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別讓孩子結往貪玩的朋友(3 / 3)

對於孩子濫交朋友,家長們應采取如下對策。

(1)父母有必要建議孩子選擇朋友

一個孩子需要有機會與個性不同的孩子交往,以彌補自己的不足。例如:孤僻的孩子需要較開朗的朋友;過分受到保護的孩子需要自主性較強的玩伴;膽怯的孩子需要和較勇敢或富於冒險精神的孩子在一起;幼稚的孩子能從與比較成熟的玩伴們的交往中得到益處;愛幻想的孩子需要更平凡一些的孩子影響;霸道的孩子可以由強壯而不好戰的玩伴來矯正。因此,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建議孩子和不同個性的朋友在一起相處,並鼓勵他們之間建立相互促進的關係。

(2)及時阻止孩子與不良朋友的交往

一旦發現孩子濫交朋友發展到可能對他的人生產生不良影響時,父母就必須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阻止他們的交往,使他們能更快地擺脫那些貪玩或品德不良的孩子。

(3)時時關注並考察孩子的交友情況

允許孩子選擇他的朋友,而家長又要負責保證他們的選擇有益於他們,這就需要采用細致核對和平衡的方法。

(4)讓孩子感到他的朋友在家中會受到歡迎

孩子和他的朋友在家中相處得越融洽,就越不可能去外麵尋求刺激。這就為孩子交友打下健康的基礎。

對10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對他朋友的直接指責,很可能導致孩子的反對;而間接的、巧妙的批評則要有效些。家長可以對他說:“這孩子常闖禍,你和他在一起可要注意!”

如果孩子繼續與那個不討人喜歡的朋友交往,家長可以製定一個嚴格的作息製度來限定他們,並告訴自己的孩子,這是自己規定的一個條款,希望他能嚴格遵守。

(5)了解孩子的需要

家長應及時發現可能使孩子誤入歧途的需要(刺激、冒險、名聲、感情歸屬),並安排適當的活動和家庭會議來滿足孩子的這些需要,以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良好關係。

當上述的這些方式都不能阻止孩子的行為時,家長就必須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隔離,如讓孩子到親戚家或讓孩子轉學,等等。嚴厲的懲罰之後,積極的教育措施要隨之跟上,而這一點已是眾多家長長期以來所疏忽的。

4.堅決防範孩子不良的社會交往

由於孩子涉世不深,作為家長有責任對孩子擇友進行積極的引導,要培養、扶持孩子正當的、健康的友誼和交往。至於孩子那些不良的社會交往,則必須堅決製止。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終止不良的社會交往呢?

(1)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

有一位家長,他發現孩子“軋上壞道”就把孩子捆來狠狠“整治”了一頓。懾於威勢,孩子當即認了錯,立了誓。可不久家長發現孩子依然與那些壞朋友來往,激怒之下更凶狠地打了孩子。孩子離家出走一個多星期。自此之後,孩子完全被那些壞朋友拉了過去,最後走上了犯罪道路。一般而言,孩子犯了錯誤,大多數是既悔恨又恐懼,這正是教育他們的時機。如果家長情不自禁地采用一些傷害感情的做法,不但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對立情緒,使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2)溝通感情,啟發教育

有一位家長得知孩子交了壞朋友後,經過一番認真準備,找孩子誠懇地長談了一次。他以自己年輕時的親身經曆,與孩子談了擇友不慎的危害性。他還主動地對自己不夠關心孩子擇友、缺乏必要指導而表示歉意。這次有情有理的談話,給孩子的心靈震動不小,他逐漸與壞朋友斷絕了交往,各方麵都有了進步。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有類似這位家長的經曆,但隻要像這位家長那樣耐心地做孩子的工作,尋找心靈共鳴點,就可能使孩子在對擇友的認識和理解上,與家長有相通的語言,感情上有類似的體驗。這種感情的相通,對孩子自覺改正錯誤就是一種積極動力。

(3)主動與老師聯係

實踐證明,光靠家長單槍匹馬地去闖,並不一定奏效。使家庭與學校統一起來,形成教育“合力”,才是有效之路。有些事必須相互配合才能辦好,如為了給孩子創設認識錯誤的氛圍,我們還可以做兩件事情:設法切斷他同外界誘因(即那些不良交往)的聯係;設法讓孩子與那些積極向上的同齡人接近、交往。這樣既滿足孩子擇友需要,又可以使孩子增強是非的比較與判斷能力,從而最後自覺地斷絕那些不良的社會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