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積極輔導貪玩的孩子認真做作業(1 / 3)

貪玩的孩子很難積極主動地學習,自覺性較差,大多需要強製或強迫。為改變這一狀況,作為父母,首先要積極輔導孩子做好作業,引導孩子學習的興趣,把精力慢慢轉移到學習上。家庭作業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要,因為它能拓寬孩子的知識麵,能鞏固所學新知識,並使其強化、深化、活化。做作業還有利於增強孩子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如寫作技能、計算技能等。與此同時,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也是孩子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它不僅需要孩子有意誌力,還需要有學習的自信心。家庭作業一般都是基礎題,是圍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而設計的,有的是針對孩子學習容易含糊和容易忽視的內容而設計的。因此,做好家庭作業對孩子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家長應該以正確的策略輔導貪玩的孩子完成家庭作業,使家庭作業真正發揮其作用。同時,應當積極地為孩子創造一個比較安靜的學習氛圍,使孩子不分心,不浮躁,專心致誌地完成家庭作業。

1.孩子做作業,家長應當做什麼

輔導孩子做作業,關鍵在於教會孩子思考和解題的方法。父母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一定要有耐心,要善於運用引導和啟發的方法。當孩子作業做錯了時,決不能大聲訓斥,如“快點寫,笨蛋,真是一個榆木腦袋,我都給你講幾遍了,你怎麼還寫不出來!重寫。”這樣的斥責不僅不能促使孩子做好作業,反而會讓孩子頭腦越來越緊張,越混亂。

年級低些的孩子作業少,幾乎都能在學校寫完,沒有什麼作業要到家寫。但隨著年級的升高,作業會相應增多,在家做作業就是經常的事了。此時,如果家中事情多,不斷地人來客往,就會讓孩子做作業分心,可能還會放下作業去玩,以至於完不成作業;有些孩子經常心理不平衡:為什麼大人想玩就玩,而自己卻要受到諸多的管製;嚴重的可能會因此而厭學。

家長要想讓孩子一個人仔細地完成作業,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家中如果有訪客,家長要事先通知孩子,以便讓他盡快完成作業。

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盡量不要開展娛樂活動,特別是玩麻將、唱歌等。

家裏要有學習氣氛,如果家長本身就不求上進,家長的“身教”與對孩子的“言教”不相同,這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最好也學些東西,當孩子看到勞累了一天的家長還在學習,他在做作業時也會受到好的影響,這種家長的行為有利於教育孩子。

2.給孩子一個安心做作業的環境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踏實、專心,最忌諱浮躁、精力不集中。一個孩子在家裏學習的時候,必須“入靜”、“入境”,即做到目的明確、思想集中、踏實自信、心態良好。

做作業需要專心致誌、進入狀態。而要孩子專心致誌、進入狀態,則必須為他們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對貪玩的孩子更應如此:家長應千方百計讓家裏的環境適合孩子學習,盡量做到:

(1)給孩子學習預備固定的桌椅

桌椅的位置不能亂動。學習最忌諱“打遊擊”,一會兒在這寫作業,一會兒又跑到別處去。桌椅固定,孩子容易形成專心學習的心理定勢,一進入這個環境,腦子就進入學習狀態。

(2)房間布置要適合孩子學習

房間的布置適當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比如有的孩子特別好動,房間就應減少大紅大綠花色斑駁的東西,以免助長不穩定的情緒。有的孩子過於內向、沉悶,房間的布置反而需要熱烈、活潑一些。最好有一條孩子自己選擇的學習格言或警句。

(3)在孩子學習時保持安靜

孩子學習時,家人盡量保持安靜,電視、收音機最好不開,如果在不同的房間,應把門關好,聲音調小。說話不應大聲,尤其不要吵架。

孩子隻有獨立完成作業才會對學習有益,孩子在做作業時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但經過一番鍛煉以後,孩子最終會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家長不“看”不是說孩子做作業家長不管,而是要在旁邊仔細地觀察,如果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要馬上糾正,如坐姿、握筆方法等,而不是作業要怎樣完成。

(4)家裏人最好有共同學習的時間

條件允許,每天晚上幾點到幾點,全家人都同時學習,有的讀書,有的看報刊,有的寫東西。這樣的家庭氣氛最能促進孩子專心學習了。

家長還應努力創造適合孩子學習的心理氣氛,這主要是人際環境問題。家庭關係如果不和諧,矛盾重重,甚至吵吵鬧鬧,就會對孩子造成一種心理幹擾,以及情緒上的壓力,這樣,孩子會產生焦慮、恐懼、厭煩等心態,無法安心學習。

3.創造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條件

孩子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提高和擴展所學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都應該引導和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作業,這樣可以鍛煉他們多方麵的學習品質。

有的貪玩的孩子雖然心裏清楚作業一定要做,卻不想自己動腦筋,總愛問家長、老師或同學,甚至抄襲他人的作業。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因為作業不獨立完成,就難以發現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容易養成依賴心理和投機取巧的壞毛病。當必須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時,就會不知從何下手而導致失敗。

在指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方麵,不少家長存在一定的誤區。

許多家長檢查完孩子作業,發現錯處以後,就立即說出答案讓孩子改正。如果這樣,孩子就隻管做作業,而不問對錯,反正有爸爸媽媽為我“把關”。長期下去,孩子也就失去了自我判斷作業正誤的能力,導致喪失學習自信心。一位名叫凱莉的美國母親,就很懂得如何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凱莉經常檢查孩子的作業,但從不告訴孩子,而是要求孩子每次做完作業後自己檢查。那年冬天,孩子正讀小學四年級。

一天深夜,凱莉結束工作後,像往常一樣打開孩子的作業本,發現老師在一道題上打了個叉,寫有“重做”兩個字。凱莉向後看,這道題重做了。可重做的結果和原來一樣,再檢查運算過程,兩次一樣,是對的。為什麼老師又打叉讓他重做呢?找到課本一對,發現原來是抄錯題了。

當時天氣很冷,可凱莉還是立即把孩子從被窩裏叫了起來。但沒有說題抄錯了,隻說讓他檢查。

孩子查了一遍,說:“沒錯。”

“沒錯?那老師怎麼讓你重做呢?”

孩子認真檢查了重做的那道題,然後用奇怪詫異的眼光看著凱莉:“沒錯嘛!”

“老師批錯了?”凱莉平靜地說,“再好好想想。”

孩子裹著棉衣兩眼瞪著紅叉叉,足足愣了二十分鍾。這時,他猛然想起了什麼,急忙打開課本,才知道抄錯題了。於是,孩子馬上更正過來,凱莉這才表揚了他。

這不是簡單的對抄錯題的改正,而是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培養自我判斷能力、提高自信心的一次鍛煉。

從長遠來看,家長幫助孩子完成了家庭作業,對孩子沒有什麼好處。大量事實表明,即使孩子單獨做的作業不是很好,得分也不高,但孩子的研究能力卻得到了培養和鍛煉。這對差生來說更可以補其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