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複舊不全
子宮於分娩後縮複的快慢,與產婦的年齡、分娩次數、身體健康狀況、分娩的性質、是否哺乳等都有關係。凡是年齡大、分娩次數多、身體健康差的子宮複舊均比較慢,產程長或難產者複舊也慢。產後自己哺乳,可以反射性地促進子宮收縮複舊。
如果遇到以下情況,子宮複舊則更差。子宮蛻膜剝離不全;子宮內有胎盤或胎膜滯留;子宮肌瘤,子宮異位,子宮後位者。
子宮複舊不全表現為腰痛、下腹墜脹、血性惡露淋漓不止,甚至大量出血。即使惡露停止,白帶、黃帶必定增多,子宮位置後傾。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導致永久性子宮改變,例如結締組織增生、子宮增大、哺乳期後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產褥期發生上述現象,要去看醫生,采取治療措施。如:
1.服用子宮收縮劑。麥角流浸膏2毫升,每日3次;或益母草流浸膏4毫升,每日3次,3天為一個療程。需要時停藥3天左右再進行一個療程治療。
中藥益母草膏無任何副作用,可堅持常服,每日2~3次,每次1匙衝服。
2.子宮後位者,要做產婦保健操,尤其是膝胸臥式,每日兩次,每次15分鍾。
3.產後長時間出血或有大出血而懷疑有胎盤滯留者,子宮複舊肯定不好,應當手術刮宮,清除宮內滯留物。
產後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的症狀是:產婦如發生子宮脫垂,就會感到下腹、外陰及陰道有向下墜脹感,並有腰酸背痛,若久立、活動量大時,這種感受更加明顯,倘若病情繼續加重,嚴重者將影響活動。如果屬於早期子宮脫垂或症狀較輕者,可取平臥位或稍坐一會兒,即可使陰部恢複常態;重症子宮脫垂則不易恢複,即使用手幫助回納,但若起立後仍可向外脫出。如果子宮脫垂的同時,還伴有膀胱膨脹,往往會有頻尿、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倘子宮脫垂兼有直腸膨出,還可出現排便困難。
產婦造成子宮脫垂的原因:急產,即產程從子宮正規陣縮到胎兒娩出少於3小時,由於骨盆底組織和陰道肌肉沒有經過漸進的擴張過程,而被突然的強大胎頭壓迫撕破,又未能及時修補,就會造成子宮脫垂。滯產也容易造成上述情況,形成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因程度不同,有輕、中、重之分。輕度子宮脫垂(工度),此類病人大多數沒有什麼感覺,有的可在長期站立或重體力勞動後感到腰酸下墜。中度子宮脫垂(Ⅱ度),部分子宮頸或子宮體脫出體外,在陰道外;重度子宮脫垂(Ⅲ度),即整個子宮頸與子宮體全部暴露於陰道口外。
預防子宮脫垂應注意以下各點:不要生育過多、過密,以免影響母體健康;產後如有組織破裂,必須及時修補;產後24小時,應開始做俯臥體操,每天2~3次,每次15分鍾,這樣可使子宮位置盡快複原到正前傾位;積極治療易使腹壓增加的慢性疾病如便秘、咳嗽等;充分休息,產後生殖器恢複正常需42天,在此期間應充分休息,避免過早參加體力勞動,如挑重擔、肩背、手提重物以及長時間下蹲等活動。
如果已發生子宮脫垂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療:
輕度子宮脫垂病人,著重體育療法與用補氣升提藥。
1.體育療法
(1)縮肛運動:用盆底肌肉收縮法將肛門向上收縮,就如同大便完了收縮肛門那樣。每夫做數次,每次收縮10~20下。
(2)臀部抬高運動:平臥床上,兩腳踏起,緊貼臀部,兩手臂平放在身體兩側,然後用腰部力量將臀部抬高與放下。每天兩次,每次20下左右,並逐步增多次數。
(3)下蹲運動:兩手扶在桌上或床邊,兩足並攏,做下蹲與起立動作,每日1~2回,每回5~15次。但要注意,平時要防止空蹲,如需蹲下,最好放一隻凳子。
2.補氣升提藥物
補中益氣湯,或針炙百會、關元、中極、三陰交、大衛等穴位,即可見效。
產後手腳麻木、疼痛
1.因受涼引起者,可局部熱敷、理療(超短波、光療、離子透入等)或加用維生素B(下標1)、維生素E、維生素B(下標12)等。也可用消炎痛25毫克,1日3次;保泰鬆0.1克,1日3次;布洛芬0.2克,1日3次。以上任選一種。可用強的鬆龍25毫克加1%普魯卡因10~20克行痛點封閉,1周1次,3次為一療程。必要時也可按壓穴位治療,手臂麻木者取臀穴(位於鎖骨上凹內1/3與2/3交界處向上一寸),按壓,手法應由輕到重,病人有電麻傳導感,並向手指尖放射為有效;腳腿麻木可取足三裏、三陰交位,每穴按壓3~5分鍾。另外,也可服用中成藥,如舒筋活血丸、虎骨酒、雞血藤浸膏片等,隨症加減。