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孩子貪玩:困擾父母的一塊心病(1 / 3)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玩,本是孩子的天性。不過,很多孩子玩得過分,玩得沉迷,這就有害而無益了。所以有句話叫“玩物喪誌”。很多家長正是擔心孩子玩物喪誌而頭痛不已。有的父母幹脆采取強製方法剝奪孩子玩的權利,但這同時也使孩子產生與父母的對立情緒。因玩而受到父母教訓是每個孩子都曾體驗過的;因玩與孩子發生“戰爭”的家長也比比皆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我們家長似乎遠遠低估了孩子的智慧,所以總是成了最後的輸家。有句話其實很形象,“不是敵軍太厲害,而是我軍太無能!”因此,長期以來,孩子貪玩便成了父母一塊難以醫治的心病。

1.貪玩:孩子的通病,父母的心病

貪玩是孩子的通病,沒有不願意玩的孩子。一位山東特級教師曾經就自己先後教過的十餘個教學班的孩子進行調查,問題就是“你喜歡玩嗎?”回答是100%,絕對喜歡玩。大家還就“玩”的功能進行了總結,認為:“玩能豐富我們的人生,玩能豐富我們的情感,玩能激發創造的靈感。”但做什麼事都要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好事也變成壞事。

很多孩子正是因為貪玩虛度了學習的最佳時光,荒廢了學業,甚至虛度了人生。有些貪玩的孩子,在課堂上也會想出許多玩的花樣,像這樣,不僅影響了自己的聽課質量,也破壞了課堂紀律。貪玩是孩子的通病,也是家長的心病。過度貪玩會毀掉孩子的前途與人生,也會毀掉家長的希望與精神支柱。

孩子貪玩是絕大多數家長最撓頭的事情。由於貪玩,功課馬馬虎虎是一方麵,同時還會染上撒謊、曠課等壞毛病,甚至走向犯罪,這就更麻煩了。比如過分迷戀遊戲機,就使一些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們一開始隻是玩一玩而已,後來是越來越上癮,向父母要錢,父母不給,向同學借錢也借不到了,就想辦法去騙,去偷,從而走上犯罪道路,這是貪玩造成的惡劣後果。即使沒走上犯罪道路,過度貪玩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他們的學習及身體健康。

孩子過於貪玩的主要表現為:貪戀電視或電腦遊戲;隻重視體育活動,忽視學習;盲無目標地侃大山;逃學甚至搞惡作劇……孩子一門心思就在玩上,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後不做作業,放學書包一扔,抬腳就走了,天不黑不回家。如果遇到這樣的孩子,做家長的應該首先要檢討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自己也很貪玩,尤其有些家長愛玩麻將,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如果你自己都這樣,還指望孩子什麼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要問一問自己,你了解你的孩子嗎?你知道他想些什麼?希望些什麼?喜歡些什麼?是不是能夠和你的孩子進行溝通,你們有共同語言嗎?隻有當你了解了他們後,才有可能很好地引導他們,教育他們。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兒時不一樣了,成熟得早,接觸的事情多,對他們做錯的事情或不好的習慣,一味地批評、指責,往往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由於逆反心理的作用,你越批評,他越做得歡,所以要講方法,用引導、溝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要讓孩子明白,家長和他們不是冤家,而是朋友。學習好、玩得好是大家共同的心願,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該學習的時候就好好學習;該玩的時候,就盡興地玩。由於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弱,當家長的就要不斷地提醒他們,督促他們,直至他們改掉貪玩的惡習,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學會如何約束自己,做到學玩兩不誤,這才是家長應該做的。

天底下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同樣也沒有兩個一樣的孩子,這就要求每一位家長要根據自己的孩子的具體情況,來調整教育方法,用正確的方法與策略醫治自己的心病。

2.玩的共性:孩子玩的三個特點

一位致力於家教研究的專家經過分析,綜合許多孩子玩的共性,總結出孩子玩的三種不同情況:

(1)孩子想玩不會玩,愛玩卻瞎玩

一位心理學家說:我問過許多小孩,你喜歡玩什麼?答案卻令我很驚訝,回答是看看電視的最多,或者幹脆沒什麼好玩的!生活的天地那麼寬闊,有那麼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探索,但在學習之餘,我們的孩子居然對玩的感覺是那麼麻木。也有許多孩子喜歡玩電子遊戲,對於電子遊戲來說,大多數人的態度是否定的,所以有人把電子遊戲稱之為電子毒品。玩電子遊戲的大多數玩法本身沒有什麼價值,隻是對電腦有更多的熟悉罷了,有幾個靠玩電子遊戲玩成計算機高手的?大多數的也隻是玩玩而已,但玩電子遊戲最大的危害是,由於更多地和計算機交流,減少玩者與人的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倒是有很多電子遊戲的愛好者變得更加暴躁、自閉、孤僻了。尤其對越小的和學習越差的孩子越是如此。年齡小的孩子正是處在價值觀等形成的時期,但是電子遊戲不會給他這些。學習差的孩子往往在正常社會裏難以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溝通,發現在電腦裏可以找到自己的快樂,所以更是使自己深陷其中。

(2)學得不好,玩得也不好

玩的時候腦子裏想的卻可能是玩完後會挨罵,所以玩得不投入,不盡興,缺乏足夠的快樂,難得忘我專心地去玩,而學習的時候卻老想著玩,心不在焉,學習的效率自然也不高,身在這裏心想著玩,整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是玩不好也沒有學好。而家長對玩的態度也很曖昧,知道應該讓孩子玩,但怕孩子玩。明明管不住,還是要限製。

(3)越是全麵發展的孩子越有時間玩,也越會玩

這類孩子的玩有別於“瘋玩”,他們把玩與學習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可以說這種玩本身就是在學習。經常我們會聽說誰的孩子上了清華了,而且人家那個孩子有什麼比賽獲獎了,還參加過什麼運動比賽之類的,還喜歡彈琴,而且還是什麼社團的負責人等。而我們有些家長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不讓參加這個活動,不讓參加那個組織,結果孩子的學習還是沒有什麼起色。把玩與學習簡單地孤立和對立起來,事實證明是非常不合理的。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家的那個孩子自從參加了什麼什麼隊,或者是擔任了什麼班級幹部後,學習就下降了。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於你的孩子根本不會學習,外界出現了一點變化,成績就受到負麵影響,這樣的學習能力也太差了,不找自己學習的毛病,卻說什麼不該擔任什麼幹部等,把原因歸咎於社會活動過多是毫無道理和非常荒謬的。

3.看清孩子在和誰玩,怎樣玩

作為家長不應該一味地反對孩子玩,而應該關心孩子和誰玩?怎樣玩?

如果一開始對玩采取的是放任的態度,其結果一定會是陷入重重限製,嚴加管理的被動局麵。

如果一開始對玩是采取忽視孩子個性和興趣的選擇,其結果將很容易使家長和子女的關係陷入對立。

這兩個方麵就是家長所要解決的孩子和誰玩與怎樣玩的問題。

(1)和誰玩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隻要看看這個人襪子的顏色,就知道了他的品位;隻要看看他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就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