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對於自我控製力比較差的孩子,父母可請求同學與老師協助管理,通過綜合性的多方麵的監督和控製逐漸使孩子消除“網癮”。
其三,幫助孩子增加人際交往,培養多方麵的興趣也是避免孩子上網成癮的一個重要的辦法。人際間交往的增多和擴大興趣範圍可以減少孩子對網絡的依賴,避免產生不上網就沒有事做的感覺。
其四,教育孩子,讓他自覺意識到長時間上網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危害,從而提高自我控製意識。醫學專家經過觀察證明:長期進行電腦操作易使眼睛疲勞而並發“電腦眼病綜合症”,表現為視覺模糊、視力下降、眼睛幹澀、發癢、灼熱、疼痛和畏光等。為防止這種眼病發生,使用電腦一小時左右,即應休息一會兒。而且長時間上網會傷害腕關節、頸椎和腰椎,影響消化功能,因此控製上網時間是很有必要的。所有這些,家長都應讓孩子有所了解和認識。
6.疏導勝於防堵:正確地化解孩子的網絡情結
一旦孩子上網成癮,父母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偏上網給你看!”父母應當在尊重孩子獨立性的前提下,以民主的方式,循循善誘,使孩子遠離網絡。
一位母親向心理醫生訴說了這樣一件事:
我女兒叫方琴,今年16歲,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現在在市裏教育質量最好的重點中學讀高一。由於丈夫長年出差在外,我與女兒互相支撐,親密無間。這十幾年來,養育女兒雖然千辛萬苦,但我覺得,隻要女兒健康、快樂、向上,我心裏便充滿著幸福和滿足。女兒也一如我的願望,既懂事、聽話,學習成績也很優秀。我的同事和朋友也都很喜歡她,並稱讚她是一個好孩子。
可是,上了高中以後,女兒發生的變化讓我感到發愁。今年暑假,她喜歡上了上網,就常去家裏附近的網吧。我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去網吧,怕她瀏覽不健康的東西,就買了一台電腦,讓她在家上網。女兒也很高興,就開始在家上網,我也放下了心來。
開始時,她能夠做完家庭作業再上網。可是後來,她一吃完晚飯就打開電腦,我預感不太對勁兒,就提醒她先做作業,再上網。起初她還能聽我幾次,後來就根本不聽我的。我怕耽誤學習,就和她約法三章,除了周六、日外,平時不許上網。我見她滿口答應,就放心了。可是,有一次半夜醒來,發現女兒又在上網。我才意識到,她表麵上聽從我的話,可等到我睡了以後,又偷偷地起床上網了。我很生氣,就批評了她。
女兒不但沒有接受批評,反而說我跟不上時代,不懂得上網的樂趣,而且說自己年紀不小了,讓我別管得太多。
我想,對她來說,高中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不好好學習的話,就可能上不了大學。於是,就把電腦的電源線藏了起來。女兒當然很不高興,說我限製她的自由。我對她說我這樣做都是為她好,希望她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自此,她開始不理我,放學回家進門打個招呼都難開口,問她個什麼,也僅以“是”或“不是”作答,吃完晚飯就回自己的臥室,並把門緊緊地關起來。
我滿以為把電源線藏起來,就可以讓她安心學習。可等我晚上睡覺以後,她竟然偷偷地溜出家門,去了網吧。我被她蒙在鼓裏,老師說她上課經常打瞌睡,我才發現了這一點。為了防備她晚上出去上網,睡前我就把門反鎖起來。女兒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為達到上網的目的,她白天開始逃課,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事。我見孩子上網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怕她上癮什麼的,一方麵讓老師嚴格管教,同時自己一有空就去學校看看,而且在中午和晚上放學時盡量抽時間去接她回家。見我這樣做,女兒要麼不理睬我,要麼對我發脾氣。我並沒有批評她,而是盡量安慰她。
可她並沒有改變,仍然想盡一切辦法去上網,如趁我上班忙,沒時間接她的時候,或者謊稱身體不舒服不去上課而去上網。我想這樣下去,遲早是會出事的。因此,從前天起,我就請了假,跟著她去學校,放學後把她接回來,希望能讓她不去接觸電腦。當天晚上一回到家,女兒就和我吵開了,大哭大鬧,還嚷著說我不尊重她的人格,限製她的自由。從昨天起,她就開始絕食。醫生,你說我該怎麼辦呢?
無疑,方琴的境況值得人們憂慮,值得人們沉思。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對待這類上網成癮的孩子呢?
教育專家經過廣泛考察,認為:
當子女進入中學後,許多父母都感到他們的性格變了——不像過去在小學時那樣聽話,變成了另一個人。他們的表現變得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天真和順從,自以為已經長大成人,要按自己的意誌行事,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獨立生活,竭力擺脫家長的管束,還往往自以為是。他們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人看待,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這種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是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
青少年渴望獨立的意識,必然在他們的日常言行中表現出來,如故意顯示自己的“本領”,或表現得像一個大人。當父母管教他的時候,往往嫌父母管教太嚴、太羅嗦,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也容易感到厭煩,並產生逆反心理,有時還會故意與家長或老師頂撞,攻擊責難父母。尤其當自己的要求遭到拒絕,或家長仍以對待兒童的方式對待他們而使其自尊心受傷害時,很容易引起他們言論和行為上的一種對抗心理。而兩代人的對抗,使得孩子在家不願講話,不願和家長待在一起,而願意與同齡人交往。
方琴的母親感到女兒上高中以後,就不再像過去那樣言聽計從,前後判若兩人,就是這種心理傾向的體現。
可是,方琴的母親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仍然采取過去的管教策略,即“孩子都應聽我的,不讓上網,就不能上”。為了不讓孩子上網,她的母親開始把電源線偷偷地藏起來,並在晚上把門反鎖,這足以使她不快。而當母親整天跟著她時,就更令方琴難以接受了。
母親的這種做法,不但沒有達到製止孩子上網的目的,反而逐漸導致了孩子嚴重的“逆反心理”——“你不讓在家上,我去網吧;你晚上把門鎖起來不讓出去,我就白天不上課。”躺在床上不吃飯——“絕食”是這種逆反心理的極端體現。
她母親可能會認為,自己處處關心孩子,不讓孩子上網都是為她好。這似乎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愛,體現了對孩子的嚴格要求,但事實上,這種方法是不正確的,是一種按照自己的意願管孩子的主觀願望,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平等地對待和尊重。
像方琴這種處於反抗期的孩子,父母隻能用疏導的、民主的方法,通過溝通,通過講道理和做思想工作使她轉變態度,最終正確處理上網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當然,作為母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徹底感化女兒,除了改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之外,還可以與老師、孩子的同學和朋友以及其他與孩子關係密切的人共同來關心、幫助她,這樣效果才會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