到警惕,而自動改變起他的侵略性。我們的目的是刺激孩子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並懂得學習別人的優點。鼓勵孩子合群,還可幫助孩子克服其他成長中的問題。

孩子與朋友的友誼是建立在興趣、愛好、性格、信念相同的基礎上,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會得到鼓舞和力量,而一旦孩子被朋友不理解,被朋友誤解,他的誠心誠意換來委屈時,他們會產生不可名狀的苦惱,產生種種發展友誼中的心理障礙。這時,就需要家長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弄清原因,並引導孩子去正確對待出現的種種問題,把好朋友的不足與缺點與壞朋友區分開來。

2.培養孩子健康交往的心理素質

在孩子的交際過程中,父母給予幫助與指導是必要的,關注孩子的交往,培養孩子健康的交往心理,有助於孩子結交益友。父母應從以下兩個方麵著手。

(1)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製三種心理成分。自我意識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性結構中的自我調節係統。孩子的自我意識正處於成長時期,發展迅速,如何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並在與人的交往中控製自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我認識包括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一方麵,主體要分清我是誰,把自己從客體中區分出來,明確我與物、我與非我的關係;另一方麵,主體要評價自己怎麼樣,從而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個自我形象。這種認識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青少年正處於發展時期,身心內部存在各種矛盾,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和係統完善的評價標準,在社會比較中形成的自我認識常常會出現偏差,造成對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這種認識的偏差,進一步影響到自我體驗,容易導致驕傲自滿或自卑的心理體驗,導致在人際交往中失去對自己的控製,造成人際關係中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