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月子裏各種病症的防治(4)(2 / 3)

產後外陰發炎

外陰部常因局部皮膚損傷和產後調養失宜,引起細菌感染而發炎。

急性外陰發炎時,嚴重的可引起發燒、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壓痛等。如果急性期發作較輕,未能引起重視,可能轉為慢性,造成局部皮膚粗糙、外陰瘙癢,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

防治方法:

1.產後經常保持外陰皮膚清潔,大小便後用紙擦淨,應由前向後擦,大便後最好用水衝洗外陰。每天用1:5000的高錳酸鉀液衝洗一次。

2.惡露未淨應勤換衛生棉墊,勤換內褲,若局部有創傷、擦損,可用金黴素油膏(或眼膏)、紅黴素油膏塗擦局部。

3.如果發現外陰部有紅色小點凸起,可在局部塗些2%碘酒,注意隻能塗在凸起的部位,不要塗在旁邊的皮膚上。少數人對碘酒過敏,不能塗擦。假如為膿點,可用消毒針頭挑破,用消毒棉擦去膿液,再塗上抗生素油膏。

4.如果外陰部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局部可用熱敷,用蒲公英50克,野菊花50克,黃柏30克,大黃10克,煎水,洗滌外陰。也可口服磺胺、螺旋黴素等抗生素。

5.如果局部化膿,除上述處理外,可用蒲公英30克,大黃15克,煆石膏30克熬水,坐浴。

6.如果患慢性外陰炎、局部瘙癢時,可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最好不要用熱水燙洗,因反複燙洗,能使局部皮膚受到損傷,過後愈來愈癢。

7.患外陰炎後應忌食辛辣厚味、醪糟等刺激性食物,宜吃清淡食物。

產婦足跟痛

有的產婦生孩子後出現腳跟疼痛,每遇潮濕、寒冷則加重,這是什麼原因?

足跟痛的原因是有的產婦分娩後愛穿拖鞋,或赤腳穿涼鞋,不注意避寒涼或不注意休息造成的。也就是因為產後體虛,尤以腎氣虧虛未複,從而感受寒冷以致足跟疼痛。《校注婦人大全良方》雲:“腎主腰腳,產後腰疼痛者,蓋腎為胎胞所係,此因為產勞傷腎氣,以致風冷客之。”足跟為腎所主,婦女產勞損腎氣,再遭風冷乘虛而侵襲,以致腰腳之脈絡自行不暢,乃現痹而作痛。

其症狀表現為:足跟疼痛,休息後疼痛減輕,遇熱則感舒適,久站或步行稍遠,或遇寒冷,則疼痛明顯,甚至較原來疼痛增重,日久未愈,複感寒邪,寒積於內,血遇寒則凝,脈絡受阻,疼痛加重,不能行走。

預防的方法是,在產後一定注意腳下的保護,不要穿拖鞋或赤腳穿涼鞋,最好穿襪子和布鞋,使腳下保持一定溫度。一旦出現腳跟痛時,就要求醫問藥,及時治療,並千萬注意,不要再受寒涼。這樣,一般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和保健,是會痊愈的。

產後脫發

產後脫發現象在醫學上叫做分娩性脫發。約有35~40%的婦女,在坐月子中會有不同程度的脫發現象,這是因為頭發也像人體其他組織一樣,需要進行新陳代謝,不必憂慮。一般來說,人的頭發每隔5年就要全部更換一次,由於頭發的更換是分期分批進行的,所以人們往往察覺不到。

為什麼在坐月子期間頭發更換人們會發現呢?這是因為,婦女頭發更換的速度與體內雌激素濃度的高低密切相關。雌激素增多,脫發的速度減慢;雌激素減少,脫發的速度加快。婦女懷孕以後,體內雌激素增多,頭發的壽命延長了,部分頭發便“超期服役”;分娩以後,體內雌激素恢複正常,那些“超期服役”的頭發就紛紛“退役”。另外,有的產婦分娩後精神上受到不良刺激,情緒低落、消沉,也會誘發產後脫發。還有的婦女在懷孕期間飲食單調,加上母體和胎兒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增加,如不及時補充,在分娩後造成體內蛋白質、鈣、鋅、B族維生素的缺乏,影響頭發的正常生長與代謝,使頭發枯黃、易斷和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