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麵對網絡時代的到來,父母應該比孩子更主動
很多父母往往認為信息化、現代化是孩子的事,自己年紀大了,家庭工作重擔在身,沒有精力再去學。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
現代化、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活在現代的每一個公民都應當努力去適應。不要說三四十歲的人,就是五六十歲學電腦甚至電腦玩得很精通的也大有人在,父母們要勇於接受互聯網的挑戰,走在孩子的前麵,或者和孩子一起學。
(2)孩子迷戀網絡,更要加強情感聯絡
孩子沉迷網絡,父母采用的方法一般比較強硬,比如訓斥、恫嚇、切掉電話線、砸掉電腦等等,而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父母越強硬,他們更叛逆,反正外麵有那麼多網吧。而一旦把孩子推向網吧,孩子就更加難以教育管理。
問題的解決原則是,父母必須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引導他們,而不是一味指責。比如,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對性肯定有很多疑問,自然也會“光顧”色情網站。網絡世界很自由,你說什麼都容易得到認同,如果家庭環境也很自由,有交流與溝通的空間,或許孩子就不會上網去尋找答案。
互聯網隻是個催化劑。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已經不好,孩子自然會盡量避開和父母溝通,而花時間在互聯網上,在虛擬的世界裏尋找避風港及感情的慰藉。
(3)對網絡帶來的問題,要預防在先,防微杜漸
如果父母具備互聯網知識,一開始就指導孩子如何正確上網,並把網絡世界存在的危險和自己的擔憂事先告訴孩子,和孩子一起製訂上網的規則,那麼,很多隱患就可以被消除在萌芽之中。
如果父母一開始沒管製,等到孩子“上癮”時才來罵,問題已經不容易解決了。
4.打不散的網“緣”:警惕孩子陷入網戀泥潭
當父母們為孩子的“早戀”問題傷神的時候,一些孩子已超前一步,“勇敢”地到網上尋找伊甸園,甚至有的已經墮入情網。“網戀”是孩子的陷阱,更是父母的心病。
《現代健康人》2001年第6期曾經刊載過這樣一件事情:
中學生小芳聽說網上可以聊天、交友,便加入“網蟲”一族。一天,有個叫“騎士”的網友進入她的視線,不久,他們便成了無所不談的網上朋友。“騎士”在網上告訴她,他是江西某冶金公司駐深圳的營銷主管,涉世不深的小芳對此深信不疑。
4月18日是小芳的18歲生日,“騎士”知道後決定給她慶賀生日。他們在深圳某酒店見麵後,小芳被“騎士”瀟灑的外表和出手的闊綽所傾倒,之後,他們多次約會,並發生了關係。“騎士”信誓旦旦說一定要到深圳買房子,等小芳中學一畢業就到他單位來工作,兩人結婚。
9月,小芳將自己省吃儉用積攢的二千多元現金一起交給了“騎士”。此後一個多月過去了,小芳給“騎士”打過無數個電話,但一直沒有回音。小芳到“騎士”的出租屋一打聽,才知道“騎士”早已沒了蹤影,連房東都不知道他的去向。
有一些中學生,他們是因為現實中的種種不如意無處傾訴而上網聊天的。例如,學習競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煩惱;家庭糾紛等等。一開始,她們上網聊天往往是為了尋找精神寄托,並非有目的地戀愛。但是,女性心理的脆弱和女性的虛榮心,使她們對異性的恭維與追逐並不反感,甚至以此為榮。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會利用這一點,給失意者以安慰,給天真者以恭維。
由於少女們的理解力和判斷力還比較差,總認為世界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自己處在無比幸福之中,以夢幻代替現實,因此往往輕易上當。
父母要提醒自己的孩子:當心網上用愛做幌子的“溫柔陷阱”,切莫被一些謊言所迷惑,不發生“網戀”是最為保險的。
孩子一旦沉迷於網戀,父母應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麵對孩子的“網戀”,父母們不必太緊張。把它看做孩子這個年齡所需要的一種遊戲,不必談“網戀”色變,根據情況,解決問題。
其二,提醒孩子不要與“網友”草率見麵,謊言往往是欺騙的華麗外衣,不小心會落入“陷阱”。
其三,父母的防範應當從“風起於青萍之末”開始,因為“網戀”中低級庸俗的打情罵俏也會汙染孩子純潔的心靈。
5.網絡成癮害無窮,解救沉迷在網絡中的孩子
網絡成癮,作為一種心理症狀困擾著成長中的青少年。它誘發了孩子的“情感冷漠症”,使他們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社交圈縮小,沉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不能自拔。網絡時代的父母,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孩子的上網成癮症。
今天,互聯網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人們能夠想像的領域中,它幾乎無所不在。通過它,人們可以和朋友保持聯係、瀏覽信息、聽音樂、結識新朋友等等。網絡生活已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可是,在它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卻出現了新問題——網絡成癮。
在網絡成癮的早期,患者先逐漸感受到上網的樂趣,然後上網時間不斷延長,由此出現記憶力下降等不良情況。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打開電腦到網絡上“溜達溜達”。開始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後來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暈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和飲食不振等,上網以後精神狀態才能恢複至正常水平。
網絡上癮嚴重者還會出現與生理因素無關的體重減輕,外表憔悴;每天必須連續長時間上網,一旦停止上網,就會出現急性戒斷綜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殘或自殺手段,危害個人和社會安全。
對於迷戀電腦的危害,在美國早有發現。美國醫生曾發出警告:長時間使用電腦,患精神病的機會較常人高出四倍。那些平均每天使用電腦四小時或以上的人,較多會變得情緒不穩、憂慮及沮喪。
心理學家還擔心,在網絡和電腦中成長起來的中學生會患上“情感冷漠症”,表現為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對親友冷淡,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麵部表情呆板,內心體驗缺乏,嚴重時對一切都漠不關心。電腦導致的情感冷漠與普通的冷漠還有所不同。一般的冷漠可能由於精神疾病,而這種冷漠可以說是由電腦引起的,患者不是對所有東西失去興趣,而是把這種興趣都轉移到電腦世界之中。
孩子的情感冷漠是一種心理障礙,應引起父母的重視。孩子一旦形成對電腦的心理依賴,會出現一種類似上癮的症狀,對別的事物失去興趣,社交圈縮小,沉溺在虛幻世界中不能自拔。
這不僅會使孩子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受到幹擾和破壞,而且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那麼家長應該怎樣防治孩子上網成癮呢?
其一,要幫助孩子正確看待上網聊天或遊戲的作用。無論網絡有多麼的真實,畢竟都不能代替真實的生活,它隻是滿足孩子在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上的需求,不能因為上網而放棄一切。若有了這個理念作為孩子的指導,孩子上網時就會比較容易控製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