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首先要教孩子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以周圍先進人物為榜樣,發現自己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其次,要學會積極評價自己。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總會有各種不足,特別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麵有缺陷的學生,他們常常會對自己不滿意。如果這種不滿意變成對自己的否定,甚至自暴自棄,就會造成心理障礙。
(2)教孩子運用科學的心理訓練方法
孩子人際關係中的心理障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成因是多方麵的。要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就必須在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實踐中,運用科學的心理訓練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訓練。下麵是心理訓練要注意的幾個方麵:
①優化性格,糾正孤僻心理。
性格是影響人際關係的內部因素,許多社交心理障礙都與性格有關,孤僻心理尤其突出。孤僻者在性格上一般內向、固執、喜歡獨處,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我行我素。優化性格是改變孤僻心理的關鍵。優化性格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其中最具實踐意義的是多參加正當、良好的交往活動,在活動中逐步培養自己開朗的性格,敢於和善於與別人交往,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要培養與他人交朋友的願望,要樹立扔掉孤僻心理的信心。這樣每一個人都會給予你熱情的幫助,每次交往都會有所收獲,逐步發展良好的性格,成為善於和樂於交往的人。
②樹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孩子的自信心是其成功和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但孩子的自信心還十分脆弱,特別需要給予及時的保護和經常性的培養。培養學生自信心,特別是有自卑心理學生的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是創造一定的條件,讓他們多感受成功的體驗,多給以鼓勵,盡可能避免人為的各種失敗刺激,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從而樹立信心。
③穩定情緒,克服交往中的衝動。
穩定情緒對有交往心理障礙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凡有交往心理障礙的孩子,遇事往往性急心慌,不能理智地控製自己的衝動,使心理上處於某種應激狀態。這就需要學會使自己的心理情緒穩定下來,做到冷靜、從容不迫、較為得體地處理所麵對的人際交往場合,而不至於由於性急心慌而失態。為緩和社會交往中的緊張心理,青少年還應學會控製自己,特別是在大的社交場合,應時時提醒自己要鎮靜,把周圍的一切都忘掉,把他人當作與自己熟悉而又地位平等的人去對待,逐步養成在交往中的穩定情緒狀態。
(3)發展健康有益的社交活動
孩子的社交心理障礙,一般情況會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漸減少或者消失。健康的交往心理是在正常有益的社交活動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集體活動、集體生活對孩子的交往心理具有重大影響。集體活動有利於廣交朋友、互通信息、溝通感情、開闊視野、擴大生活範圍、增進人際間的相互了解,能有效地打破封閉型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麵,集體活動對於青少年獲得社交技巧,提高對社交方麵的心理適應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同時,集體活動對愉悅身心、豐富精神生活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3.引導孩子多交益友,遠離損友
剛上初中二年級的小剛,近來交了幾個同學朋友,常把他們帶到家裏玩。小剛的母親對他的那幾個朋友很煩,因為那幾個男孩子讓她看不順眼,他們缺乏教養,吵吵鬧鬧,口吐穢言,有一次她還發現他們竟在她家裏抽煙!母親訓斥了小剛幾次,小剛雖然不再領朋友到家裏了,卻又常常出去找他們玩。小剛的母親很擔憂,怕小剛跟別人學壞。
一般來說,大多數父母是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朋友的,但更希望的是孩子能交上一些學習好、有上進心和誠實的朋友。
孩子都有一些朋友,有些是良友,另一些則不怎麼樣。孩子並不懼怕與父母不讚許的孩子來往。孩子經常帶回一些叫父母討厭的朋友,如欺軟怕硬的孩子,愛吹牛的孩子,或者難以容忍的流鼻涕、愛哭的孩子。一般說來,孩子的道德感主要在一兩歲時形成,這時候,壞夥伴的影響也不能改變孩子已形成的性格,他們基本上已能分清誠實與虛偽,會選擇自己的朋友,但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一定時間內,孩子受頑皮的男孩或輕浮的女孩的影響(也許正是由於他們性格上的不同,才把他們吸引在一起),有時會幼稚地自吹自擂;有時候,他們還會把某些不正派的行為,認為是富有個性的表現,他們會試著模仿不同類型的生活方式,但卻不一定改變他的性格和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