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刨根揭底:找準孩子貪玩的症結(2 / 3)

3.喪失自信:孩子因自卑消沉而轉向貪玩

對學習缺乏信心的孩子,往往在主觀上就懷疑自己不是學習的料。這種不自信的態度,往往使他們放棄學習,導致貪玩,這正是學習中的最大禁忌。

在現實中可以看到,有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越學越有勁,越學越有興趣;而一些成績差的孩子則相反,他們在學習中厭倦書本,對學習缺乏興趣,尤其看到其他同學樣樣出色,更表現出一種自卑失望的厭學心理。他們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幹脆以玩來打發時光。王小剛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王小剛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成績很不理想,盡管家長平時也不斷過問,要求他努力用功,他的成績卻始終難以改觀。因此他的心裏很自卑,總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強,甚至想中途輟學。

自卑感使王小剛越來越覺得無望,因此在緊接下來的學習中就不斷地陷入低潮,他甚至認為自己缺乏學習能力,就是再學也不可能學好,還不如不學,由此陷入了貪玩的深淵。

從王小剛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缺乏信心,自卑消沉是導致孩子貪玩的重要因素。

喪失了信心的孩子往往在主觀上就懷疑自己的能力,說自己不是學習的料,沒有哪一科會學得好;隻看到其他同學所取得的成績,但卻看不到人家為了現有的成績而付出的努力和代價。在自己比不上對方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不行而坐立不安;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破罐子破摔。但凡做一件事情,總是朝著壞的一麵想,小心翼翼的,卻總是出錯,並且有時對某一學科失去了信心,就覺得與之相關的任何東西都不順眼,心情煩躁,以玩解愁。

許多成績不好的孩子,並不是如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不是學習的料。他們之所以認為自己不行,就是因為他們不自信。這種不自信的態度又會導致自己放棄努力,貪玩成性。

不自信的孩子往往會因為一棵樹木而放棄整片森林。他們經不起學習中一點小小的挫折和磨難,由於對自己沒有信心,一道微不足道的難題,就能把他們打倒,他們舉雙手,豎白旗,投降了,放棄了。可這哪裏是一道難題的問題?他們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慢慢地就會放棄整個學科,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人,隻有相信自己,才能有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間。所以,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麵麵,都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相信自己能行,這樣才能有進步,有收獲,從而擺脫貪玩的陰影。

當然,自信不是自以為是天才,可以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自信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凡事付出了,就會有收獲。即使是被眼前的困難難住了,也要相信,隻要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多做嚐試,困難終會得到解決。

4.缺乏動力:孩子因求知欲不強而貪玩

在求知的道路上,孩子會麵臨很多困難。如果孩子沒有強勁的學習動力,端正的學習態度,那麼,他們很難邁過擺在麵前的那道坎。

求知是孩子的正常的需要,沒有一個大腦健全的孩子不希望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求知欲有很大的差別,或強或弱,參差不齊。為什麼會出現求知欲強烈與不強烈的差別呢?這就是外因與內因交相作用的結果。一個孩子,當他的求知欲不斷得到滿足,而且不斷得到肯定性評價時,他就會有一次又一次愉快的心理體驗,他的求知欲就越來越強烈,學習態度就越來越端正;如果他的求知欲沒有得到滿足,而且經常得到否定性評價時,他沒有成功的喜悅,求知欲就會減弱,且學習態度不端正,怠於學習,從而導致貪玩。

孩子貪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求知欲不夠強烈造成的。具體而言,貪玩的孩子缺乏求知動力,原因有下列幾個方麵:

(1)孩子沒有學習目標

也就是說,孩子的心靈深處沒有對未來的一種渴望,一種夢想,同時學習過程中又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也不知道該怎樣為了目標而努力。對於這種孩子,父母一是要啟發孩子樹立自己的理想,並告訴孩子理想是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二是通過激勵和賞識,讓孩子找到榜樣和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三是明確具體的目標,並指導孩子製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步驟,一步步實現目標。

(2)學習過程中缺乏成功的動力

貪玩的孩子往往表現出厭煩學習,對作業、聽課提不起精神,他們在學習中投入精力很少,自身智慧沒有得到運用和發揮。相當一部分孩子之所以貪玩,不是由於智力水平低,而是由於智力活動缺少“發動機”,沒有形成良性的循環所致。隻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智力正常的貪玩的孩子完全可以成為優等生。因此,家長對改變貪玩孩子應該抱有信心。

(3)缺乏成就感

缺乏成就感,通俗一點兒講就是沒有嚐到學習的甜頭,心理上沒有實現付出和回報的平衡,自然就不愛學了。對於這類孩子,父母和教師應當給予及時的鼓勵性反饋,針對孩子隻能從表麵上接受知識而不能體驗學習成就感的問題,要充分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挖掘孩子的學習潛能,並進而落實到孩子的學習能力上來。當孩子擁有一定的學習技能,並且能主動使用學到的知識獨立解決問題時,孩子將獲得愉悅的成就感,從而改掉貪玩的習慣。

5.心理較差:孩子因消極情緒而導致貪玩

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向上的情緒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消極的情緒則能折斷飛向成功的翅膀。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中體現得涇渭分明。

心理素質差,情緒不穩定,是導致孩子貪玩的一個極其重要因素。在貪玩的孩子身上,一般可以發現以下幾種心理問題:

(1)意誌力薄弱,禁不起誘惑

意誌力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質。意誌力強的人,能自覺地克服困難,達到預定的奮鬥目標;而意誌力薄弱的人,即使懂得應該向哪個目標努力,也懂得應該怎麼做,但由於缺乏自我控製的能力,往往會因消極的心理暗示而半途而廢。意誌力薄弱的孩子經常會表現為:

①做出違背公德和紀律的事情;

②已經形成的壞習慣難以改正,改了還可能舊病複發;

③上課、做作業都不能專心,因貪玩學習成績上不去。

意誌力是在實踐中磨煉的,它總與克服困難聯係在一起,戰勝的困難越多、越大,越能鍛煉意誌力。

(2)自尊心受傷,產生逆反心理

貪玩的孩子由於在學校中得不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在家庭中也經常受父母的指責和訓斥,因此他們的自尊心經常受到傷害,從而造成他們對教師與長輩的逆反心理,故意與教師和父母過不去。這種逆反心理會大大削弱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