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貪玩,父母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幫助孩子分析貪玩的真正原因,再根據找出的原因對症下藥,與孩子交流與溝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變貪玩的不良習慣。這是引導貪玩的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因為無的放矢,是不能真正解決孩子貪玩的問題的。在了解孩子為何貪玩的過程中,作為父母,首先要正確認識孩子正常玩與貪玩的區別,絕大多數孩子愛玩並沒有錯,不能隨便就給孩子扣上“因貪玩不可救藥”的帽子,要找到孩子貪玩的症結所在,首先檢討一下自我的家教方法與家庭環境是否存在問題,然後從孩子自身找找原因,幫孩子樹立理想,培植自信,激活求知欲,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杜絕不良的社會因素影響。父母與孩子在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互相克服自身不足的基礎上,轉變貪玩的習慣,解決好學習與玩之間的矛盾衝突。
1.孩子貪玩,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造成孩子貪玩的家庭根源主要表現在對孩子過多地指責和冷嘲熱諷,過於關注學習的外在目的,從而使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真正樂趣。
樂樂的媽媽向一位教育專家谘詢時說:“樂樂越來越貪玩了。一聽說學習就愁眉苦臉。哪像小時候啊!那時,自己主動拿著筆寫字,求我們給他講故事……現在反倒不如從前了。”
孩子為什麼漸漸地不愛學習了呢?專家詢問了有關情況,聽了樂樂母親的訴說,認真地分析了原因,認為其中父母對待孩子學習的不正確態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1)對孩子過多地指責和冷嘲熱諷
比如,孩子經常聽到家長這類的訓斥,“你光知道玩,一點也不用功。”“你天天到學校是幹什麼去了?怎麼一考試就考這麼點分?”“玩起來你倒是挺起勁兒的,怎麼一說學習就打蔫了呢?”
毫無疑問,這樣的責備總是讓孩子把學習和不愉快的情緒聯係起來。慢慢地,孩子自然就更加貪玩了。
(2)過分重視孩子成績差的學科,使孩子喪失了學習的
興趣和信心
樂樂的語文、自然等科目的成績一直不錯,但數學成績卻總不理想。剛剛二年級的學生,數學就常常不及格。為此,他的成績總名次在班裏排到靠後的位置。媽媽很著急,常對兒子說:“你的數學不行,在家裏得好好補補,要不以後就更跟不上了。”樂樂也總說自己的數學“就是不行”,但他根本不想花功夫補數學,他覺得數學很難學,很討厭。一上數學課不是睡覺就是玩小東西。
(3)過於關注學習的外在目的,使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
樂樂媽媽總是這樣要求孩子:“努力啊,你要在班級裏考到前十名才行。”“有好成績,你才能考上重點初中,然後上重點高中,直至上重點大學。這樣,你的前程就不用發愁了。”“先苦後甜。現在雖然苦一點,但是將來有一個好前途,是值得的。”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要讓他堅持十年寒窗來換取將來的光明前途,是太抽象、太遙遠了。將來到底是怎樣的?為什麼要用現在的“苦”來換取那個虛無縹緲的“將來”呢?
(4)將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班裏其他同學的成績相比
樂樂的父母熱衷於將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相比。考試過後,他們不關心樂樂是否比以前有進步;什麼地方還沒弄明白,而是說:“你怎麼又是26名?怎麼就不上進呢?”慢慢地,樂樂厭倦了,總認為:無論他怎樣努力,總是有比他學習更好的同學,父母總還是不滿意。因此更沒有信心學習了。隻要有同學叫他,他便跑出去玩。
以上列舉的這些,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都是致使許多孩子導致厭學貪玩的家庭原因。
經過對貪玩孩子的家庭情況分析,專家指出:
家長應該懂得,在一個班集體中,名列前茅的學生永遠隻能是少數。要求孩子名列前茅,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孩子渴望得到表揚與承認。如果他不能在學習上顯示自己的優勢,他隻能放棄學習而轉向玩耍,甚至在小群體裏當“小頭目”、“小霸王”,等等。
通過以上的分析,家長們應認識到,孩子貪玩有著很深的家庭根源。家長在教育和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運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從而切實地消除孩子因貪玩而放棄學習。
2.缺乏理想:孩子必然會陷入貪玩的沼澤
在人的生命進程中,理想是熊熊燃燒的火炬。缺乏理想的孩子,必然會行動無力,情緒低沉,渾渾噩噩,對學習提不起勁頭來,虛擲了青少年時代的寶貴光陰。
有這樣一則故事:
吳小剛和吳小亮是雙胞胎,他們長得天真可愛,活潑可人。剛上學時他們成績相當,相互競爭。父母看在眼裏,樂在心裏。可到了小學四年級後,小亮的成績漸漸下降,反而每天沉溺於遊戲機室或電視節目中,經常置作業於不顧,到後來經常出現曠課逃學現象。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家長很是著急。一天晚上,父母把他們弟兄倆叫到一起,展開了理想話題的討論。爸爸問小剛:“你的理想是什麼呢?”小剛說:“我想成為一名天文學家,探求天體之謎。”爸爸接著問:“那麼要想實現你的理想,自己應該如何呢?”小剛說:“應該勤奮學習,打好知識基礎。”爸爸滿意地點頭微笑,隨即問小亮:“你的理想是什麼呢?”小亮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沒考慮過這些,等長大了再說。”爸爸聽在耳裏,急在心裏,經常與小亮談心,對其進行教育,可小亮從心裏就是聽不進去,他認為將來的一切由命運而定。最終小剛因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一所重點高校,而小亮因胸無理想與目標,厭學的情緒越陷越深,整天貪圖玩樂,並因一次打群架致人重傷,初中還未畢業就進了勞教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理想猶如一盞明燈,它照亮和指引著人們的路程,激勵著人們不斷進取與追求;一旦喪失了這盞明燈,一切都變得徒勞。
人是要有理想和追求的。在孩子的生命進程中,理想是熊熊燃燒在孩子心中的火炬,它照亮了孩子前進的道路;理想是前進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調動蘊藏在孩子心底裏的潛能,將孩子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意誌等心理活動彙聚為一種合力,從而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古人雲:“人若誌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而無成。”
一個缺乏遠大理想的人,不會懂得生活的真正意義,隻能是情緒低沉,行動無力,昏昏沉沉,虛度一生。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說過一段形象而又深刻的話:“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拐杖,這就是理想。”請每一位家長將這句話推薦給你的孩子,讓他們明確:人是需要有理想的,理想是人的“拐杖”——精神支柱,青少年如果缺乏理想與追求必然會陷入貪玩的沼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