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正確引導貪玩的孩子不再逃學(1 / 3)

孩子逃學是父母們最為頭疼的事。有些孩子一到上學時間就哭哭鬧鬧;有些孩子用頭痛、肚子痛充當理由;有的孩子即使在父母的逼迫下到了學校也會借故離開,逃避上學。除了監視、強迫之外,大多數父母似乎無計可施。專家通過調查分析指出,“學校恐怖症”已成為一些孩子嚴重的心理障礙,這種現象的產生既有學校方麵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麵的原因。家教失誤會導致孩子的心理焦慮,不願上學或逃學。父母應正確看待孩子的逃學,檢討自己的家教方法,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與學習情況,了解孩子的興趣與能力,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責罵與逼迫。發現孩子逃學,切忌一怒衝天,感情用事,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要冷靜地想一想是哪方麵的問題,找出原因,方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改變逃學的壞習慣。

1.以辯證的目光看待孩子的逃學現象

許多家長隻關心孩子的成績,很少關心過學校裏有多少孩子曾經逃過學。如果家長細心地觀察會發現,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逃學人數也在不斷地上升。多數逃學孩子認為,自己就學的學校並不適合自己。有的認為學習壓力過重,有的認為學校教學速度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家長們應該了解到,當責任不全在孩子時,他們易於克服厭學情緒。

小明從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開始逃學,到他上初一時,他自己也不知道曾經逃過多少次學。他之所以逃學是因為害怕老師。初一的小明每天一早準時背上書包離開家,中午放學時回家,他整整一上午都在學校外閑逛。他對家長說,讓他老老實實地坐在教室他很難受,他想一個人無拘無束地呆著。

孩子們逃學的原因是研究孩子心理的專家們的中心話題,現在的在校生一半有過逃學的經曆。心理學家們並不僅僅討論怎樣治理孩子逃學,他們主要是分析孩子逃學的原因。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時是用逃學來告訴家長,自己需要和朋友交往。有時則是因為受到了老師的冷落。”孩子逃學主要是從遲到和早退開始的。孩子們為了有些自由的時間,就晚來早走。

這就要求各位家長和孩子的老師緊密配合,家長們應該認識到孩子之所以長期逃學,就是因為家長和老師聯係不夠。

個別孩子的逃學現象則是家長一手造成的。現在獨生子女很多,家長隻要聽到孩子說身體不舒服馬上就給孩子寫請假條,而沒有仔細看看,孩子是病了還是有別的原因。青少年問題心理學家們說,家長一味對孩子進行施壓根本不能解決逃學問題。家長不管怎麼說“你一天到晚在學校外閑逛,長大以後你將沒有任何出路”之類的大道理也沒有用,因為家長所說的道理對孩子們還是那麼的遙遠。家長應該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2.針對孩子逃學,父母應采取的對策

造成孩子逃學的原因很多,父母一味地責罵隻會適得其反,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及早矯治,與老師積極配合,穩定孩子的心。

導致孩子逃學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種:一是學業上發生困難,對學習不感興趣;二是因為貪玩,覺得上課沒有玩那麼有趣;三是由於家庭或學校管教過於嚴格,使孩子失去了到校上課的積極性;四是受到壞人教唆,因為有些流氓或教唆犯。

那麼,父母應采取怎樣的對策呢?

(1)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既然孩子的逃學緣於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和教師就應於孩子一入學,就幫助他們把學習搞上去;如果孩子中途出現成績不好,應注意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讓孩子迎頭趕上。隻要對學習有興趣,逃學現象一般就不會出現。

(2)及早發現,早期矯治

孩子在逃學之前,總有跡象,或裝病,或不願意談論學校。這時,作為家長就應警惕,隻要發現及時,方法得當,逃學就可避免。

孩子剛逃學時,內心是很痛苦的,不時為負罪感所困擾。這時,如果得以發現(一般容易發現,隻要一檢查作業,隻要一觀察回家時的表情,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及時教育開導,與老師聯係,持真誠歡迎態度,孩子是會懸崖勒馬,重返學校的。

(3)亡羊補牢,請老師協助

如果孩子逃學是出自對學校的恐懼,特別是對老師的恐懼,家長就應積極地與老師溝通,請老師多關注孩子,讓老師在感情上接納孩子。如果老師能以歡迎的態度,接納孩子返校,就會消除孩子的恐懼和心理壓力,從而使他們重新坐下來安心學習。

3.解除孩子心靈上的“學校恐怖症”

近些年,由於我們在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問題,使得學生出現了很多不該出現的“症狀”:

1993年4月,沈陽飛機製造公司一所中學6名女生因受老師一點批評,又怕家長責備,集體出走上大連下廣州。

1993年5月,沈陽某中學一名初二學生因不遵守課堂紀律被老師批評後從二樓窗戶跳下摔成重傷。

報載:

一位初一學生每到考試前,就會產生“末日來臨”的感覺,即使到了考場,也會突然腹痛得死去活來。奇怪的是,隻要一脫離學校的環境,就到處奔跑、看電影、打電子遊戲,前後判若兩人。一個12歲的孩子怎麼會裝“病”裝得如此逼真?

另一些孩子身上也有類似的問題發生:

一位擔任中隊長的小學生,平時事事以身作則,學習成績優秀。出於器重,老師對她的要求比較嚴格,因此她也就更加努力,不允許自己有半點差錯,每天一次又一次驗證作業、檢查書包、反複練習明天的中隊長講話……漸漸地,她得了一種怪病,早上出門前一會想大便,一會想小便,可是去醫院檢查卻沒發現任何胃腸疾病。另一位重點中學的學生因為一次考試失敗而噩夢不斷,見到老師就渾身發抖,這些孩子到底為什麼如此恐懼學校和考試?專家指出,這些孩子是患上一種名為“學校恐怖症”的心理疾病。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在全國22個城市的數萬名4—16歲少年兒童中,被診斷為輕度學校恐怖症患者占千分之一,此類患者的共同表現是害怕學校和考試,尤其害怕在學校當眾出醜,其程度遠超過一般學生臨考時的緊張心情。

專家提醒:學校恐怖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若不及時加以糾正,會嚴重影響學習;一些得不到理解、內心痛苦不堪的孩子甚至會采取離家出走或自殺的手段來逃避現實。對已經患上學校恐怖症的或有類似跡象的孩子,首先要勸告他們處事不要過分謹慎,讓他們了解學生的任務是學知識,有些不足之處是正常現象,同時應請心理醫生進行谘詢和治療。

我們的一些老師更多地接受了傳統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卻忽視了現代社會中人的自我意識的張揚,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征。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教育)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培養社會合格的成員,國家合格的公民。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能考高分,但有不少人卻存在心理障礙和人格偏離,這樣的人本身就是受害者,又是“社會隱患”,又如何能指望他們繼承和發展我們的事業呢?果真如此,我們的教育可就“功不抵過”了,事實上,單純以考試成績——升學率代替基礎教育的目標是傳統教育體係中破壞性和毀滅性最大的一個方麵。我們應該讓全體學生都能有符合實際情況的最大發展,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4.尋求對策:促使孩子“愛上學校”

一般來說,不愛上學的原因有許多。這些原因既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

在家裏嬌生慣養、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平日在家裏要怎樣就怎樣,是家庭的中心人物。但到了學校,情況完全不同了。孩子會感到越來越強烈的、難以忍受的緊張、不安、心理不平衡,這種緊張和不安使孩子不能把學校看做快樂的地方,這是孩子逃學的原因之一。

孩子不愛上學有時還與同學不理睬自己、受同學欺負等原因有關,這種情況在那些入學前不懂得和同伴交往的孩子中特別容易發生。這種孩子往往不懂遊戲、交往的規則,在遊戲中好任性、好哭、好粗野無理,因此很難為同學們所接受。不被同學接受必然會產生焦慮感,而逃出校園正是消除焦慮感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