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了這樣的心理包袱,他們經常尋找不去上學的理由,比如撒謊說肚子痛。當這種情緒膨脹到極端的時候,他們幹脆不計任何後果——逃學。怎樣才能糾正孩子逃學的壞習慣呢?教育專家經過長期探索,總結出下麵幾條意見:
(1)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逃學
隻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些是父母的原因,父母自己則要加以反省與改正。比如,孩子犯點小錯誤或是考試成績不太理想,便不問緣由地指責或打罵孩子,還時常用一些帶有恐嚇意味的語句來嚇唬孩子,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了很大壓力,讓孩子對上學產生了一種恐懼感。而一些性格孤僻、逆反心理較重的孩子往往便因此而導致不願上學。
(2)教孩子自強、自立,融入到夥伴和集體中
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其多與同年齡的夥伴接觸,從而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鼓勵孩子走出家門與小夥伴一起玩耍,而對到自己家裏來玩的小夥伴也應表示歡迎。
(3)和老師一起解除孩子的心理壓力
家長在對待那些對學校產生了恐懼心理的孩子,應該盡快地想辦法讓其返回到學校中。即便是孩子哭鬧、撒嬌、耍賴,也絕不能妥協。與此同時,家長還應與老師多一些溝通,讓老師也能從側麵給孩子以關愛,使他(她)感到溫暖。在對待孩子的學習方麵,不應施加太大的壓力。家長不要忽略孩子的任何一個進步,即便是孩子隻取得了一點兒微不足道的成績,也應給予表揚,使其樹立自信心。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和小毛病時,要盡量用溫和的語氣,使之容易接受,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4)給孩子一個陽光雨露充足的成長環境
大多數家長都能夠意識到:最能教育孩子的地方就是家庭,而溫馨、和睦的家庭對孩子的幫助是最大的。這一點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完整的家庭很明顯是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的。因此,對於那些離異的家庭來說,不論孩子歸父親還是母親撫養,父母雙方都應給予孩子關愛和照顧,用愛心來撫慰他們幼小的受傷的心。而正在鬧離婚的父母,應該冷靜下來,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問題,切不可斷然地做出決定,置孩子的人生於不顧,最終毀了孩子光明的前途。
7.先易後難,逐步培養貪玩孩子的學習自信
改變孩子的貪玩需要家長運用適當的方法。針對原因,對症下藥,先讓孩子做好他能做到的事,使他看到希望,對增強其自信有奇效。
家庭教育中,有許多家長說孩子貪玩是最令人頭疼的。貪玩的孩子曠課、逃學、厭倦學習,盡管家長苦口婆心地說服,但效果甚微。家長不妨找出一些原因來對症下藥,如孩子學習較差,失敗感強,缺乏信心等,家長可以通過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孩子,使他們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類似的方法還有很多:
(1)從孩子喜歡的科目開始學習,逐步攻克其餘科目
放暑假的時候,家長督促孩子做作業總是要讓孩子先做比較難的,把自己會做的、簡單的問題放在後麵做。可是這樣一開始就給孩子一種挫敗感,那麼孩子又怎麼會喜歡學習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開始的幾天,隻讓孩子做他擅長而且喜歡的科目。最初的成就感,會減少孩子對於接下來要學習比較困難的,而且自己又不喜歡的科目的抵觸情緒。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許多經驗表明,一開始進行得比較愉快,那麼後麵也會很順利。反之,如果最初受到阻礙,之後要想走上正軌就要大費周折。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2)集中精力學習一門,讓孩子體會到得滿分的喜悅
人們都有同樣的心理,一種體驗帶來的心情會感染到以後做事的情緒,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泛化”。孩子如果有一門擅長的科目,那麼這種自信心也會“泛化”到其他科目上。可見,成功的體驗對於治療孩子的厭學症是很有幫助的。
因此,在一段時間裏丟開其他科目,隻集中精力主攻一門,一定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如果孩子在這一門功課上取得進步,得了高分的話,那麼孩子的喜悅心情一定會波及到其他科目上,因此,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就提高了。這樣就可以通過突破一點來影響全局。
而且,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明白,“我在這門課上用功就取得了這樣的成績,那麼如果我在其他科目上也這樣用功的話,一定也會有進步的。”能夠讓孩子自己想通這個道理,是這個辦法最大的優點。
(3)讓孩子三天不看動畫片,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無論做什麼,要堅持三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要堅持三天,好像誰都能做到。所以,找一些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比如漫畫,讓他三天都不碰。隻要能夠堅持下來三天,就要鼓勵他,“看看,隻要努力就能做得到呀。”這樣孩子就會漸漸地建立起自信心。而這種自信也會影響到學習,成為他們喜歡學習的一個開端。
8.運用“三分鍾訓練”鍛煉貪玩孩子的耐性
對於貪玩而缺乏耐性的孩子,不停地責罵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需要運用一種循序漸進的耐性訓練法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皮奈特整天隻愛看電視或玩遊戲機,對書本絲毫不感興趣。每當他父親拿出故事書來講故事給他聽時,常常聽不到一分鍾,他就站起來去玩別的了。父母絞盡腦汁,也提不起他對書的興趣。
一天,皮奈特的父親拿著一個沙漏對他說:“這是一個古時候的鍾。你看到上麵的沙子一直往下漏,就代表時間正一分一秒的過去,等到沙子全漏到下麵時,就表示時間已過了三分鍾了!”
“真的?給我玩玩啊!”
“嘻,我們就以這個沙漏為計時器,我們一起看故事書,每次隻以三分鍾為限,即是這個沙漏的沙子從上麵漏到下麵的時間,好嗎?”
“好的!一言為定!”
皮奈特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隻是每當翻到故事書的第三頁時,他便霍地站起來說道:“三分鍾了,上麵的沙全落到下麵了。”然後又去玩他的玩具車了。
皮奈特的父親當然知道他根本沒有留意看書,雙眼隻是一直盯著那個沙漏。他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決定翌日再來一次。
經過幾次的“三分鍾念書”,皮奈特的視線漸漸由沙漏移到故事書上,雖然他們父子當初隻約定“每次隻念三分鍾”,但往往故事說到最緊張的時候,時間便到了。皮奈特聽得入神,央求父親繼續講下去,但父親堅持“三分鍾”的約定,不肯再繼續講。為了早點知道故事的發展,皮奈特竟主動閱讀了。
皮奈特父親采用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耐性訓練法,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孩子缺乏耐性,尤其是年齡小點兒的孩子,他們對事物的有效注意力就隻有3~5分鍾。因此,父母教導孩子時,若時間過長,孩子會感到不耐煩,父母的一番苦心也將付諸流水。據心理學家提出的建議:三分鍾的訓導最為有效。父母應在短時間內簡明扼要地教導孩子或傳授知識給他。這種方法對感覺敏銳的孩子來說,尤其有效。在這三分鍾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提起他的興趣,讓他逐漸忘掉其他事;三分鍾一到,無論他的反應怎樣,都堅決打住。這樣,沒多少興趣的孩子不會煩,還覺得父母守信;已經提起興趣的孩子會覺得意猶未盡,他會想方設法探尋結果。
聰明的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個性,找出最理想的溝通方式,隻要使用的方法恰當,即使隻是三分鍾的相處時間,也能收到莫大的效果。此外,選擇適當的時機也非常重要,在孩子精神輕鬆、心情愉快時和他聊天(吃晚飯或為他洗澡時),在這融洽的氣氛下,了解孩子脾氣的父母及時提出自己的要求,他們一般都很樂意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