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孩子改變貪玩習性,父母應幫助孩子具體樹立生活理想、職業理想和社會理想,用理想來促進孩子發奮學習。下麵就是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
①努力讓孩子去接觸社會實踐,參與社會實踐。
若有可能,盡量使孩子去接觸那些有作為的人,去感受、體驗甚至去模仿一些成功人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
②幫助孩子認清發展方向。
就是讓孩子逐步學會了解自己和社會的發展,以未來人才的素質要求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
③幫助孩子學會結合。
就是讓孩子學會把未來生活和今天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④讓孩子認清形勢、把握發展、熱愛祖國、麵向未來。
這既會使他們有持久、強大的動力,又會使他們更好地把握發展,掌握科學的策略和方法,這不僅對孩子現在思想發展、學業長進有好處,而且對孩子將來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
當然上述原則,家長在指導孩子的過程中應因材施教,靈活使用,不可將其教條化。
3.改變“樹大自然直”的錯誤觀念
植物,在適當的空氣、陽光和肥料的培育下,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均能長大。但若要其長得挺直,符合標準,就需要從小樹開始,不斷加以修理,將其多餘無用的枝杈徹底削掉,以保證樹幹的茁壯成長。教育孩子,猶如護理樹苗,必須從小予以重視,在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仔細地注意觀察、了解,適時地進行引導,才能使孩子不為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所影響,進而健康地成長。那種認為孩子如小樹,樹大自然直,孩子長大了自然會好的觀念是浮淺的,錯誤的。若以此觀念對待貪玩的孩子,無疑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放任,最終必將導致孩子貪玩而不學習,實在是害了孩子。
有一位家長朋友,他平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就是“樹大自然直”。孩子從小聰明伶俐,但父母自以為自己的孩子天生聰明,無需培養也能很好地發展。後來,孩子迷上電子遊戲,上課逃學,老師反映都未引起家長重視,結果不能正常地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習,隻好留級一年。此時家長才恍然醒悟,以後再也不說“樹大自然直”了。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年齡比較低的時期,應對兒童實行基本限製與約束,而在後來則加以釋放。
稍懂得中國教育現狀的人都極力反對現在中小學的灰色保護與管理。錯誤的輿論導向使家長對孩子的一切行為不敢“妄加評論”,這樣造就的孩子不是高創造力的兒童,而是難以自我監控的兒童。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裏,有些祖父、祖母因為疼孩子,明明知道孩子貪玩,不學習,也往往以孩子小為由護著他,不讓父母管教。這樣縱容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是很危險的。
中國古代有句成語,叫“防微杜漸”,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犯了小錯誤的時候,就要及時地加以糾正,否則小錯不斷,就會釀成大禍。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小孩子的教育也要這樣。當小孩子最初犯錯誤的時候,也許他是不自覺地犯這些錯誤的,甚至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在犯錯誤。但隻要大人發現了,就要向孩子說明道理,教育他改正過來,而不能因為孩子小,事情小,性質輕,裝作沒看見,撒手不管。孩子的錯誤,在他或她最初犯的時候,還沒有形成習慣,還是比較容易剔除的,對於孩子自己也沒有多大痛苦,毋須付出很大的努力。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當錯誤已演變成惡習,其根須已深深紮入孩子心靈之中的時候,再想除去,就很需一番功夫了。到那時,也許孩子還會出現反複現象。這個道理就如同醫生給病人用藥一樣。
在根治孩子貪玩時,不能用力過猛,這也就像對病輕的人不能用重藥一樣。有的家長一發現孩子貪玩不學習就大發雷霆,甚至拳腳相加,在孩子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前就給孩子一個下馬威,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和單薄的身體遭受不必要的恐懼。這個時候,家長確實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征。
所以,對於孩子的貪玩,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要及時糾正;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又不能無限上綱,不分青紅皂白亂發一通火,而要對“症”下“藥”,以求速效而不留“後遺症”。
4.不要陷入“亂管型”的家教誤區
與“放任不管型”相反,一些父母陷入了“亂管型”的教育誤區。
亂管就是不按正確的方法去管教孩子,而是想當然地對孩子進行不合理的管教,甚至不給孩子一點點玩的機會。這樣必然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他們不是偷著玩就是坐在那兒磨洋工。
還有一種也可說是亂管,即用金錢來買孩子學習,作業做好了給多少錢,考試多少分給多少錢。須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之所以服管,做作業,那僅僅是因為為了錢,而不是心中自發的動力。如果你失去了經濟能力,無錢收買孩子的時候,他還能聽你的話嗎?
教育“粗暴”同樣是亂管的一種類型。時至今日,還有的父母信奉封建社會那些“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舊觀念,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樣子非常可怕。有的父母經常體罰孩子,甚至毒打孩子,問題很嚴重,後果也很嚴重。
家庭學習指導應該是科學的,粗暴的做法必將導致嚴重後果,一是會使孩子怕學習、怕考試,越怕考試越考不好,從而怕學、厭學;二是有的孩子從拿到卷子開始,就咬著牙等著挨打,出現無所謂的消極心態,更難教育;三是還會造成孩子身心傷害,一旦出現悲劇性後果,最痛苦、最悲哀的是做父母的,這樣的事情報紙上經常有報道,應該吸取教訓了。
上麵講的“刺激”、“誘惑”、“粗暴”的管教,是“亂管型”教育。這樣的管教是越管越亂,越管越糟,不但影響孩子的學習,還容易使孩子滑入貪玩的深淵。
5.別隻顧自己忙,把孩子交給電視
許多家長利用兒童愛看電視的心理,把電視當成保姆,當孩子“糾纏”自己的時候,就打發孩子去看電視。還有的家長規定,孩子做完作業後就能看電視,而不管看的是什麼樣的內容。
家長們總是說:“平時我們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務,很難找出大塊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於是,上了一天班的爸爸媽媽們一回來,就要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洗洗刷刷,忙得不可開交。因此,當孩子要求父母陪自己玩時,父母多半會打開電視機,哄孩子坐下來看電視。習慣了如此之後,孩子一回到家,自然地就自己把電視機打開,整個晚上幾乎都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的確,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有許多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意而無暇照顧子女,對教育孩子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錢的人家雇請保姆管孩子,沒有這種經濟承受能力的一些人幹脆把電視當保姆。電視機一開,孩子安安靜靜地坐著看電視,家長圖省事,孩子很開心,似乎是兩全其美。在不少城市,低年級的孩子“脖子上係著門鑰匙”,電視機是他們的世界之窗,電視機是他們的代理父母。在一些兒童中,電視的影響超過了父母和學校兩者的作用力。
如果不是有節製地、有選擇性地看知識性的電視節目,那麼,看電視就純粹是一種“玩”的行為。而且這種玩同樣對孩子會產生很多危害。如:長期把眼睛盯在電視機上,容易造成眼部肌肉的疲勞,造成視力下降、近視。過早看電視的孩子還容易形成弱視、色弱。長期看電視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